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办桌文化—流动的滋味和人情◆文/陆毅辰(媒体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08-13
办桌,是源于福建、潮汕的一种户外宴席形式,适合婚丧喜庆、庙会、春酒、尾牙等重大场合,随著先民移居,百余年来在台湾形成更独特的文化。它常在街道巷口搭棚现炒,帐篷下红色圆桌映出人间烟火味。办桌文化虽一度随著台湾的经济水准提升而式微,不过,近年来年轻世代重新投入「总舖师」的行列,这样的文化也重新登上大雅之堂。无论传统婚宴、寿宴,甚至演唱会或职棒活动,办桌被巧妙融入各式场合,不但保留了过往的一份人情味,更是把精致的办桌文化给传承给下一代。
红桌上的人情味:办桌,是移动的家宴
「今天能抢到票的,都是天选之人!」中华职棒会长蔡其昌年初在「开季大办桌」活动上笑说。走进第36个年头的中华职棒,今年开季前别开生面,选在高雄与内门的总舖师「洪师傅」合作,席开百桌邀请球迷同乐。菜单名称不但巧妙融入六队职棒队伍名称,还相约「经典赛作伙去米糕(美国)」,提前为2026年的台湾队送上四强祝福,办桌讯息公布后,开卖55秒就「秒杀」。
这样的情景,不只在单一场合上演。同样在年初,一对新人在社群平台Threads上po文,「退掉饭店改办桌真的是好选择!真的太好玩了!爱死!」贴文内,一张张照片里,新人穿著复古却又不失潮流的礼服,背景是红白相间的棚架、喜气的红桌,以及绝对不能少的电子花车舞台,吸引将近5万个赞。新人说,画龙点睛的正是总舖师「豆腐师」,虽然自己忙到只吃一口鱼,仍然是宾主尽欢。
去年3月,前总统蔡英文任内最后一次的「总统府记者之夜」,从旗山请来「金叶摸油汤」团队,在台北宾馆宴请国内外200多位记者,让「办桌」成为了台湾的国宴,也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朋友深深体验了台湾人的人情味。有出席的记者回忆,那天10度寒流来袭,每道菜上桌仍是热气蒸腾,印象深刻。
「金叶摸油汤」则在脸书上纪录,「收到府方的回馈,今年打破惯例,第一次宾客和总统合影后,没有直接离席,而是都跑回座位上继续吃,所以我们用心的料理完全没有浪费。官邸参谋还点名要打包我们的化骨鸭让总统回官邸当宵夜!」
在这块以办桌文化闻名的土地上,「呷办桌」早就不只是吃一顿饭,而是一种移动的情感,承载著记忆与诚意。从红𫊻米糕、化骨鸭,到热腾腾的二路羹,每一道菜肴,都是主人的热情、宾客的欢愉。
台湾办桌文化的文艺复兴:从总铺师到内容创作者
办桌,原本是庶民的生活智慧。在资源不多的年代,一口铁锅、十桌汤匙就能应付全村的婚丧喜庆。如今,这项百年的传统正以全新姿态复兴。
「金叶摸油汤」由第三代总铺师吕昭辉和李芝瑜创立,除了延续阿嬷「金叶」、「摸油摸汤」的好手艺,李芝瑜观察到年轻人办婚宴注重形式,因此,他们结合年轻一代的想法,无论是在游艇上、在三合院,甚至在大草原都可以办桌,主视觉的风格可以台式、西式,不变的则是一代一代延续下来的手路菜,这种结合传统和现代美学的风格,正席卷台湾的办桌文化。
无独有偶,「豆腐师办桌」也是第三代的黄嘉郁回家和爸爸「豆腐师」创立的品牌,黄嘉郁不仅掌握料理,更进修饭店一条龙后勤,懂社群媒体操作,全方位升级办桌服务。从台大毕业宴到电商尾牙,她把办桌变成品牌体验,社群上一张又一张的新人们欢欣满足的喜宴照,不仅是工作纪录,更是品牌最好的广告。她更推动「复刻办桌」,要让一代又一代的台湾人体验办桌文化的美好。
这一代的总铺师,不只是厨师,也是导演与品牌经营者。他们理解菜不只是味道,更是体验。透过包装办桌,把「一场席」做成内容行销的节目、地方品牌的推手。这样的精致化,也让办桌文化成功走出庙埕,走进城市、演唱会、科技公司,甚至成为外国观光客指定行程。
中国大陆「乡宴火了」 却也带起歪风
在中国大陆,中央电视台3月推出一档节目《茶乡江湖味》,其中,泉州市乡村厨师张贵明掌勺的一场茶乡婚宴流水席也「火了」。他结合传统茶文化与现代烹饪技巧,做出如湖头炸鸡卷、福寿米粉炒、茶香刺参烩乌鸡、铁观音大河虾等一道道好菜,展现家乡饮食的魅力,也传承「乡宴」文化。
然而,台湾办桌走向文创复兴,中国大陆农村却陷入另一种办桌风暴。
2024年初,贵州威宁县,一户村民为刚出生的孩子办「满月酒」。这场宴席在亲戚间原是小规模的祝贺,却在上菜前,迎来了一场「突袭」。根据当地网友拍摄影片,副镇长亲率二十余名干部冲入餐厅,当场将一包包食盐撒在菜上,理由是:违规滥办酒席。
影片曝光后,举国哗然。新闻标题写著:「菜还没上,官员先撒盐」,网民讽刺这是「政策撒盐于人情之上」。这不是个案。近年来,随著中共推动「移风易俗」,酒席成了整肃目标。贪官借酒席收礼、村民借此攀比、滥收红包,确实造成财务压力与社会失衡,但行政手段却也失当。
除了「盐宴事件」,江苏某村更有村民为了办席擅自封闭省道、逆向停车造成车流瘫痪;湖南一地还曾有村主任办「升职酒」,连办七日席,共收红包十万余元,引起纪委调查。
制度要改革,文化却不能一刀切。中国大陆乡村办桌在传统节日、婚丧喜庆中是凝聚社区的方式。当制度忽略「文化差异」,用行政粗暴压制传统,最终只会激起民怨与反感。
无论是在台北宾馆的晚风中,「金叶摸油汤」的总舖师小心翼翼的端出一盅「二路羹」,还是在泉州湖头镇,小镇厨师张贵明专心掌勺,办桌的意义,都超越了吃。办桌是厨艺,是社交,是情感,更是文化。它让我们记得,我们可以不必在饭店才能好好吃一顿饭。我们可以在土地上感受这一场「流动的家宴」,那份味道里的诚意与人情,才是办桌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