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局─美中经贸关系的前景◆文/王国臣(中华经济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员)
- 更新日期:114-04-21
美国总统川普(Donald Trump)强势回归,再为美中经贸关系投下震撼弹。截至2025年4月2日,华府对中加征3次关税,累计达54%,且对小额包裹与钢铝各征收30%与25%的关税。白宫于3月26日,更对委内瑞拉石油与天然气的进口国,加征25%的关税,形同对中国大陆的次级关税制裁。
美国出口管制实体清单更于3月26日,大举增列54家中资企业。财政部亦相继制裁6名中港官员与3家实体。华府尚对华为、海康威视与中兴通讯等9家中国大陆通讯商,展开国家安全威胁调查,并拟将跨境电商希音(Shein)与铁木(Temu)纳入强迫劳动黑名单,禁止相关产品输美。
中国大陆旋即反制。北京当局对美3次加征关税。国务院还框列45家美商,至出口管制与不可靠实体清单,并限制12项关键矿产输出。中国大陆尚取消5家美国禽肉企业输入资格,且对Google与杜邦(DuPont)发起反垄断调查。准此,本文拟从中国大陆经济、地缘政治与美中经贸关系,前瞻未来走势。
经济动能谷底盘整
前两个月,中国大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增5.9%,较上年底微升0.1个百分点,打破连续5个月的停滞局面。服务业生产指数亦年增5.6%,连续4个月走扬。惟相较解除肺炎疫情动态清零以来走势,两者仍低于区间高峰1.6与3.5个百分点,显示经济渐趋筑底,但复苏力道微弱。
前两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年增4.1%,较上年底反弹0.9个百分点,并中止连续9个月的下降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4.0%,亦较上年底加快0.5个百分点,延续2024年9月以来的回稳态势。惟两者仍较区间高峰下挫1.4与5.3个百分点,显示内需动能依旧颓靡。(见图1)
2月底,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4%,连续4个月攀升。影响所及,前两个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年减0.1%,且增速连续22个月低于百分之一,持续笼罩在通缩阴霾。70大中城市新屋售价,亦连续35个月负成长;惟跌幅连续4个月收敛,显示北京当局暂时压制房市风暴。
2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 PMI)为50.2%,连续23个月在50%的景气荣枯线上徘徊。非制造业PMI则由2023年3月的58.2%,重摔到2025年2月的50.4%。与之对应的是,消费者信心指数(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 CCI)连续35个月衰退区间。综言之,消费意愿低迷,抑制服务业景气。(见图2)
政策空间急遽压缩
2月底,中国大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存准率),平均为6.6%,距离潜在底线尚有1.6个百分点的调降空间。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oan prime rate, LPR)为3.10%,中农工建交等五大国银定存利率为1.10%;存贷款利差为2.00个百分点。若考量通货膨胀率与净息差,则LPR可再下调0.5个百分点。
对此,人民银行愈加依赖结构型货币政策工具,含括再贷款、融资支持、重贴现、抵押补充贷款(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 PSL),以及证券基金与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ecurities, funds and insurance companies swap facility, SFISF)。据此,人行资产于2月底暴增到47.0兆人民币;其中,商银占款窜升至40.2%;货币发行渐失外汇信用基础。(见图3)
财政收入则持续短绌。前两个月,税收年减3.9%,连续14个月负成长。土地出让收入年减15.7%,连续12个月负成长。目前北京当局端靠举债支应。2月底,政府负债率拉升到70.3%,惟仍低于美元、欧元、英镑、日圆、加元与澳元等关键货币发行国的平均(82.9%),显示债务风险尚堪可控。
北京当局还压低国债发行利率,试图减轻付息压力。受此影响,10年期国债到期殖利率,由2023年2月的2.90%,骤降至2025年2月的1.67%;其与美国公债殖利率差距,拉大到2.78个百分点,并导致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贬值5.5%。综言之,汇率稳定压缩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见图4)
地缘政治多空交错
中国大陆持续深耕全球南方国家。综合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与Pew研究中心的跨国调查,2024年奈及利亚、肯亚、突尼西亚、秘鲁、墨西哥、孟加拉与柬埔寨等新兴经济体,对中好感度平均高达64%。反之,先进民主国家则仅16%。两者极大反差,隐含国际体系愈趋两极分化。
惟财政窘迫压缩其对外扩张。如图5所示,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FDI)年增率,由2023年1月的34.3%,崩落到2025年1月的0.9%;隔月再跌落到负成长。在此期间,跨境OFDI累计6.1兆人民币,扣除汇出的2.4兆人民币,相当于返还3.7兆人民币,恐阻碍经济双循环战略的铺展。
产能过剩输出,更引发各国担忧。2023年1月至2025年2月,货贸顺差计2.0兆美元,平均年增10.8%。对此,泰国、南非与阿根廷等34个国家,陆续发起591起保障措施、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俄罗斯更严查中欧班列,并扣留大量中国大陆货柜。墨西哥与印尼则加征进口关税,遏制中资企业倒货。
在此期间,中国大陆承包带路沿线国家工程完成营业额,累计2,859亿美元,平均年增3.0%;此相当于世界银行(World Bank)统计的各国对中欠款。持续积累的债务,也加剧全球南方对北京当局的龃龉。如图6所示,带路争议事件合计114起,且由民间抗争逐步升级到官方反制。
美中经贸持续僵持
即便美中双方相互祭出惩罚性关税,并施以贸易管制,两国经贸仍高度互赖。如图7所示,前两个月,中国大陆出口美国756亿美元,年增2.3%;进口265亿美元,年增2.7%。美国是中方首要出口目的地,且为第2大进口来源国。中国大陆则是美国第3大出口目的地,且为美国第2大进口来源国。
2023年中国大陆吸引美国直接投资34亿美元,年增51.7%;对美直接投资69亿美元,年减5.2%。美国是中方第七大外人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来源国,且为第7大海外投资国。中国大陆则是美国第23大FDI来源国,且为美国第13大海外投资国。易言之,全球供应链重组将是冗长过程。
最后检视,2020年1月美中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屡约程度。北京当局允诺2,0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与服务,且每季采购不得低于计划的10%。惟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IIE)统计,中国大陆仅履行57.9%的采购承诺。华府却未动用快速撤回机制(snapback),将关税恢复到原先水准。
美国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测算,2025年中国大陆营商环境、产权与劳权保障程度,分别较2021年退步15.6%、10.8%与24.9%。投资与金融自由则长期维持在20分。这亦抵触北京当局的允诺──保护智慧财产权、放宽市场准入与投资限制。综言之,美中经贸协商存在结构性分歧。(见表1)
台商以「民主供应链」应对关税风暴
中国大陆经济颓势趋缓,叠加政策尚有操作空间,且美中经贸关系依旧紧密,给予北京当局对抗川普经贸施压的底气。尤其,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企图与川普,比拼民众对经济衰退的忍受度,故双方于短期内很难达成共识,态势恐需等至美国期中选举后,方可明朗。
在此期间,美中经贸磋商仍将持续。财政部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与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已于2月23日开启谈判序幕。依据过往经验判断,川习会可能落在11月于南非举行的20国集团(Group of Twenty, G20)峰会,或韩国主办的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双方可能仅是设定护栏。
川普关税风暴席卷全球,招致各国反弹。但此不意谓:每个国家都将机械式倒向北京;因为各国同样深受中国大陆倒货困扰。北京当局恣意操纵经济胁迫,威压贸易伙伴,顺从其政治目的。故台商仍需固守民主供应链,深耕欧美市场,而非奢望深陷通货紧缩的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