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编辑手记》未雨绸缪 才能防范未然

  • 更新日期:114-06-13

想像一个情境,你住的城市被大规模空袭,你和受伤的家人被疏散到住家附近的地下停车场。天色渐晚,你又饿又累又渴,受伤的家人也急需包扎,电力、照明、食物、饮水、医疗越来越急迫,街坊邻居都在传闻空袭短期内不会结束,该怎么度过这漫漫长日,让生活迅速回复常轨?

随著极端气候、外部威胁及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全社会防卫韧性」已是国际共同努力的主题。所谓「韧性」,原意为「回弹」,放在社会的脉络中,就是从灾害中迅速恢复的能力。社会本是环环相扣的有机体,「全社会防卫韧性」不仅指涉军事系统,更是政府、社会与产业都要参与的「全民运动」。

邻近的中国大陆为台湾的「境外敌对势力」,提升军事力量也成为台湾的「全民运动」。中共不仅推动「军民融合」策略,整合军民资源、促进国防科技与经济共融发展,同时发展民兵组织,强化平时与战时的动员能力,更频繁利用民用船只,在附近海域进行灰色地带作战。

面对越来越大的外部威胁,台湾防卫意识要增强,事先做好准备,就能临危不乱。赖清德总统在今年3月中旬提出五大国安及统战威胁,宣布将采取17条因应策略,向世界宣达反并吞的决心,并强化军事系统的忠诚、实施两岸人员单一身分制度、增加国人对两岸交流与中共统战的风险意识,期能化被动为主动,强化台湾的民主防御力。

平时的资讯识读与警觉性建构,也是社会防线的一部分。本期海基会撰文揭露中共统战团的手法与意图,以及当今中国大陆就业市场的困境与乱象,同时也邀请专家剖析中国大陆「经济间谍」罪,以加深国人对中国大陆的认识,于两岸交流时提高警觉,赴陆就业创业时审慎评估风险。

中国大陆海外留学的「退潮」,也反映出大陆就业市场的艰困。除学费提高、归国就业优势不再,美中地缘政治竞争更让大陆留学生被标签化,被拒发签证或遭到遣返时有所闻。面对海外求职不易,返国就业被怀疑忠诚,过去人人欣羡的「海归派」陷入「两面不是人」的困境,成为美中对抗下的牺牲品。

好工作难寻,中国大陆越来越多人将「容貌」当作录取工作的绝对因素,加上社群软体「视觉化」、「人设化」推波助澜,彷佛一个完美的容颜已成在当今社会走跳的必备条件。对此大陆亦出现反省的声音,例如在一线城市兴起的「女性夸夸会」,鼓励女性从外界的眼光中释放,忠实「做自己」。

海基会也积极展现特色,强化与民众互动,建构民众对两岸情势的正确认知。除了将民众「引进来」认识海基会,也透过响应捐血、路跑、对外演讲等方式「走出去」,分享政策资讯及两岸交流实务经验。作为政府大陆工作体系的一环,树立民众民主防卫意识,海基会责无旁贷。海基会将与民众一同努力,编织起韧性安全网,共同守护国家安全。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