从汉光41号演习观察我国与时俱进的不对称战力◆文/林颖佑(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副教授)
- 更新日期:114-10-20
战略的与时俱进是万般不变的道理,特别军事历史不断告诉我们,即便人民士气多高昂,若是在战略与科技上落后对方,便是要挨打。从2022年俄罗斯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开始,战场的风貌与进行的型态便发生相当大的转变,无人载具已成为战场的重要武器,甚至各国对无人载具的定位也从载具逐渐转型成有如弹药的消耗品,说明战术战法上有许多新的应用出现。
除此之外,中共自2022年对台军演后,2023、2024联合利剑AB演习以及2025海峡雷霆演习中,都可看到解放军对台作战的变化。我国防卫作战上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抵御解放军威胁,因此,当解放军对台作战模式发生变化时,我国防卫战略自然也要调整。
在两岸军力的比较上,我国不太可能对中共军力做出数量的抗衡,国防战略是以台海防卫作为战略指导,与美国全球打击与动态兵力部署、前进吓阻有极大差异。因此,在抵御共军威胁下如何发挥不对称作战的优势与稳固防卫韧性,便成为国防焦点,也是当前国际环境变化下,防卫战略的与时俱进。
「威胁导向」的军力规划
在分析我国防卫战略时,需先从威胁的角度来做分析。基于美国全球利益的思维,美军的国防建军是以能力导向为出发,我国没有如此的战略考量,更没有类似美国的需求,自然不必要从「能力导向」作为建军原则。鉴于预算与国家战略的考量,应从「威胁导向」作为战略建构的基础。
在威胁导向之下,我军要面对的不只有共军全面入侵的军事行动,而是常态化的灰色地带威胁。在建构不对称军力的规划下,我军需要维持一定的常备军力与移动载台,以有效保护我国周边海空域。特别是我国为岛屿国家,相当依赖海上交通线的运补,若遭到海上封锁与隔离,将对我国国安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建军上,不能只有小型快艇与无人载具,具有外交性与沟通性的海军舰艇依然是我国建军中重要的一环,其任务不是只有进行海上反封锁,更需要在平时应对中共对我海上灰色地带威胁。
从境外作战到本土防卫
在俄乌战争与中共近期演习经验中,可注意到共军已摆脱过去传统「诺曼地式」的登陆作战模式,反而以多层双超,透过两栖突击舰结合机降与气垫船,快速突穿滩岸防线,抢占重要战略据点,再配合后续的登陆梯队,与过去先抢占桥头堡,再逐步推进的作战规划有所不同。因此,我国的防卫不能只有单纯的境外与海空作战,本土的防卫也不能忽视。这也是为何2025年的汉光演习中,除了国军的传统军事作战之外,也包含本土的重要关键基础设施与韧性防卫。我国不会主动轻启战端,必须要承受来自中共的第一击,如何在承受第一击的情况下,保持战力甚至具反击能力,便是韧性的意义。
需注意的是,中共对我们的威胁不只有传统的兵力攻击,在各领域如太空、网路、认知、心理无所不用其极。在敌暗我明的情况下,如何与威胁共存也是当前在国防上须强化的一环,这也是政府多次强调全社会防卫韧性的原因。
因应中共威胁变化调整防卫计画
在近期共军的战术战法中,多次强调透过认知作战在我国内培养第五纵队,并在爆发军事冲突的前夕,利用潜伏的特种部队配合在地协力者与第五纵队,对关键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单位进行突击,造成民间的恐慌。在此想定下,国军调整防卫策略,在淡水河防卫作战前,先在万板大桥以及城镇发生攻防作战,国军部队应对的不是敌人的重装部队,而是轻装的第五纵队与潜伏的突击队。
此外,共军对我威胁不会只有来自西海岸的行动,随共军舰艇逐渐突破第一岛链封锁,无论在宫古海峡、巴士海峡甚至津轻海峡都可能成为中共舰船突破岛链的缺口。进到西太平洋的中共海军有可能直接对我国东部发动攻击,代表过去战时先将部队移动到台湾东部进行战力疏散的计划可能必须要修正。
我国不像乌克兰有广大的土地可攻防,在台海军事冲突中,城镇与民众有可能遭遇战火袭击,如何在战火中对民众进行有效的避难指引,是此次汉光演习的重点。疏散中,必须让各界知道战火威胁下的避难指导必定与天灾有所差异。例如飞弹来袭时,进入到地下防空洞就与台风来时前往高处礼堂避难是完全不同思维。
从问题中累积战力
此次汉光演习有许多新创举,特别结合军事作战与全社会韧性防卫,也与8月底政府提出新年度国防预算有关。在复合式威胁下,国家安全相关事务已不单是国防部的责任,如海巡署在捍卫海疆所负担的责任不低于海军,中共对我网路攻击更是每天每秒的进行,资安防卫、关键基础设施防卫、民间设施运用于支援作战的经费都纳入国防经费,也是回应美方多次质疑我国国防预算。此次演习中,可看到美方观察员穿梭于演训场地中,除记录外,也作为未来评估我方战力并提出相关精进报告时的依据,与未来军购方向息息相关。
实兵演训系为突破思维盲点与找出问题。本次汉光41号演习除演训时间拉长可能衍生疲劳问题,无剧透的行动更考验官兵的反应能力,虽然有可能在演训中出现缺失或意外,但正所谓「训练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演习发现的问题,均是日后精进修正的方向,使我国军力不断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