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心灵诈骗成热门生意 社会学看中国大陆险境◆文/廖珪如(媒体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10-20

华语世界,「心灵成长」不再是话题,而是一门快速扩张的生意。从台湾的社团课程到中国大陆的庞大产业,这些活动以「潜能开发」与「灵性提升」为号召,承诺带来疗愈与力量。然而,在素衣白净的表象下,它们往往成为商业化的精神商品,甚至演变成诈骗与心理操控。

心灵课程为何成骗局?

在台湾,「心灵成长」课程并不陌生,在宗教自由的环境下,这类课程常以社团、工作坊或培训班形式出现,课程收费动辄数万元,甚至上看十余万元新台币,却鲜少有专业心理或医疗背景支持。2025年初,网红锡兰在其影片《你的心灵不需要课程》中,揭露课程常利用学员的心理脆弱进行高压销售,引发广泛讨论。公平交易委员会的资料显示,2020至2023年间,涉及「心灵成长课程」的消费纠纷超过百件,争议焦点集中在高额收费与夸大疗效。这些案例虽然金额不及金融诈骗,但其社会意涵却格外突出,受害者往往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都市中产,而非传统认知里「资讯不足」的弱势族群。

灰色灵修市场诈骗横行

中国大陆的案例则更加极端。随著过去20年的高速发展,数亿人步入中产阶级,物质满足之后,对精神意义的追求快速增长。然而,中共的无神论与无宗教自由,令灰色的灵修市场应运而生。

2024年,公安部揭露「张馨月灵修集团」案,成为中国大陆最大灵修诈骗案例之一。该组织自 2008 年起以「奢活艺术馆」为据点,号称能远程疗愈疾病、链接宇宙能量,甚至自诩为外星文明代言人。其商业模式是学员需缴纳15万至100万人民币,方能晋升「导师」或「国际督导」等头衔,形成典型的类传销架构。

官方调查显示,受害者超过1万人,涉案金额高达 35 亿人民币,更令人震惊的是,受害者群体并非社会边陲,反而包括了世界 500强企业的高管、留学归国人士与专业女性。这打破「受骗者必然无知」的刻板印象,显示灵修现象之所以强大,在于它切中中产阶层的精神需求与焦虑。

信仰真空与中产焦虑

这些案例是现代社会结构性矛盾的映照,已非产业问题,必须从社会学现象观之。一如「周处除三害」在中国大陆的票房卖座对其而言是题材新颖,在台湾却是旧酒装新瓶。回顾社会学理论,名家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提出,宗教不仅仅是信仰体系,更是社会凝聚力的来源。在中国大陆,宗教受到严格管制;在台湾,传统宗教逐渐式微。当原有的信仰机制弱化,个体失去精神依托,便会寻找替代品。灵修课程正是在这样的真空中出现,既模仿宗教的仪式感与社群归属,又以世俗的语言包装。

鲍曼在《液态现代性》中则指出,现代社会的高度流动性,使得个体的身分与归属感日益不稳定。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焦虑,而灵修课程承诺的「快速获得力量」与「立即转变」正好对应了这种心理需求。参加者不是因为愚昧,而是因为焦虑。

布赫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提供了另一种解释。对中产阶层而言,参与灵修课程不仅是寻求心灵慰藉,也是一种象征性地位的累积。获得「导师」或「国际督导」的头衔,就像是一种新的文化资本,它赋予学员社会认同,并在朋友圈或社群中彰显特殊身分。中国大陆学者吴飞则在《中国的灵性市场》中提出「精神资本主义」的概念。他指出,现代灵修将孤独、不安与渴望转化为金钱流动,成为一个庞大的市场。导师被塑造成权威形象,课程分级化、会员化,学员在心理操控下逐步形成依附,这种商业逻辑在两岸均有迹可循。

核心问题在于体制内支持不足

灵修崛起带来的后果是多面向的。经济上,高额课程费用与诈骗导致部分学员家庭倾覆。心理上,长期依附甚至会引发创伤后压力症状,部分案例中,学员因精神操控而与家庭决裂,包括日月明功人伦悲剧、少女班学员听从父母安排等。台湾的监管多停留在消费争议的层面,缺乏针对心理操控的规范。中国大陆虽透过公安部收网、法院判决进行强力打击,但这些措施多半治标不治本,因为需求并未消失。

核心问题在于,公共心理健康体系不足、精神资源匮乏。当人们无法在可负担、可信的体制内获得支持,他们自然会将精神需求外包给市场,而市场的本质是逐利。灵修产业不会消失,只会不断换一个名称或形式再度出现。尤其当中国大陆的宗教信仰仍不自由时,崛起中的中产阶级心灵无处安放,行诈骗之实的心灵宗教样态就会更加扩大。

因此,解决之道必须超越个案打击,除需建立健全的公共心理健康体系,提供平价且可及的心理辅导,也需要透明的精神资源,让有需求的人能获得专业支持而非市场话术。此外,必须设立灵修课程的专业认证与监管机制,至少在制度上划定「健康课程」与「灰色操控」的界线。

解放心灵之路

「心灵成长」产业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代社会的结构性矛盾。它揭示当人们缺乏稳固的信仰与社群支持时,如何追逐新的精神出口;也暴露市场逻辑如何将人类最脆弱的部分转化为利润。灵修现象不是单纯的诈骗问题,而是现代性焦虑的社会表征。若要避免幻象反复上演,必须补上「精神基础建设」的缺口。唯有透过公共政策与资源投入,让人们能在可负担与可信任的体系内寻找支持,「心灵成长」才可能回归解放,而非持续成为商业骗局。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