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全社会防卫韧性」的分析与刍议◆文/谭伟恩(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教授)

  • 更新日期:114-06-13

「全社会防卫韧性」强调政府、私部门与公民社会的共同参与,建立跨部会、跨层级的公私协作分工机制,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安全威胁。对于地处战略要冲、面临多重挑战的台湾而言,此一概念的落实尤为重要。然而,「全社会防卫韧性」之落实远较传统公部门的行政任务更加困难,需仰赖多方行为者形成伙伴关系与建立分工合作,最终以集体之力克服所面临之共同挑战。

民力训练暨运用:从「志愿参与」到「韧性资产」

从「社会资本」与「制度信任」的角度来看,民力动员的实际效能取决于一国公民对政策或制度的认同感和信任度。由于台湾目前缺乏类似芬兰的「全面安全」(comprehensive security)机制,也就是将民防、关键基础设施的确保,以及非和平时期的对外经贸管道等融合成国防事务的一环,加上民力的志愿参与还停留在比较多的象征性意义,现有民防组织的「法制化」克不容缓,如此才能提供完整的防务训练、保险规划、经济补偿,并将参与的公民纳入地方政府的灾防或国防编制,真正让可用之「民力」转化为国安韧性的资产。

芬兰的全面防卫(kokonaismaanpuolustus or total defence)可以作为台湾的借鉴,因其将国防视为整个社会的责任,而非仅限于军方。透过日常训练与危机预演,确保公私部门在危机发生时能相互驰援,并且即时分享资讯,以达有效减少被假讯息或心理战干扰之风险。对我国而言「全面防卫」甚为重要,因为面对来自「境外敌对势力」持续且长期的不定时威胁,若能建立起类似芬兰的模式,将有助于提升台湾的国防韧性。

战略物资盘整暨维生配送:备援网络多元化和储量透明化

如果要让民间的量贩业和物流企业参与战略物资的盘整和配送,「快速调度」与「全台网络」是最重要的两大考量。然而,这样的「全社会」模式有可能会过度依赖私部门,且忽略了系统性风险(systemic risk)。详言之,民间业者在战争没有真正爆发以前,是以「营运成本最小化」为优先考量,政府若无法设计出一个有效的平时与战时应变切换机制,物资的盘整和配送极可能出现虽有管道路径但物资数量不足,或物资数量充足但却难以进入所需地区(特别是山区)之问题。因此,政策实践上不妨参考日本的物资备援与储量透明化制度,设定重要民生物资的最低库存标准,同时要求民间企业在国安紧急情势下回报物资储量与消耗情况。

能源与关键基础设施维运:去集中化或能源在地化

在各种天然灾害频生的极端气候背景下,如何维持一国内部社会的稳定发展,高度仰赖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正常运作。事实上,各种天然灾害对关键基础设施的影响远超过其它公共设施,而关键基础设施一旦遭受破坏,对社会的冲击往往更加严峻,不但会造成人员伤亡与设施本身的毁损,还会连带让其它的基本民生需求受到妨碍。应予注意的是,此处基础设施之维运特别聚焦在如何「去集中化」,也就是分散风险的概念。不过,若「去集中化」成功,基础设施的维运将会成为多个部会的共同业务,届时会有多个权责机关协调不良的潜在风险,文献称此为「政府碎裂」(government fragmentation)。要克服此一问题最好的方法是成立国家级的「基础设施韧性中心」,由其负责统合基础设施的事前养护与事后修缮,并强化(以明文立法及授权的方式为宜)地方政府在应变责任与资源配置上的能力。

此外,当前最为棘手的挑战是如何建立分散式能源系统;在提高能源供应的稳定性之余,也尽可能优化能源安全的韧性。德国的分散式能源系统(dezentralisierte Energieversorgung)不仅提升了能源供应的稳定性,也加强了整体社会韧性,对台湾而言具有高度参考价值。德国的「公民能源合作社」(Energiegenossenschaften),在农村与城乡交界区推动由在地居民持股的再生能源投资计划,并由国家提供低利之绿色贷款。与此同时,在战略敏感地区建设结合储能与小型再生能源的「能源韧性站」,平时供应民用能源,战时则直接转为军事用途的紧急供电站,优化国家安全在能源面向的韧性。

社福医疗与避难设施整备:制度盲点的克服

此主轴的核心关键是如何提升社会福利与医疗体系的应变能力,建立一个完善避难机制,保障国人的基本公卫需要在灾害中不致于受到太大冲击。由于医疗资源与避难设施是确保人类安全的关键,但目前多数国家的政策聚焦在实体医疗资源的整备,较少虑及社会中弱势群体之实际需求。举例来说,偏乡地区的孩童或肢体不便的高龄长者,经常无法获得(或难以取得)充分之医疗资源,也不太可能参与中央或地方的社福决策,是既存制度中的「盲点」。

荷兰的「三角州计划」(Delta Programme),对幼童、高龄者与行动不便者等群体制定分层避难措施(layered evacuation measures),佐以优先疏散名单、社区接驳,以及无障碍避难中心设置等具体支援机制。

资通、运输及金融网络安全:强化资安防护力

新加坡的金融韧性四层防线(Four Layers of Financial Cyber Resilience)架构,特别鼓励民间研发的资安科技在监理实验场域进行测试,并在通过后得以应用于全国金融体系。这种作法有助资安技术能量的迅速提升。当某一银行遭受骇客攻击时,其它同业无从得知与防范,极易形成横向脆弱性。为强化金融面向资讯被渗透、恶意干扰,金融领域已不再是纯粹之经济议题,同时也是资安维护的必要考量。

「韧性」并非一个新概念,但在国家安全面临多元化的威胁下,强调韧性并将之纳入国安战略,同时以「全社会」的角度重新擘划中央与地方的政策有其必要。事实上,对韧性的高度重视有助于因应当前的国际局势变迁。首先,国安韧性的优化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吓阻力量,能够弱化攻击者预期产生之损害,进而达到抑制被攻击的效果。其次,国安韧性的提升是企业与国家竞争力的一种指标,既有的它国实践显示,全社会防卫做得越扎实,能获得的正向回报就越多。最后,「全社会」的概念具有一定程度的公正性(justice),对于某些容易被危机深刻影响的脆弱群体来说,「全社会韧性」无疑是一项制度窗口,将他/他们与国家安全更好地紧紧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加以歧视、忽略或边缘化。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