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小心!入境中国大陆你的手机很可能会被查!◆文/梁桂祯(海基会法律处)

  • 更新日期:114-10-20

日前,国内某大学教授受邀赴陆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在入境时,遭受陆方留置询问、盘查手机以及行李,过程长达4个多小时。高压讯问下,当事人的心理和生理都遭受极大的创伤,即使回台迄今仍余悸犹存。

中共推动国安执法 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中共自2015年颁布《国家安全法》,正式将「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法治体系,并陆续推动多项专门立法,如《反间谍法》、《反间谍安全防范工作规定》、《网络安全法》、《保守国家秘密法》等,逐步建构涵盖跨领域的国家安全法律体系。

近年来,为进一步规范国家安全机关的行政职权运作,更陆续增订《国家安全机关行政执行法》、《国家安全机关行政执行法程序规定》,法规的增订看似为回应外界对国安法规适用不确定性的批评,其实更突显原有行政执行制度不足之窘境。

过度国安执法可能侵害你我权益

《国家安全机关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在2024年7月1日上路,在制度层面提供执法程序基础,反映出中国大陆在法治化国安框架下,强化执法正当性与合法性的治理取向。

举例来说,依《国家安全机关行政执法程序规定》第43条,有关国家安全机关在检查时如果发现有国安问题,会依法要求改正,必要时还能强制查封、扣押电子设备等措施。

然而,令外界担忧的是,此项法规反映出国家安全概念在法律实践中的不确定性与可操作性,若赋予执法者相对宽泛的自由裁量,可能使监控措施从特定行为延伸至更广泛的社会交往与跨境流动。

入境后电子设备频遭检 恐成新风险  

在资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装置内所储存的个人资料已成为数位身分的一部分,特定机关若能「合法」进行查验、调取,势必对个人的资讯自主权与心理安全感产生冲击。尽管中国大陆在形式上试图以程序合法性回应执法合理性问题,但当政府权力监督机制不足或社会透明度低落时,形式上的合规也难以掩盖实质侵权的风险。

此外,陆方近期推出的相关法规也存在条文内容模糊且不够明确的问题,容易出现不同解读,导致执法界线难以掌握,意谓著让执法人员拥有更大的裁量权。

去中国大陆前你该知道的几件事

国人欲前往中国大陆交流前,应先进行全面风险评估,事前必须洽询双方邀请单位或主管机关,并要求陆方主管机关承诺,入境出关不被无理置留,确保参访期间人身自由与安全不会受到不明原因的侵害。

国人出发中国大陆前,应先检查手机、个人电脑等随身物品,是否存有可能遭陆方相关机关搜查或扣押,甚至入罪的内容;建议使用新的装备及门号,或在台湾先进行备份后将档案彻底删除。

如有赴陆的需求,可上陆委会「国人赴陆港澳动态登录」(https://www.mac.gov.tw/cp.aspx?n=015A70099E11C8A8),一旦出现失联、盘查、遭限制人身自由等突发事件,可迅速联系家属或提供协助。

虽然风险无法完全消除,但透过登录与宣导,可为国人建立基本的安全保障机制,不仅有助于在突发状况下即时提供协助,也提升整体应变能力。建议所有计划前往中国大陆的民众,务必事前审慎评估行程风险,确实办理登录手续。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