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感体验再升级 进化中的两岸铁道旅游◆文/李佳颖 (媒体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10-20
两岸铁道观光在近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逻辑与地方风格,台湾与中国大陆分别走出了「五感体验服务」与「奢华硬体设施」两种路线,在文化底蕴、消费体验、产业挑战等层面各自展现出鲜明特色与现实挑战。
台湾高铁于2007年通车,台铁面临转型压力,近年主打「五感体验」,引领观光列车革命,如今有7个路线,并非单纯硬体升级,而是从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五感出发,将旅程本身变成一场文化艺术的沉浸式展演。列车上的餐饮、香氛、装饰、主题活动带来高度差异化的旅游体验,将铁道从交通运具提升为「移动美学空间」。
台湾:五感革命下的文化载体
2020年底首航、路线可环岛的「鸣日号」,是台湾新一代观光列车的代表,最大的特色是「鸣日厨房」,旅客不仅能品尝由米其林星级主厨设计的车上餐桌,号称「移动的五星餐厅」,强调全程采用台湾在地食材并融合创意料理,将传统铁路运输转化为结合美食、景观与文化导览的深度旅游体验,重新定义了台湾铁道旅行的内涵与价值。
「阿里山福森号」则充满嗅觉的感官体验,车厢内自然散发的桧木与扁柏精油香气,每片木板都保留天然纹理与油脂,营造出独特的芬多精环境,让旅客宛如进行一场移动中的森林浴。这种结合视觉、嗅觉的感官体验,将阿里山的自然精髓浓缩在车厢空间中,创造出无可取代的旅游记忆,屡屡登上国际媒体。
过去曾是偏乡通勤之用的「蓝皮解忧号」,在铁路爱好者极力呼吁下成功保留,在屏东枋寮与台东之间往返,沿线车站搭配巴士可进一步规划深度旅游,带动周边小镇旅游、餐饮、民宿、艺文等产业,是区域导向的经济活化平台,观光列车串连特色景点,提升地方就业与产值,不啻为地方创生的新模式。
「蓝皮解忧号」与「阿里山福森号」还备有车上耳机,能透过声音参与地方导览,一路欣赏海岸、山林风光。「山岚号」与「海风号」则针对小镇设计独家游程,包括在地美食、文创手作、在地香氛体验等。「山岚号」最创新的设计是列车共鸣室嗅闻体验,由芳疗师以台湾香杉为气味基底调制专属香氛。
台铁极力改善消费者整体体验,行程规划以「轻奢华」但不过度昂贵为主流,有单趟、单日甚或是多日的行程,最贵的「鸣日号」价格从2万元至5万元不等,而「阿里山森林小火车」或「栩悦号」单趟的票价则不到千元,主打亲民路线。不同的价位与旅游套装行程设计,成功区隔市场并吸引旅游爱好者、家庭出游、企业奖励旅游等多元客层,形成台湾铁道观光的分众经营模式。这些元素营造了强烈的「台湾味」,使列车成为岛国文化的移动载体,细腻包裹人情与土地之美。
中国大陆:奢华竞赛中的国力展示
中国大陆选择以「奢华硬体」为领先路线,呼伦贝尔号、新东方快车、成都号等列车,全部投下重金打造包房、独立卫浴、巨型观景窗,注重空间感、舒适性与尊荣氛围。旅客在实质享受上获得剧烈提升,但背后更强调的是技术突破、国力展现以及能量输出,将观光列车视为展示现代化交通工程的载体。
「呼伦贝尔号」是其中的代表作,这列被称为「中国最豪华」的观光列车,满载仅42席,共有21个房间,每间都配备独立卫浴设施,完全没有上下铺设计,让宾客获得星级住宿体验。呼伦贝尔号的服务人员与乘客比例高达1:2.2,配备20位受过专业培训的列车管家,提供24小时贴心服务。列车上还设有餐车、沙龙车、客厅车等多功能车厢,并提供中俄蒙三国风情美食和各式酒类。
这些列车则将经典地标、千年丝路、草原民族元素融入主题包装。「新东方快车」以丝路文化为背景,设置多功能观景车厢,串联起西部、内蒙古、北疆等路线,把列车作为学习历史、拍摄壮丽风景的基地。「成都号」以熊猫主题设计,传达城市名片,包房管家、主题餐饮则加入服务层级。但相较于台湾列车的细腻文化,中国大陆的列车更强调宏观叙事与场域风格。
硬体背后的软体困境
中国大陆虽然打造出超高规格的硬体空间,却常被票务系统瓶颈等基础问题困扰。官方「12306平台」在春运、暑假或国庆的高峰期容易卡顿和故障,系统每日需要拒绝近4,000万次异常登录,严重影响购票体验。车站动线难以疏导大量人流,秩序混乱成为旅程的隐忧,从广州火车站40万人滞留的历史教训,到现在春运期间的人潮拥挤问题,都反映出基础设施与管理能力无法跟上需求增长。
从票价上来看,这些奢华列车的票价水准充分体现其高端市场定位。呼伦贝尔号的房型约新台币10万元不等,新东方快车最低票价也要人民币1.6万元(约新台币7万元),最高票价甚至高达人民币5万元(约新台币22万元)。成都号熊猫专列17天行程中,最贵达人民币6万元(约新台币26.4万元),最便宜的也在人民币3万元(约新台币13.2万元)左右,仅订金就需人民币3.4万元(约新台币15万元)。
新东方快车、呼伦贝尔号等豪华专列价格高昂,使其成为少数高收入族群的专属享受,无法普及大众,易造成消费落差与奢华表象下的服务断层。这种「贵族化」倾向使观光列车更像是财富象征,而非文化体验工具,这样的策略反映了国家展示实力的需求,但也对文化普及与公共利益提出挑战。
铁道旅游应回归人的感动与记忆
台湾观光列车的成功,来自于「做深」文化内涵与「做全」服务细节,列车不只是运送工具,更成为独特旅游目的地,将地方记忆、台湾精神倾注于每一段轨道,路线亲民友善,讲求细致与人情温度,使旅客能真切体验岛屿文化及自然美,体现台湾人文关怀的软实力,创造温暖的旅游记忆,提升整体旅游品质与地区带动力。
中国大陆则在「做大」与「做强」上下功夫,硬体创新成绩傲人,且随著「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国大陆观光列车正积极拓展国际路线,专列主题宏伟,无论是丝路长线、草原联通,还是城市主题设计,皆展现国力。然而高速扩展下的票务、动线与基础管理,尚需克服瓶颈;旅途仍偏向「看风景」或「炫硬体」型消费,但在细腻人文与感官层次上有待加强。
随著全球旅游型态转型,铁道旅游已从单一运输走向融合文化、科技、永续的新时代。台湾的「五感服务」融合文化细节,让铁道成为「有温度」的旅程,能引发在地情感与早期回忆,拉近人与土地的距离;中国大陆的「奢华硬体」则展示智能技术,透过现代化与规模效率呈现未来竞争力,各自带来不同典范。
台湾代表「做深做精」的文化型铁道旅游,中国大陆则塑造「做大做强」的硬体型铁道旅游。两者各有千秋,消费者需求也逐渐多元,未来唯有融合细节服务与宏观技术,才是全球铁道观光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道。这场「体验」与「奢华」竞赛,最终将回归如何成就「人」的感动与记忆,让每一次列车旅程,都能留存下最美好的时光与耀眼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