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留学率均降 海归派不再吃香?◆文/陈宥菘(媒体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06-16

台湾学生出国留学的人数比早年下降,相较过去,大学毕业生更倾向于留在台湾继续深造。无独有偶,数据显示,近年中国大陆不只顶大留学率下降,全国的留学增速已放缓不少。两岸这波留学「退潮」的背后,牵涉复杂因素,不仅与欧美学费逐年攀升有关,亦与海归派就业优势下降有关,中国大陆还有地缘政治因素。

学费、生活费均通膨 高昂成本成为留学的现实压力

根据台湾教育部统计,2023年出国留学人数近3.7万人,虽然较疫情三年以来低点持续回升,但仍未突破疫情前2019年的4.1万人。中国大陆教育部数据亦显示,2023年出国留学人数约70万人,在高考人数连年创新高意味著学生基数持续增加的情况下,这一数字也低于疫情水准。

两岸学生出国留学潮为何降温?首先,跟现实的经济压力有直接关系。

疫情之后,出国留学的成本越来越高,以台湾及中国大陆首选的留学国家-美国为例,近年美国大学的学费一路上涨,全美前100公立大学中学费普遍集中在3至4万美元之间,顶尖私立大学一年的学费已飙至7、8万美元左右。学费以外,受疫情及俄乌战争影响,欧美国家近几年经历多次通膨,房租、食物、交通等价格皆显著上涨,也大幅增加留学生日常生活开销的压力。

有调查指出,美国目前一年平均留学成本约达到7.88万美元(约为新台币240万元),相比疫情前2019年、2018年的6.9万美元(约为新台币209万元)增加。赴英国留学的费用也与这个数字接近,到其他国家留学成本虽相对较低,但一年学费加生活费普遍都是七位数起跳。

本地就业竞争力上升  「海归」优势不再

俗称「海归派」的归国海外留学生,在当前就业市场的相对优势正在缩小。在台湾,根据人力银行职涯咨询平台的观察,虽然留学经历曾被视为加分项目,但随著国内高等教育品质提升,以及企业对实务能力的重视,仅有海外学历已不再是求职的保证。

有一名外商金融业主管在平台上分享,除非是就读国外顶尖大学或者做出非凡的研究成果,否则多数海归研究生与本土一般硕士毕业生的起薪几乎没有差别。企业端选择人才时,对比在国外念研究所跟在国内念研究所,认知上不会差太多,顶多觉得前者的英文「应该」不错,但其实也没有一定。况且,当前即使不出国同样能培养优秀的外语能力。

近年台湾半导体、AI等科技产业领航全球,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减反增。台湾顶尖大学除了在科学领域持续钻研、深耕,也与各大科技公司建立紧密的实习与合作制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与业界接轨。这种「学用合一」的模式,让不少学生选择留在国内发展,而非远赴海外。

在中国大陆,取得海外学历的诱因同样进一步下降。从薪资看,中国大陆一家求职网站发布的《2023海外留学人才就业发展报告》显示,2023上半年,海外留学人才在大陆就业市场平均年薪为人民币20.45万元(约新台币86万元),虽然高于本地学历的求职者,但两者间的差距逐年缩小。在2020年,海外留学人才的平均年薪可以达到人民币26.82万元。

中美地缘战略竞争 冲击留学潮

相较台湾,中国大陆学生还面临更多变数。近年中美开展全方位的战略竞争,在国际外交、经贸领域以外,科技领域的创新与领先也是竞逐的焦点。美国除了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祭出封锁制裁,采取技术与投资管控、交流阻断之外,也在人才封锁方面著力。

例如,美国总统拜登2021年至2025年的任期内,就曾有数百名申请赴美攻读学位的中国大陆留学生被拒绝发予签证,或者遭到遣返。他们大多是电子工程、计算机、机械、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理工类学科的学生,申请的学校则包含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大学等美国顶尖高校。美国总统川普开展第二任期后,也陆续撤销上千名国际留学生的签证,其中不乏中国学生。

在美国国内,中国大陆留学生成为被标签化的群体,被描绘成国家安全威胁,被质疑是中共间谍,甚至有立法提议禁止他们进入美国大学。随著两国走入长期战略对抗,曾连续15年作为美国最大国际学生来源国的中国大陆,已在去年被印度超越。

中国大陆留学生在国内还需承担民族主义的压力。中国格力电器今年4月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上,董事长董明珠在台上谈到选才标准时,语出惊人地表示,「(格力)绝不用一个海归派,因为海归派里面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这番言论凸显中国大陆留学生「里外不是人」的窘境。但有意见直言,董明珠只是「捅破了窗户纸」,呈现近年国企、体制内不招留学生的真实情况。

疫后有一大批中国大陆留学生返国,但中国大陆就业环境恶化,16至24岁青年失业率曾在2023年6月创下21.3%的历史新高纪录,后续也一直在15%上下徘徊,国内应届大学毕业生又连年破千万并创新高,这些海归学生求职更加困难,即便拥有海外硕博士学历,也不保证能顺利找到工作,使「高学历失业」成为一个现实风险。当外国文凭在中国大陆失去竞争优势,许多学生重新思考出国留学之必要性,而非将未来寄托于海归的光环。

海外求学降温 培养国际观不必仰赖留学

对于传统长期出国留学的热情明显降低,许多年轻人的想法是:「我不想花费两三年时间投入数百万元,最后回国找工作依然面临同样困境」,这种务实态度反映出,留学不再被视为就业成功的必经之路,尤其当国内工作机会有限且竞争激烈时,更加强了他们对留学投资效益的质疑。

留学潮降温并不意味著年轻世代放弃国际化,只是出国不再是唯一选项。在高昂的留学费用和风险面前,将资金用于支持子女在国内接受优质教育,并培养其他技能,成为不少家庭的新选择。

近年来,台湾多所顶尖大学积极与全球伙伴合作,打造国际化学程,学生不需远赴海外,也能参与全球性的课程与专案,学生「在地就读」也能获得国际视野。此外,疫情期间兴起的线上课程直到后疫情时代仍然火热,学生能够「不出国门」,便可修习国际知名大学的课程,获得全球认可的证书。这些丰富的国际化教育资源,使得学生在台湾也能培养国际观,降低出国留学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许多大学与海外知名大学合作,提供双联学位、交换学生计划等机会,这种短期交换、暑期实习等多元化的国际经验成为年轻人更青睐的选项。这些灵活的学习模式不仅缩短国外学习的时间,也减轻出国一两年攻读学位需要承受的经济压力,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体验不同文化,扩展国际人脉、开拓视野。这种新选择的兴起,让「国际观」的获取不再依赖实体移动。

两岸学生出国留学的热潮正逐渐退烧,背后既有成本考量,也有就业市场变化与国际局势的推波助澜。尽管传统留学模式的吸引力下降,但国际视野仍是年轻世代重视的核心能力,只是国际经验的获取方式将更弹性、多样,也更贴近现实所需。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