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起步走!走读新竹关西日常的「油、咸、香」◆文/庄觐瑜(海基会文教处)
- 更新日期:114-06-13
4月10日,海基会举办「客庄参访活动」,邀请33位在台就学的大陆学生前往新竹关西,展开一段融合人情、风景与文化的在地探索。
颠覆想像的客庄滋味
活动当天,关西下起绵绵细雨,为这个小镇的红砖古厝与巷弄增添些许怀旧氛围。学生们走在红砖古厝间,听神明的故事、找茶叶的历史、聊客庄的奇闻轶事,在小小的巷弄中探寻地方智慧与信仰的痕迹。街坊邻里也热情招呼,菜贩大婶、面摊伯伯、邻居爷爷不约而同地说:「欢迎你们来玩!」连庙公也热情地送上冰凉杨桃汁。面对热情款待,陆生们也入境随俗的用刚学会的生涩客语回应:「承蒙你,恁仔细!」
当日午餐,也是一堂深刻的文化课,「仙草甘、金桔酸、福菜香、油葱爽」四味交织的佳肴,成了客家料理的最佳代言。学生围坐餐桌前,像开启惊喜包似的,有人惊艳仙草与鸡汤的创意搭配,有人配著传统的福菜炖肉扒了好几口饭,也有人对桔酱的微酸风味赞不绝口。透过味蕾,大家更深刻认识这个小镇的智慧与世代的饮食记忆。
在时光里慢慢学会生活
午后,大家走进「大自在蓝染工坊」,戴上围裙、手套,在老师的引导下体验特色刷染,非常认真的染出独一无二的纪念品。从布料折叠、染色、到摊开晾晒,每人的作品都充满了属于当天的独特记忆。许多学生表示,这样的创作过程不只纾压,更加深对台湾传统工艺的认识与尊重。
接著,造访有百年历史的「罗屋书院」。古色古香的建筑内,从门口对联、屋内横匾到梁柱木雕,处处展现客庄对家庭伦理与教育传承的重视。导览人员介绍书院的历史背景,以及屋内字帖与家训如何体现昔日文风与家风,也邀请大家思考:在现代社会,大众对这些价值是否仍有回响?
最后,一行人前往「赖在家景观咖啡陶坊」,在远离喧嚣的山间,以茶香为这趟文化之旅收尾。陶坊主人亲手煮泡的野茶,香气淡雅,且多了一分果香与泥土气息。学生们伴著茶香,听老师教说「食饱未」、「真好喝」等亲切客语,语言随茶香潜入心底,成为通往文化理解的温柔门径。
一日体验 长存心底
回程途中,陆生们纷纷交流当天的心得。有人讨论客家话的发音与自家方言间的相似之处,有人表示:「客家话的语调,真的跟我奶奶说的话好像,让我很亲切。」也有学生表示羡慕台湾乡间的慢活节奏,并笑著说:「这里的生活好像一首歌,节奏慢又很有活著的感觉。」对许多陆生而言,这次文化体验,让他们看见另一种台湾,也认识了另一种生活方式。
海基会用一整天的时间,把「故事」变成「体验」,让陆生们在笑语与交流中,理解客家庄的人文脉络,把满满的人情味打包带回家。从街角的一杯杨桃汁,到蓝染工坊的一块布巾;从一桌四味交织的客家料理,到书院老屋门牌上「为善最乐,积德当先」的家训,文化不只是课本上的名词,而是真实生活中流动的记忆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