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中国大陆垃圾不够烧 台湾减量有撇步◆文/陈壹贞(媒体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10-20

中国大陆湖南省张家界美景闻名全球,近来却接连传出天然溶洞被当成垃圾场,堆满几十公尺高的垃圾,画面曝光令人震惊,甚至有污染地下水疑虑。在人口成长、消费经济发达的社会中,垃圾怎么处理、资源如何循环使用,成为政府治理的重要课题。

中国大陆「垃圾围城」 反造成焚化炉过剩

之所以出现违法溶洞垃圾场情况,并不是因为垃圾处理量能不够,事实上,中国大陆近年来反而是「垃圾不够烧」的情况频繁登上中外媒体版面。10多年前,中国大陆不少城市地区仍以掩埋作为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2011年中国大陆导演王久良的纪录片「垃圾围城」详实拍下被垃圾、掩埋场包围的北京,引起全中国大陆哗然,也加速当局对于垃圾处理的重视。

然而到了2025年,中国大陆废弃物议题被讨论的,却是「垃圾不够烧」、「焚化炉过剩」议题。究其原因,是自2003年开放民间业者以特许方式经营焚化炉,到2006年对再生能源进行补贴、2014年污染控制标准化,政策扶持下,快速催生焚化厂建设,至2024年中国大陆垃圾焚化厂数量已达到惊人的1,010家,几乎占全球厂量半数。

根据中共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4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城市垃圾收运量为2亿6,236万吨,每天收运约71.88万吨,但焚化处理能力每天为115.55万吨,明显过剩。也有数据指出,中国大陆垃圾焚化厂平均60%的负荷率,40%产能闲置,相当于76个焚化厂全年停摆。垃圾不够烧,导致有焚化炉员工感叹「没垃圾(烧),连薪水都发不出来」,甚至出现「花钱买垃圾」、「抢垃圾」等怪象。

中国大陆焚化炉量能闲置 政策未整合是主因

中媒报导,垃圾不够烧可能有3大原因,包括部分城市规划按户籍人口测算垃圾量,却与实际常住人口不符;一些地方政府为降低垃圾外运成本,倾向自建焚化炉,缺乏跨区域协调机制;第三则是因为县镇地区垃圾收集率低、填埋处理惯性大。

此外,中国大陆2020年起强制实施垃圾分类,有效地减少废弃物量,各地的焚化炉却仍快速兴建,也间接导致焚化炉吃不饱的情况发生。这凸显中国大陆政府部门之间政策缺乏调和,中媒却夸称,垃圾不够烧背后原因是「垃圾焚烧技术遥遥领先」,不仅实现生活垃圾的高效处理,更在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和营运管理都获得突破,让陆企跨出国门,到中东、东南亚设置焚化发电厂。

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大陆垃圾焚化产业如今面临不够烧窘况,是行业过度内卷的结果。政府由上而下的政策补贴、过度扶持,却又缺乏适当的管控,造成各方蜂拥进入投资,造成市场恶性竞争、垃圾焚化炉产能闲置,效益下滑。只设焚化炉,却没有落实在社会上推广垃圾减量、资源回收、环境保护的概念下,乱倒垃圾、资源浪费的情况仍有可能继续发生。

落实分类政策 台湾垃圾有感减量

台湾的垃圾处理情况又是如何?早年同样以掩埋为主,1980年代,环保观念逐渐普及,垃圾掩埋场用地取得日趋困难,政府开始推动垃圾减量、资源回收。许多台湾人仍记得1989年的「外星宝宝」计划,当时为了推广及落实垃圾分类的观念,环保署(今环境部)自荷兰引进红、黄、蓝、绿4种不同颜色的资源回收筒,分别对应塑胶瓶、铁铝罐、纸类及玻璃瓶的废弃物,一度在台湾带动风潮,让许多中小学生加入回收行列。

1990年代开始,台湾的垃圾处理转为「焚化为主、掩埋为辅」。2006年政府在全国强制实施垃圾分类,将垃圾区分为「资源」、「厨余」及「一般垃圾」三类,逐步落实民众分类习惯。如今台北市、新北市更有垃圾费随袋征收政策,借此降低垃圾量和提升回收率。 

为了提高资源回收率,减少焚化和掩埋的负担,越来越多国家倡议「零废弃」观念,凸显垃圾分类的重要。除了回收再利用,台湾推动垃圾减量措施,透过禁止使用免洗用品、禁止免费提供塑胶袋等政策,来抑制垃圾量的增加。台东池上、台南左镇等地更推动「零废弃生活」,社区透过共识与自治管理垃圾,提升公民参与度。

环保回收观念深根 等垃圾车成最「台」风景

环保署(今环境部)2002年7月起规定公部门、私立学校、百货公司及购物中心、量贩店、超级市场、连锁便利商店、连锁速食店、有店面餐饮业等8大类管制对象不得提供塑胶类免洗餐具。

2019年扩大管制,逐步禁用免洗塑胶吸管、饮料杯,随身携带并使用环保餐具、环保袋、环保杯的概念慢慢地被国人接受,尤其不少商家在政府要求下推出自带环保杯饮料折价优惠,让台湾这个手摇饮圣地有更多人愿意携带环保餐具出门。

2019年美国杂志刊登一篇明尼苏达大学环境研究所的文章,介绍台湾垃圾回收的成效。文章指出,台湾是全球回收计划最有效率的区域之一,约55%的家用与商用垃圾得以回收,工业废弃物比重达到77%。2015年,台湾的废弃物回收公司超过1,600家,年营收达到20亿美元。

台湾的垃圾车文化更被这份报告形容为社区仪式,这篇文章指出,民众拎著垃圾等候播放古典音乐的垃圾车抵达,并按照不同类别将垃圾丢进垃圾车,看似非常复杂的过程,却获得民众的青睐。为了让民众能更便利,双北地区更设置智慧垃圾桶,可处理一般垃圾,有的可收集厨余、瓶罐回收,民众还可将回收的回馈金自动累计至电子票证,方便运用。

台湾垃圾政策傲视全球 可做中国大陆借镜

台湾的垃圾处理走「先减量、高回收、再减少焚烧」路线,发展至今虽有部分焚化炉低度运行的情况,但废物回收率超过50%,足以傲视全球;而中国大陆从大量兴建焚化炉著手,垃圾强制分类政策实施尚未满10年,回收率低于全球平均,如违法溶洞垃圾场这样乱倒垃圾的情况仍时有所闻,未来不管是社区对回收的参与度、环境保护概念的认知推广,都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