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禁童餐厅到高铁冲突 两岸少子化下的「厌童」现象◆文/蔡仪洁(媒体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06-13
少子化浪潮席卷全球,两岸社会却都遭遇「厌童浪潮」,从咖啡馆公告「儿童禁入」,到高铁车厢内的儿童吵闹爆发激烈冲突,层出不穷的个案折射出社会结构变化下的深层矛盾。
咖啡厅祭出「禁童令」引发争议
台中沙鹿区一家餐厅今年3月贴出「10岁以下儿童禁入」的公告,引发争议。业者表示,店内有养柯尔鸭,但来店用餐的小朋友到处追鸭子,甚至穿鞋站上椅子,家长却未即时制止,造成很大困扰,不得已推出禁令。高雄也有咖啡厅在社群平台发文,因为多次遇到小朋友在店内乱跑,父母就在旁边却假装没看到,决定不接受12岁以下儿童入场。
中国大陆同样存在因「熊孩子」吹起的「厌童风」,愈来愈多餐厅、咖啡厅,为了维持宁静环境祭出「禁童令」。浙江杭州一家咖啡厅,在社群平台发文自称是「杭州首家禁止儿童进入咖啡馆」,曝光后引发争议。对此店主回应,本身并不厌童,但之前确实遇到小孩吵闹乱跑,她提醒家长管教却被反呛,因此写明「儿童禁入」,是出于对店内氛围的预想和期待。
大众运输上儿童吵闹不时引发旅客冲突
大众运输工具中也发生类似情形,台湾有小孩搭捷运时穿鞋站到座椅上,被其他乘客拍下上传;中国大陆民众搭乘高铁,在封闭空间中历经数小时旅程,更容易因儿童吵闹引发冲突。
据陆媒统计,在春运、暑期等出行高峰期,高铁工作人员每月处理因孩童问题引发的乘客投诉数量大幅增加。例如2023年5月,大陆一名女子在高铁上多次被后座孩童踢椅背,劝阻无果后与孩童家长发生肢体冲突,过程中家长先动手打了女子耳光,女子反击后获得乘客们一面倒支持,现场甚至响起掌声。也有旅客发文表示,搭乘高铁遇到一个小孩全程哭闹,家长面对其他乘客质问,竟回呛「那我把他弄死掉?」该影片旋即登上当天微博热搜,引发热议。
少子化加剧育儿家庭与厌童族的对立
公共空间因「熊孩子」的冲突折射出更深层的社会结构变化。当今两岸都面临少子化,台湾2024年新生儿只有13万4,856人,出生率约为5.76‰,连9年负成长;中国大陆2024年全年出生人口约95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连续第3年下降。
两岸社会未育人口比例上升,无子女成年人对孩童行为的容忍度日渐下降。儿盟政策发展处副处长李宏文表示,随著少子化加剧,育儿家庭反而成为台湾社会「非主流」家庭,带孩子出门容易焦虑不安,常感受到无形的肃杀氛围。
2024年台湾育儿家庭外出友善程度调查显示,家长对育儿环境友善度的主观评分仅46.8分,近6成家长外出时倍感巨大压力,与7年前相比几无进展;近4成家长在公共场合遭遇白眼、责备等不友善对待。
面对厌童族的经典名句「孩子会哭就不要带出门啊!」不少家长感到无奈,他们常被误解「小小孩会在外面哭闹=家教差」,但年幼的小朋友情绪控制本就不易,「真的不是大人都没在教!」
两岸低生育率导致厌童情绪蔓延,可能进一步降低生育意愿。李宏文指出,育儿家庭得到的包容体谅变少,持续叠加育儿的无形压力,也成为政府推动生育政策难以奏效的原因之一。
立委陈培瑜本身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认为政府鼓励国民生育,但整体社会对孩子不够友善。小孩在公众场合的行为若不符合大家认为应有的秩序标准,民众特别容易把不满感受转嫁到孩子妈妈身上。
「厌童」现象反映出情绪化的社会心理
有孩子的人和没孩子的人之间,徬佛出现了一道鸿沟,两派人各有立场、互不理解。然而,「厌童氛围」并非两岸社会独有,也出现在其他国家。
韩国民调公司韩泰研究2022年发布调查数据显示,高达73%的受访者支持设立「无儿童区」(no kids zone),反对者比例仅占18%。新加坡有餐厅向带著吵闹孩子的家庭,另外收取费用作为噪音补偿。在少子化严重的德国,社会大众逐渐开始「厌孩」,幼童不仅被当作家长的负担,也被视为打扰他人的麻烦。
有中国大陆医师认为,厌童症不是精神疾病,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的表现,如果发展成社会流行文化甚至主流倾向,会形成对儿童充满敌意的文化氛围,不利于社会和谐。也有专家表示,对儿童的敌意只是一个表象,反映当前社会人们的负面情绪,总要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
建立更全面的亲子友好环境
成年人需要安静空间,小朋友需要自由发挥天性的环境,如何缓解两者之间冲突,是两岸社会共同课题。有分析指出,民众厌恶的并非无辜的孩子,而是没有充分实现儿童友好的社会环境。
实际上,儿童友善城市(Child-Friendly Cities)已是联合国的主要工作项目之一。台湾民间发起「还我特色公园行动联盟」,借由改造街道与推广特色公园,把游戏权还给孩子,甚至打造全面性儿童自在生活的城市空间,建构亲子友好环境。
北捷和台铁则分别于2015年、2017年设立亲子车厢,不须额外加价,能让孩子尽情游玩,不需要担心打扰其他游客,深获家长好评,但家长们也反映台铁班次少难订票、座位不足等。台铁回应,未来将优化列车编组,增加贩售亲子车厢车票的列次;列车长也会加强宣导,虽未禁止一般乘客进入亲子车厢,但遇到持有座位车票旅客上车时,应让位让购票者优先乘坐。
中国大陆高铁2020年推出「静音车厢」,不建议携婴幼儿乘车的旅客选购搭乘。为了进一步疏导儿童乘车活动引发的吵闹声,中国大陆国铁南昌局福州客运段于2024年春运期间,首度推出「遛娃舱」。
据陆媒报导,「遛娃舱」是在高铁车厢中临时改造出的亲子活动空间,配备童书、玩具,并安排工作人员讲故事,方便带小孩旅客在相对独立区域活动。今年1月「遛娃舱」再度升级进化,增加乐高玩具、读书打卡、高铁课堂等内容,体验过的家长表示十分满意,「孩子玩得特别开心,我也能轻松一点,不用担心孩子对其他旅客造成影响」。
福州客运段厦门动车队负责人刘峰岩指出,为了提高「遛娃舱」的使用效率,铁路部门还利用数位化系统平台,提前掌握车内乘客的分布情况,工作人员可以精准找到带小孩旅客,邀请他们前往「遛娃舱」参加活动。
两岸均进入少子化时代,面对「厌童」这股情绪化的社会风潮,唯有建立更全面的亲子友善环境和强化公共空间规划,才能避免对立持续扩大,毕竟关爱孩子不只是个别家长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