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AI走入台湾家庭的挑战与隐忧◆文/罗素(媒体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10-20
人工智慧(AI)快速崛起,应用于产业与日常生活,从与人互动的语音助理,到精准的大数据分析,AI如影随形。AI工具如雨后春笋般,以多种样貌问世,对许多家长而言,成为教育孩子的重要利器,但许多来自中国大陆的AI产品进入台湾家庭,表面上提供更多元的学习资源,华丽包装下却潜藏不容忽视的文化隐忧与教育挑战。
逾三成学生曾使用中国大陆AI
根据亲子天下教育创新中心「AI素养普及计划」,针对全国国中小师生的AI素养调查结果,学生常用AI前五名依序为ChatGPT、Siri、小爱同学、Gemini与DeepSeek。
其中,小爱同学、DeepSeek这两项中国大陆AI的使用率,分别超过两成与一成。人工智慧专家、政治大学学务长蔡炎龙推测,小爱同学发展较早,加上小米家电逐渐走入台湾民众生活,属于陪伴型的机器人,使用率偏高有迹可循;DeepSeek则可能与其拥有相对丰富的简体中文资料有关。
事实上,中国大陆研发的AI系统,背后常以自身的语言习惯、政治立场与价值观作为模型训练依据,其中不乏其主流论述与意识形态的输出,并普遍使用简体字系统。这对于正处于语言学习与价值建构阶段的台湾学生来说,不仅造成语文发展上的混淆,更可能对文化认同与历史观产生潜在影响。
中文语法优势接受度高
中国大陆AI工具能够快速进入台湾市场,原因包括中国大陆家电产品普遍应用于家户,旗下AI顺势渗透。另外,中国大陆AI提供较佳的中文对话能力,加上符合中文语法逻辑,生成内容自然流畅,让不少家长趋之若鹜,将其作为小孩的辅助学习工具。
然而,这类产品中的语言习惯与语词使用,与台湾的语文教学产生冲突。例如回答问题时,经常使用「地铁」、「网络」、「土豆」等词汇与中国大陆特有语法,这些用法与台湾名词惯用的「捷运」、「网路」、「马铃薯」等词汇不尽相同。孩童在无意识中接收这些词语,可能影响阅读理解,甚至国文学习。
除此之外,在视觉层面上,不少学习软体的介面未能完全支援繁体中文,常见字体错码、笔划缺失,或者出现简体字与繁体字混杂的情况,例如「学校」「考试」这类简体字在系统中自动显示,对于刚开始学写字的低年级孩童来说,无疑是一种困扰与混淆。
政治文化与价值影响
比语文错误更深层的隐忧,是文化价值与认同的模糊。在中国大陆AI工具预设的世界观里,往往建构于中国集体记忆与民族主义基础之上,无论是节日介绍、名人故事、历史事件,甚至是哲学思维与社会观念,都充满「中国本位」的角度,长期接触这样的内容,恐在无形中影响台湾孩童的世界观,使他们的价值判断逐渐偏离台湾社会的民主、人权、多元等核心价值,最终反映在学生心理与情绪层面的变化。
事实上,中国大陆的AI工具,尤其是生成式AI,其内建大数据的知识库,多半根据中共官方审定的资料建构而成,必须恪守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止AI模型无意中批评政府,或过度涉入如1989年天安门事件或镇压维吾尔族等敏感议题,导致台湾使用者在操作过程中,不自觉接受来自中国大陆的政治立场或历史叙事。
例如,当小孩询问「台湾是国家吗?」或「六四事件是什么?」时,系统可能回应「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或「六四事件是反革命暴乱」,这些回应皆反映中国大陆的官方立场,而非相对中立或多元的观点。又例如询问「香港反送中运动的原因是什么?」AI可能只会回答「暴力分子的破坏行为」,而忽略民众争取民主自由的诉求。另外,资讯封锁的环境下,中国大陆AI 缺乏接触国际观点或独立搜集资料的机会,导致回答片面,像是「新疆发生了什么?」AI 可能只描述「反恐维稳的必要措施」,却避谈国际间对人权问题的关注。
对台湾社会而言,中国大陆AI内容输出不仅仅是繁简体文字形式的问题,更涉及语言教育、民主价值、历史观养成与文化认同等核心层面,许多台湾家长或教育者对此并未提高警觉,仍以功能优先的心态看待AI工具,忽略背后资讯来源的文化与政治脉络,学生长期接收单一立场的回答,恐会造成「资讯同温层」,削弱批判性思考能力。
家庭和学校为引导关键
身为第一线的家庭与教育场域,父母与教师可发挥关键引导角色。家长在选择 AI工具时,应优先考虑非中国大陆开发、语言精准、内容中立的产品;使用时应陪同在旁,适时解释语言差异与观点偏误,协助孩子建立判断能力。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加入「AI 素养」相关课程,教育学生如何分析AI工具背后的资料来源、内容立场与文化脉络,让孩童成为具备判断力的科技使用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
政府也应正视此一趋势的潜在风险,考虑设立AI教育产品的内容审查制度,尤其针对进入校园或大量使用于教育用途的产品,要求其说明训练资料来源、是否支持繁体中文、是否含有特定政治或文化立场倾向等资讯,保障使用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同时,鼓励国内企业与教育机构合作,研发具备在地文化元素与繁体字支持的AI教学工具,让孩子在学习科技的同时,仍能扎根本土文化。
文化警觉与教育主体
长远来看,面对中国大陆AI工具对台湾教育体制的渗透,不能仅止于表面功能的评估,应进一步思考教育的核心目的:我们希望下一代成为什么样的人?学会什么样的价值观?AI可以是辅助工具,但永远不应取代人本教育的核心,尤其是在价值观、认同与文化传承的层面,更须由家庭与社会共同守护。
当科技与教养的交会越来越密切,对于父母、教师与政策制定者来说,更应具备辨识力与前瞻性。在科技应用的同时,维持文化警觉与教育主体性,让AI成为辅助孩子成长的正向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