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民众的威胁感知与国防资讯接收◆文/李冠成(国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员)
- 更新日期:114-04-21
近年来,台湾面临来自中国大陆的军事压力持续升高,然而,国内民众对这些威胁的感知却呈现落差。根据国防安全研究院的民意调查,即便中国大陆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并不断加大对台湾的胁迫力度,仍有相当比例的民众对此「无感」,甚至不认为中国大陆在短期内会武力犯台,显示台湾在国防资讯传播与民众威胁感知塑造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有效的国防资讯传递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提升全民国防意识、强化社会韧性的重要手段。本文将探讨如何优化国防资讯传播,使威胁感知与政策资讯能够更有效地传达给社会大众。
提升国防资讯的可视化与直观性
民众对国防威胁的认知往往受到资讯的呈现方式影响。目前,虽然国防部每日公布中共军机、军舰动态,但多数民众对这些资讯缺乏直观理解。例如,当被问及一年内中共军机扰台次数时,仅有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能回答正确,且有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选择「不知道」。显示资讯虽然公开,却未能有效进入大众视野。
威胁往往因其抽象性而难以让民众感受到紧迫性,特别是涉及军事与国防领域时,这些风险更容易被忽视或低估。中国大陆针对台湾的灰色地带行动与军事威胁,多数发生在外海或空域,行动虽然影响深远,却因地理距离较远,难以引起一般民众的直接关注。因此,如何将这些威胁具象化,使其成为可理解、可感知的现实问题,成为政府在国防资讯传播上的一大挑战。
政府可采取更直观的方式,透过数据、行动细节以及其潜在后果的清晰展示,使威胁的轮廓更加明确。例如,可以利用视觉化数据技术,直观呈现中共军机入侵台湾防空识别区(ADIZ)的航迹、架次与范围,使民众能够更具体地了解中共军事活动的频率与规模。特别是透过跨年度数据分析,不仅能揭示其行动模式的变化,例如从零星的单机扰动逐渐演变为多机编队进逼海峡中线,甚至扩展至夜间飞行与跨战区的协同任务,还能凸显其战术升级与心理施压的意图。
具象化的资讯呈现不仅能让民众更清楚认识威胁的演进,也能帮助理解这些行动对台湾防卫压力的影响。当威胁不再只是冷冰冰数据,而是与台湾国防现况直接相关的情势时,有助于缩短公众与国防议题的心理距离,使民众能够更具体地感受安全情势的变化。
整合跨部门资讯 提供完整国安图像
中共对台施加的压力已不限于传统军事威胁,还涉及认知战、经济胁迫、基础设施攻击、外交施压与渗透行动等多层次手段。然而,这些威胁的资讯往往分散在不同政府机关与媒体报导中,缺乏统一且清晰的叙事框架,导致民众对国家安全威胁的认识碎片化,难以形成完整的防卫意识。
为应对这一挑战,政府应推动跨部门协作机制,整合来自国安单位、国防部、海巡署、资安机构、经济部及相关部会的情报与分析,建立统一的国安情势评估系统,并定期对外发布综合性的国安报告。这不仅能提升决策透明度,也能让社会大众更全面地理解台湾所面临各类威胁之间的关联性及整体影响。
为确保国安资讯能够更广泛地传达给社会大众,政府可加强与媒体的合作,透过多元管道传播安全相关讯息,使威胁资讯更容易触及各类受众。社群媒体、新闻报导与官方网站的协同运作,可以确保资讯不仅即时传递,还能根据不同族群的需求调整呈现方式。例如,年轻族群更倾向透过短影音或动态图表获取资讯,而年长者则可能更依赖新闻与广播,这些差异应纳入资讯传播策略。
跨平台整合的核心目标,在于建立全民的共同安全意识,进而强化社会对抗外来威胁的韧性。在当前安全情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资讯传播的透明度与准确性至关重要,唯有透过清晰且系统化的资讯流通,才能确保社会具备正确的威胁认知,并为长期安全挑战做好准备。
让国安议题融入日常生活
威胁的认知往往取决于与日常生活的连结程度。对许多人而言,中共对台的军事压力、统战行动与渗透行为,似乎是一个遥远议题,难以与个人经验产生直接关联。要打破这种隔阂,关键在于将国家安全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建立直接联系,让威胁不再停留于新闻报导层面,而是成为能切实感知的现实。
中共的统战策略渗透至文化交流、社群媒体及基层组织,试图潜移默化影响台湾民众的认知与态度。这些行动看似无害,却可能撕裂台湾社会的团结,削弱民众对国家安全议题的共识。透过具体案例,让民众看到统战如何影响舆论、经济,甚至改变政治态度,有助于提高警觉,维护社会凝聚力。
此外,网路安全与关键基础设施安全与民生息息相关。中共的网路攻击针对台湾的交通、能源、医疗等关键基础设施,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例如,若供电系统或医疗机构的网路遭受攻击,不仅影响经济运作,也对民众日常生活产生直接冲击。此外,中国大陆籍权宜轮近来数次切断台湾离岛的海底电缆,影响当地居民的通讯与金融交易。透过模拟及案例分析,能让公众更直观理解这些威胁的影响,进一步提高防范意识。
再者,台湾的渔业权益与海上安全问题亦不容忽视。中共海警船与测量船频繁进入台湾周边水域,对渔民生计及台湾的海洋权益构成威胁。我方可透过详细数据与案例分析,向大众说明这些行动的实质影响,例如渔船经济损失或作业风险增加,使民众更具体地理解国防安全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
将国家安全与日常生活连结的目的,并非要激化社会焦虑,而是透过清晰且理性的资讯传递,使全民更深刻理解国家安全与个人福祉的紧密关系。当民众能以具体方式感知这些威胁,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安全意识,也能促进社会对国安政策的支持与共识。
强化民众的威胁感知与国防资讯接收,并非要营造恐慌,而是要让全民能够理解台湾的安全环境,并为可能的风险做好准备。国安议题不应停留在政策层面,而应透过与民众生活经验的连结,让其成为全民关心的现实问题。透过更直观的资讯呈现与跨部门协作,我们可以确保民众获得清晰且全面的安全资讯,进而提升整体社会对安全议题的认知与应对能力。
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民对威胁的理性认知,有助于避免过度恐慌或冷漠旁观的极端情绪。取而代之的,是引导社会形成面对威胁的团结力量,为台湾在应对复杂安全挑战时,奠定坚实且具有韧性的防御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