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解密「快乐经济学」的消费新动力 两岸青年正为疗愈、情绪价值买单◆文/陈冠宇(媒体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08-13

当代社会节奏飞快,无论是职场压力、生活焦虑,还是人际关系的摩擦,都让现代人身心疲惫。在这样的环境下,情绪不再只是心理层面的波动,更成为驱动消费行为的重要力量。人们透过购物、旅游、美食甚至是订阅疗愈内容,来寻求短暂的慰藉与快乐。

在传统经济学里,消费跟价格直接挂钩,而「情绪消费」则与价格关联不大,消费心理主要受产品或服务的个人化、消费者满意度及情感寄托等因素影响,消费心理决定著消费动机,具有一定的符号价值,更强调个性化、差异化、情感化等特性。

有分析认为,19501960年代出生的人,更多习惯于传统消费模式。而「Z世代」(又称网路世代,通常指1995年至2010年期间出生者)的年轻人更加倾向于情绪消费。这种情绪消费,逐渐形塑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快乐经济学」。


快乐经济学当道 台湾掀「疗愈」消费风潮

许多人开始发现「快乐经济学」的商机,衍生的产品更是不胜枚举。社群媒体上,不时可以看见网友争相收藏爆红的英国绒毛玩偶品牌Jellycat,以及日本人气IP吉伊卡哇(Chiikawa),部分罕见的收藏品更是屡传卖出惊人高价,在在凸显这些绒毛玩偶与卡通形象所带来的陪伴、触动情感共鸣作用,能借由「疗愈」追求内心平静。

据东方线上《2024 年消费者动态速报》显示,「身心疗愈」市场讨论声量一年内成长154%,每4位消费者中有3位愿意花钱在纾压或心理健康上,显示疗愈经济的巨大潜力。

例如,来自古文明的西藏「颂钵」音疗,近年在台湾逐渐流行起来,连瘦子、吴克群等名人也趋之若鹜。颂钵音疗是利用颂钵发出的声波和振动所产生的声波共振,来影响人体的能量场,达到放松和平衡的效果。

另一方面,近2年越式洗发的爆红,也凸显台湾年轻人对纾压的情绪追求。越式洗发不仅是洗头,还包括洗脚、去角质、肩颈按摩、脸部按摩、修剪指甲、掏耳朵等,提供一站式的放松体验。据经济部统计,光是2023年登记立案的越式洗发就有65家,平均每56天就开一间,扩展速度相当惊人。

谷子经济挡不住  中国大陆青年从虚拟世界寻找陪伴

掀起全球抢购风潮的的泡泡玛特(POP MARTLABUBU是另一代表。陆媒指出,年轻人买的根本不是一只LABUBU玩偶,而是玩偶背后的身份认同,例如被明星的「晒图」、社交媒体的「晒娃」而吸引,藉一只LABUBU找到和自己一样的人。

中国大陆近期还兴起一种「谷子经济」,由「Goods」音译而来,指动漫、游戏、偶像等版权作品的周边商品。据指出,当前中国大陆「谷子经济」市场规模达人民币千亿元。对年轻人而言,谷子是和动漫角色间的情感连结,让人感觉人物从虚拟世界来到现实世界陪伴,从而产生一种幸福感。

另外,许多商家纷纷推出各种「对自己好一点」的产品与服务,一名「95后」(指19951999年出生者)出生的年轻人,经营著一家苔藓微景观制作网店与一家苔藓工作室。他说,「制作微景观的过程非常治愈,年轻人在造景过程中可以忘记一些烦心事,乐于购买苔藓微景观DIY材料包。」

台湾幸福指数高 千禧世代注重消费「意义」

根据盖洛普(Gallup)今年3月公布的一项「世界幸福报告」,在全球147个国家或地区当中,台湾从去年的31名上升至27名,超越新加坡、香港、日本、韩国等国,成为亚洲最幸福的国家。该研究发现,「与人共同用餐」、「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对于幸福感的影响力很大。

这项调查显示,与他人用餐的频率越高,对生活的满意度明显会较高。牛津大学幸福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教授戴奈维表示,在每周14顿午晚餐当中,台湾有10.1顿与他人一起用餐,在所有国家当中排名第8

另根据智荣基金会的研究报告,对于生存基本条件相对稳定,有条件重视「生活意义」的台湾千禧世代而言,他们不甘把生活只当生存看待,有更多过日子的想法与期待。意义和信念这种抽象的东西,也成为和台湾千禧世代创造共感的元素。

报告指出,在这选择多如牛毛的世界,「共感」是重要驱力,能有效转化成某种行动或不行动:买你的商品、帮你分享贴文、不消费,甚至号召朋友一起不消费都是一种选择。

能证明这种现象的,莫过于「推活」经济的出现。「推活」一词源自日本,意指支持喜爱的对象(如偶像、艺人、IP角色等),现已在台湾、日本、韩国及泰国等亚洲国家流行。推活不仅是一时潮流,更是一场情感经济的革命,未来的消费市场将更加强调个性化、情感连结与社群互动。

根据东方线上的研究,台湾有60%的消费者参与推活,其中2030岁的年轻族群占比最高。推活对象包括偶像、歌手、演员、动漫游戏角色和运动员等。整体来看,69%的消费者支持真实人物,56%则推虚拟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2030岁族群主推偶像与动漫角色,20岁族群每月平均在推活上花费高达新台币5,536元,消费市场不容小觑。此外,推活已从个人兴趣延伸到群体参与,20代与朋友共推比例高达62%,反映出Z世代透过推活强化同侪认同的心理需求。

情感焦虑加就业压力 消费成大陆青年心灵寄托

在中国大陆,快乐经济学成为显学,与社会现状有关。其中,年轻人内心的情感矛盾和焦虑是一大原因,尤其是原子化社会催生了情感真空与数位化重构的社交规则。

例如,996工作制(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挤压了实体社交空间,社群媒体又稀释了深度情感连结,年轻人开始转向「商品化情感代偿」。据统计,中国大陆独居青年突破9,200万,越来越多人为「孤独税」买单,宠物经济、陪诊师等服务水涨船高。

与此同时,中国大陆青年失业状况严峻,许多大学毕业生刚踏入社会便面临无业窘境,既无经济基础又缺乏明确职业方向,因而花钱买快乐、忘记烦恼。香港《南华早报》日前就报导,由于经济前景不明朗,雇主纷纷削减毕业生岗位,年轻人的焦虑情绪「爆棚」。

抖音商城和品牌行销平台SocialBeta今年6月联合发布的《2025年轻人情绪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在快节奏生活压力下,88.2%的中国大陆年轻人处于压力状态,「情绪价值」已成为驱动消费的核心因素,催生出潮玩、文旅、宠物、饮食等行业的爆发式成长。

年轻人的消费习惯转向「轻决策、快满足」,也推动「新奇好物」的热销。在解压领域,捏捏乐、减压魔术方块等产品能即时刺激分泌多巴胺而受到欢迎;玄学消费也悄然兴起,电子木鱼、灵隐寺十八籽(由十八种不同的树籽制成的手串)等商品成为年轻人生活的心理寄托。

然而,为情绪价值买单的同时,却也衍生诸多社会问题与消费纠纷,包括盲目跟风和过度消费,或是不肖业者以情绪价值为噱头,进行不正当营销及非法交易。

例如,中国大陆电商平台上,充斥各类倾诉、陪聊、哄睡、安慰等服务,甚至可以花人民币199元购买「云监工」服务,只为获得陌生人监督学习的陪伴感。类似商品仅在淘宝上随意搜寻,月销量超过一万的店舖比比皆是。但这类服务大多无心理咨商从业人员的资格,不但无法提供有效服务,还可能有个人资讯外泄风险。

在情绪成为消费驱动力的时代,「快乐经济学」不只是潮流,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的映照,背后折射出两岸青年身处的社会环境所影响的心理状态、世代差异与价值观。快乐经济学的本质,或许不在于买什么,而在于人们如何透过消费寻找意义与连结,也是对于疗愈、内在情绪的满足与追求。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