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竞争下的全球供应链重组新动向◆文/刘孟俊(中华经济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长)
- 更新日期:114-06-13
在全球贸易格局急剧重塑的当下,地缘政治正逐步取代市场逻辑,成为影响供应链布局与国际经营策略的主导力量。自川普第二任期对中国大陆进口商品课征高关税以来,美国也同时针对全球50多个主要国家实施「对等关税」,关税政策已显现出明确的地缘经济战略目的—重塑全球供应来源与生产分布,减少对中国大陆的依赖,以重构美国主导的区域经济联盟。
在美国「对等关税」压力下,多数亚洲国家由于出口高度依赖美国市场,同时又深度嵌入中国大陆供应链体系,正面临「双重依赖」的困境。尤其对台商而言,长期采取「中国制造+出口美国」的三角贸易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双重压力。
地缘政治变局与供应链重构趋势
美中地缘政治竞争下,全球供应链具体体现「碎片化」与「区域化」趋势。依据BCG(2025)的预估,2033年之前,全球贸易虽将持续以每年2.9%的幅度成长,但货物流动方向与路径却将出现系统性的转变。其中,北美、东协与印度等区域将逐渐取代中国大陆,成为全球制造与出口的新核心。北美地区的美墨加贸易预计于2033年前年增逾4%,展现近岸外包(nearshoring)与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政策的具体成效。另一方面,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则呈现下滑趋势,中国大陆转而深化与「全球南方」国家的连结,如东协、非洲与拉丁美洲,试图重建其全球供应网络主导地位(见下图)。
此外,亚洲区域国家的供应链地位也出现区位移转,企业开始将部分产能转向印度、越南等国,以分散地缘风险与供应不确定性。台商海外布局亦有类似趋势,经济部投资审议司的统计资料显示,台商对中国大陆的投资比重已呈现明显下滑。2010年台商赴陆投资占我国对外投资总额高达83.8%,而至2024年已降至7.5%,2025年第1季更进一步滑落至仅2.7%,此一持续下降趋势呈现其结构性变化。相对地,2024年台商对中国大陆以外地区的核准投资金额约达449.3亿美元,较2022年同期大幅成长351.02% 。其中,对东南亚、印度与墨西哥等中国大陆以外地区的投资呈现显著成长,反映出台商全球布局的重心转移。
台商面临双重结构性压力
对当前台商供应链转型而言,已非单纯市场开发或降低成本等问题,而是必须强化供应链韧性。强化韧性(resilience)并非单指风险的消除,而是面对突发事件时的承受能力与恢复能力。传统供应链设计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已明显不足,须转向兼顾「风险可控性」与「快速复原」的模式,才能因应国际情势的快速变化。
这些趋势意味台商必须重新评估生产与物流环节的区位安排,从以往集中于中国大陆沿海的单一布局,转向多点、多区的分散化架构。包括将关键制程转移至地缘政治稳定、法治透明、与主要市场连结紧密的国家或区域,以降低潜在中断风险。形成「区域化」与「短链化」效果,不仅有助于提升供应链应变能力,也将成为台商未来面对不确定环境下生存与竞争的要件。
另根据工业总会2023年企业调查,约73%的台商已采取「双源策略」。在供应链重组趋势下,台商供应链多元布局成为主流。东南亚如越南(电子、制鞋、纺织)、泰国(印刷电路板、汽车零组件)、印尼(成衣),乃至于南亚的印度与北美洲的墨西哥,皆因地理条件、产业基础或政策诱因而成为新投资热点。部分具有高附加价值与安全意涵供应链亦选择回流台湾,强化本地研发与制造能量,呼应政府推动供应链韧性诉求。
台商供应链策略重构与调整方向
面对全球供应链风险扩张与压力加剧,台商亟需以战略思维重构其全球供应体系,本文提供以下策略建议:
(一)实质推动「中国+N」生产配置
台商应打破过往以越南、墨西哥单一地区作为转口地的形式安排,实质推动产能分散,将制造重心移转至印度、印尼、泰国等具备产能成长潜力与政策诱因的新兴市场。同时,掌握与落实美方对原产地规则的严格追溯趋势。
(二)建立区域供应链自主性与垂直整合能力
应加速建构本地化供应商体系,强化垂直整合与技术内嵌能力,降低对单一外部供应来源的依赖,同时提升关键零组件与高阶制程的掌控力。
(三)前瞻布局北美与全球南方市场
布局北美国家,透过产业联盟与在地设厂,深入参与新能源、半导体与精密制造等具政策红利的核心产业链。另一方面亦不能忽略全球南方国家的崛起,非洲、中南美与东南亚具备丰富劳动力与产业升级潜力,值得关注。
(四)数位治理与ESG导向的供应链管理
随著企业社会责任与永续议题升温,供应链管理亦需融入ESG标准。推动减碳管理、循环经济及永续采购,成为取得国际大厂订单的重要门槛。导入数据平台与供应链监控系统,提升即时反应与风险预警能力,有利提升供应链效率与抗压性。
从风险管理走向价值创造
随著G2对抗加剧与制度性风险常态化,全球供应链逻辑已从「效率最大化」转向追求「韧性优先」。台商需借力当前全球供应链重组趋势,结合多元市场与深化布局策略、深耕北美与全球南方市场,并借由导入数位技术与循环经济,强化企业价值主张,带动产业由「风险管理」走向「价值创造」的转型跃升,将危机化为转机,创造企业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