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AI压境 两岸大专院校学科大洗牌◆文/李佩芸(媒体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10-20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近几年成为人类科技发展的焦点,因应时代改变,全世界高等教育也发生格局的改变,理工科系、AI相关科系受到重视,人文社会科系则出现大量缺额,台湾与中国大陆也不例外。当前两岸大专院校面临招生、课程设计、新兴学科兴起与传统学科衰落,显示教育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化,两岸高等教育格局正在洗牌。

台湾大专院校推动跨领域教育以维持竞争力

为因应AI潮流,两岸大专院校都在探索跨领域课程与教育模式创新。在台湾,AI科技热潮推升理工、资讯人才的大量需求,相关科系录取分数大幅上升,AI科系不仅成为选填志愿热门标的,许多公司更提前与高中、职合作举办营队,希望「从小培养」优秀人才为公司服务。

大专院校在既有架构上推动跨领域教育,试图透过跨领域设计,让学生拥有文理兼备的能力。多所大学推出文理组之间跨科选修课程,强化数位素养与基础运用能力;商管、社会科学相关科系也开设AI与数据分析相关课程,让学生在原有学科基础上,掌握更多数位技能。

2024年9月,教育部宣布成立「台湾大专院校人工智慧学程联盟」(Taiwan AI College Alliance, TAICA),透过跨校人工智慧学程,统整教学资源,提供人工智慧相关课程,媒合领域专家辅佐,并统合助教资源、课程指导服务。

TAICA整合全国大专校院资源,由人工智慧师资充裕的大学辅助师资不足的学校,提供人工智慧课程。联盟开设「人工智慧探索应用学分学程」、「人工智慧工业应用学分学程」、「人工智慧自然语言技术学分学程」及「人工智慧视觉技术应用学分学程」等4类学分学程,满足不同领域学生的学习需求,目前已有55所大专校院加入。

在政府政策推动的基础下,台大推出「资讯科学与社会学程」,让社会科学院的学生选修程式设计、资料分析课程,培养跨领域的数位能力;清华大学为全校学生开设一系列AI通识课程及工作坊,新学期开设的历史及社会文化分析等人文社会课程还将结合生成式AI教学,引导主修中文、历史、教育、法律、管理的学生善用AI工具,开创AI新世代的研究与创新;也有大学推出「AI+商管」课程,将AI与生技医疗、运动科学结合,各种AI应用学程百花齐放。

学校大力推动跨领域课程,出发点之一是担忧AI热度造成教育偏废。相对于理工科系多少热络,人文社会领域就有多少冷落,在社会趋势与少子化的影响下,不少大学的人文、社会、文史哲等科系招生不足,部分学校甚至大量缺额,面临整并或停招危机,难以为继。科系与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升级,也是对院校竞争力的调整。

中国大陆大专院校科系 上演大洗牌

中国大陆大专院校的改变则更为剧烈,各学科正在上演大洗牌。据统计,去年全中国大陆高校(大学)撤销专业点(科系)的数量飙至1,428个,创历史新高,冶金、矿业、农业资源与环境等偏向传统工科的多个「夕阳专业」,以及部分人文、社会类专业相继退场,人工智慧、数位科技、云端、数据科学等新兴学科取而代之。

2025年4月,中国大陆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鼓励高等教育机构优化学科设置,提前布局数位领域。北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等985大学纷纷响应政策,结合不同学科,成立新的AI学院。

例如北京清华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医院,旨在培养具备AI素养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并推动医学与工科的融合,提升医疗服务品质;北京大学成立科学智能学院,采用「AI+Science」双导师制,致力于培养具备跨学科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强化基础科学研究;天津大学成立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学院,目标是利用AI赋能合成生物学,解决材料、能源等全球性挑战;复旦大学成立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希望培养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

这些新成立的学院普遍采用跨学科、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希望在未来的AI时代抢占一席之地。此外,也有许多大专院校陆续成立AI相关学院或研究中心。自2017年以来,全中国大陆已有超过50所大专院校设立人工智能学院。

不少嗅觉敏锐的大专院校已将跨领域教育与产业链结合,例如浙江大学与阿里巴巴合作开设「智能城市应用专案」,让学生参与产业实作,培养应用能力。南京大学的人工智慧学院成为这波潮流的代表作,首届大学、硕士生毕业生多进入华为、腾讯、字节跳动等科技公司,平均薪资逾人民币30万元(约新台币128万元),备受讨论。

但这也加深「夕阳科系」的急冻境遇,随著生源数量下降及专业需求结构变化,中国大陆部分学校不得不关闭招生不足、就业前景不佳的学科,将师资和设备集中投入新兴科技领域,以提高整体能见度与竞争力。

培养「跨足技术与人文」的人才

AI压境,人工智慧、资讯工程等热门学科前景看好,不仅毕业即就业,还能进入大型企业或集团、享受高薪待遇,促使更多学生将AI相关科系作为首选,形塑当前高等教育的新形态—理组升温、文组转型,跨领域更是当前显学。

虽然人工智慧正快速改变产业与教育,但已有不少专家提醒,人文社会学科依然不可或缺。当前AI发展刚起步,仍集中于发展硬体,当AI应用普及于未来的日常生活,反而更需要哲学、法律、社会学、文化、历史、语言、医疗等人文领域的训练。AI必须经过训练、规范,才能更适当地参与人类社会发展,成为高效且低风险的工具。

此外,AI的普及正在改变劳动市场与社会结构,连带产生的社会影响、阶层分化与心理压力,已非演算法所能解决,而是需要社会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等全面且长期的观察与研究。

未来最具竞争力的人才,将是能够「跨足技术与人文」的人,面对这股浪潮,学生需要在选科时兼顾兴趣、能力与市场需求;学校则需在专业设置上兼顾就业导向与学术品质,跨领域学习势必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