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总统国安17条 守护民主台湾◆文/吴瑟致(台北海洋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 更新日期:114-06-13
赖清德总统在今年3月中旬召开国安高层会议,并在会后提出五大国安及统战威胁,以及将采取17条的因应策略 ,展现出因应中共对台威胁的决心。从这17条国安措施中,可以归纳三个重要意义,分别是:增加社会对国军的信任、奠定社会内部韧性、呼应全球去风险化意识,这都牵涉到我国国家安全与民主防御能力。政府借由这17条国安措施「化被动为主动」,面对中共全方位的精准统战,政府必须「硬起来」,方能守护国家主权及民主价值,同时也需要强化国内社会大众的认知,进而团结对外。
主动防范中共对台军公人员渗透 强化社会信任
赖总统17条反统战措施,最让外界关注的是,如何反制现役军人被中共收买及渗透。赖总统表示将全面检讨修正《军事审判法》,恢复军事审判制度,包括订定《军法官人事条例》及军事法院、军事检察署组织法,以及研拟《陆海空军刑法》增订「对敌人效忠表示」之处罚、修正对于领取退除给与人员之相关规范。主要目的有三:「强化社会信任」、「维护军队纪律」及「巩固国家安全」。
捍卫国家安全是军人的天职,中共从未放弃武力犯台,又不断对台进行文攻武吓,倘若军队纪律荡然无存,难以巩固国家安全,遑论国家韧性的提升。基此,现役军人接受中共收买势必要恢复「军事审判制度」,对于现役及退役军事人员遭中共渗透的情势,究责及处罚都应当趋严,一来吓阻侥幸心理,二来严明罚则维持纪律。
赖总统的国安17条因应策略,要求公职人员带头做起。近年来,中共大力推动台湾民众申请中国大陆各种证件,包括护照、身分证、定居证、居住证等,政府有必要进行清查及管理。中共积极拉拢台湾民众办理上述证件的目的有二:首先,塑造「统战绩效」,中方近期强调的「融合指标」,愈多台湾民众申请将被视为「社会融合」的样板;其次,借由申办各种身分证件来掌握个资,一方面系统建构未来对台控制的依据,二来可进一步发挥统战拉拢的作用。倘若我军公教人员有申请的情事,具更大的政治意义,同时也有公职带头接受统战的意味,政府有必要加以规范及严禁。
公职人员前往中国大陆的规范也必须强化,过往除了国安人员或涉及国安机密人士有审核之外,其他中央及地方各级公职人员几乎无任何强制性的规定。赖总统提出的17条策略中,要求建立公职人员赴中国大陆交流的「揭露制度」,包括行政官员及民意代表,主要的目的有二:首先,由于两岸交流无法受到社会监督,中共去年开始不断强调「支持台湾内部的爱国统一力量」,除了要破坏台湾民主政治运作,也借由公职人员的前往,形塑两岸政治沟通的假象。第二,中共从2023年开始大力推动「两岸融合示范区」,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从「融合」来「分化」台湾社会,两岸交流的揭露机制,必须从公职人员做起。
提高社会风险意识 内部团结增加韧性
台湾内部对于中共对台统战有一种「过度自信」的论调,认为台湾的民主自由要「包容」、「正面」看待中共的统战作为,以「两岸和平」为由,认为民主是「万能」,不必担心「统战」及「渗透」,甚至将「鼓励/支持武统」的言行辩为「言论自由」而受到保障。专制的中共政权正利用台湾民主的隙缝来破坏台湾的民主运作,削弱社会大众对政府的信任,以及碎化国家认同及主权独立。
为防范中共对台统战,赖总统提出的17条对策中,提及陆籍人士来台定居,必须依照我国法律规定,不得兼具双重身分;换言之,大陆民众要申请台湾身分证,必须放弃原本的中国大陆户籍与护照,一来是要强化我国的国家韧性,二来确保国人的权益不受到伤害。
两岸民间交流部分,除了要建立社会大众前往中国大陆的危机意识外,也要严禁大陆人士来台进行统战活动,防范中共以交流之名进行统战之实。公益团体前往中国大陆交流也需要对外揭露,尤其宗教团体是中共主要统战对象之一,倘若沦为中共统战的标靶,不但有违社会公益及服务的角色,更让中共进一步控制台湾社会自主性,进而牵动社会稳定。
赖总统除了展现政府反统战及反渗透的意志,更要「由下至上」推动国家团结,这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重视国内推动「识读中国」的社会认知,二是将中国大陆定调为「境外敌对势力」,强化内部敌我意识。这是「必要之举」,攸关政府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及民主制度的立场,从「社会韧性」的强化来奠定「国家韧性」,特别是中方近年来一再对台营造「法律战」的统战效果,政府有必要「硬起来」,促进国内团结及稳定。
全民守护台湾民主
赖总统的17条国安措施,宣示政府在两岸形势下的立场及态度,尤其采取积极动作因应中共胁迫,对外呼应国际社会「对中去风险化」的态势,同时也让许多民主国家深感同受「中国威权扩张」的意识。台湾积极反制中共统战及渗透,是赖总统「和平四大支柱行动方案」的延伸,面对中共的极权思维,政府端出国安17项策略,就是在两岸互动上划下清晰的红线,以守护国家主权独立,强化台湾的民主防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