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产能过剩对红色供应链的影响及非红供应链的机遇◆文/张至辉(海基会经贸处)
- 更新日期:114-08-13
中国大陆产能过剩问题日益严重,关键因素之一,在于政府对特定产业的大量政策补贴,包含直接补贴、税收减免、低于市场利率的贷款,以及国家投资基金等。大量政策补贴导致产能快速扩张,超过国内外市场需求。 例如,在半导体、钢铁、铝等战略性产业,以及锂电池和太阳能模组等新兴产业,产能增长速度远超过全球需求预期。
产业政策补贴导致产能过剩恶果
中国大陆于2015年启动「中国制造2025」政策,主要目标是促进中长期产业结构调整,投入大量资源促进关键产业发展,成为制造强国。重点发展领域涵盖信息技术、高端机器人、新能源及电动车、航空航天设备、海洋工程及高科技船舶、轨道交通装备、电气设备、新材料、药品及医疗器械、农业机械等10项战略产业,惟不断透过补贴、低利贷款、提供廉价土地,支持相关战略产业的发展。《经济学人》即指出,「中国制造2025」导致中国大陆经济的扭曲,尤其是日渐加剧的产能过剩。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陆「半导体行业的产业投资基金」,简称「国家大基金」(大基金),是中国大陆为支持半导体产业发展而设立的国家级基金,重点投资于IC制造业,以及晶片设计、封装测试、设备和材料等产业。在中央及地方政府大力扶持下,半导体产业策略性地将产能聚焦于成熟制程晶片领域的大规模扩展,显示中国大陆正加速掌控成熟制程供应链的主导权。但因扩张速度太快,已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风险,更逐渐形成新的「中国冲击」。
过剩产能输出海外 威胁他国产业发展
中国大陆产能过剩的风险加剧,导致中国大陆企业在「红色供应链」中,透过低价策略抢夺全球市场,进而影响其他国家的产业发展,甚至涉及国家安全和全球经济秩序的重塑。2024年4月,中国大陆「产能过剩」成为全球关注的议题,时任美国财政部长叶伦访问中国大陆期间,直接点名中国大陆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与其他清洁能源产品3项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企业构成威胁。
2025年4月,中国欧盟商会发布《中国制造2025:技术领导的代价》报告指出,「中国制造2025」在实施过程中,特别是补贴和政策支持的结合,导致严重的效率低落问题,「中国制造2025」一些产业形成市场过度饱和现象,进一步诱发中国大陆「内卷」的恶性竞争乱象。此外,中国大陆企业转向出口以寻求出路,往往以极低的价格出售产品,导致许多外国市场的价格扭曲,以及各国对中国大陆的长期依赖。这意谓「中国制造2025」在欧洲逐渐失去市场的认同,特别是在欧洲产业面临威胁的情况下。
2025年7月,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BC)发布2025年「中国商业环境调查」报告,近半数在中国大陆营运的美国大企业受到产能过剩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产能过剩的产业已从钢铁等工业部门,扩展到医疗和消费品等更广泛领域。8成受影响的企业表示,中国大陆产能过剩正压低行业价格,从而缩减企业利润。调查还显示,超过四分之一的企业正在考虑或已经决定将部分运营移出中国大陆。
「非红供应链」的建构与趋势
由于「红色供应链」已逐渐形成新的「中国冲击」,不仅是价格竞争的问题,更蕴含全球供应链主导权、国家安全与产业升级策略的长远挑战。各国为寻求建立替代供应链,确保供应链安全和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体系,建立一个独立于中国大陆的供应链体系,避免对中国大陆的过度依赖,并确保关键技术和产品的供应安全。
在2017年美中贸易战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部分企业将透过产能移转,降低最终产品中属于中国大陆制造的比重,同时避免单一生产、采购,确保替代供应商的品质,以提升供应链的韧性,进而形成供应链分流趋势。另一方面,随著美中科技战升温,美国就关键技术产业对中国大陆进行「技术围堵」,美中在各自优势的领域建立排除对方的产业链,最终形成与「红色供应链」分道扬镳的「非红供应链」。
「非红供应链」除要求高科技产品不得含有中国大陆制造成分、禁止含美国技术的半导体商品输往中国大陆,也鼓励在陆美商及台商撤出,向外建立备援生产基地,以降低对中国大陆的依赖。
台湾是「非红供应链」关键角色
台湾在全球「非红供应链」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赖清德总统多次强调,面对中国大陆主导的「红色供应链」、低价倾销的冲击,台湾有能力也愿意跟民主阵营团结合作,共同维持民主伙伴的科技优势,一起打造坚韧的全球「非红供应链」。台湾正提出「全球半导体民主供应链伙伴倡议」,希望借由生产制造的优势,串连民主阵营建立一条全球半导体「非红供应链」,与民主阵营共同建立AI晶片产业链全球联盟,以及高阶晶片关联产业民主供应链。
美国总统川普在第二任期内,对各国进行的对等关税谈判,揭露打击中国大陆主导的「红色供应链」意图。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连贤明指出,从已公布的各国关税税率观察,与中国大陆经贸密切的国家,如泰国、寮国、柬埔寨及缅甸等国,将面临接近40%的高关税。因此,面对当前的全球经贸情势,美国对等关税措施势将重组全球供应链,台商应掌握「非红供应链」产生的新商机。
在「红色供应链」遭受欧美国家反制之际,台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需要灵活调整营运模式及退场机制,并评估在陆的经营资源和海外投资计划。建议台商及早了解经济趋势变化及未来供应链布局策略,积极把握「非红供应链」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