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全职奶爸崛起 两岸育儿新挑战◆文/蔡敏姿(媒体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04-21

「爸爸顾小孩,有呼吸就好」,这句育儿笑话,一语道出许多爸爸带孩子的窘况。随著性别平等意识提升,越来越多男性选择成为全职爸爸,挑战华人社会传统的父权框架。

贴标签「没工作、鲁蛇」

熟练地洗奶瓶、换尿布,哄著宝宝吃粥的林先生,原本任职于科技公司,因为没有长辈后援,在妻子育婴留职停薪到期后接著申请成为全职奶爸。他说,带孩子出门时,会有旁人投以「异样」眼光,甚至贴上「没工作、鲁蛇」的标签。他坦言,虽然政策津贴减轻部分负担,但对于维持一个家庭的生计是不够的,如果公司能配合政策,像弹性上班或增加育儿津贴,才有实质的帮助。

曾在传产公司担任销售的Jack,在二宝出生后,申请半年育婴留停。带幼儿出门,亲子场所为首选。他说,台北亲子友善公共设施多,如亲子馆、博物馆、捷运站等,均设有亲子友善厕所,不仅有幼儿马桶,还能免费索取尿布。捷运站的娃娃车动线规划友善,邻近电梯,并设有亲子车厢。不过,最让他尴尬的是使用哺乳室,若能另辟一间「爸爸喂奶室」会更加分。

为营造友善育儿职场环境,劳动部近期宣布,研议修正《就业保险法》,计划让已领满6个月育婴留职停薪津贴的双亲,可额外再获得各一个月的薪资津贴,减缓经济压力,以鼓励男性申请育婴留停,促进育儿责任的平等分担。该政策最快2026年适用。

台湾育婴留停 男性低于3

目前台湾育婴留职停薪政策,子女3岁前,父母双方均可申请最长2年的育婴留职停薪,期间可领取8成薪的育婴留停津贴。此外,政府还提供生育补助、育儿津贴等福利,试图减轻家庭负担。

尽管制度设计完善,实际申请育婴留停的男性比例仍偏低。劳动部数据显示,去(2024)年请领育婴留职停薪津贴及薪资补助约9.3万人,其中男性请领比例自2021年至2024年,从19.9%提升为27%,虽有提升但比例仍低,主因在于社会对男性担任主要照顾者的接受度低,加上职场文化对男性请育婴假的隐性歧视,许多爸爸担心影响职涯发展。

专家表示,虽然近年男性育婴留职停薪比例逐步攀升,但目前国内育婴假制度规定一次要请一个月以上,对很多家长而言并不实用。如何让请假制度更有弹性,薪资替代率再提高,都是未来政策该调整的方向。

调查显示,新手爸爸的忧郁状况比没有孩子时高出2倍。暂离职场的代价除了经济考量,爸爸也担心影响升迁机会。考量育儿需求往往临时又碎片化,例如小孩突然发烧要看病,只需请假半天,有民间团体推动「育婴假弹性化」,希望将育婴假申请由「月」改以「单日或小时」为单位,正视员工续留职场的需求。

中国大陆「丧偶式育儿」 爸爸去哪儿?

昔日育儿责任全由妈妈承担,大陆网友调侃「丧偶式育儿」,彷佛配偶不存在。另一说,终于明白「父爱如山」,因为在育儿过程,父亲就像一座山杵在那里什么也不做。如今全职爸爸现象增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陆约有5%10%的爸爸投入育儿工作中。

中国大陆的育婴福利政策,不论是陪产假或育儿假,规定因地而异,730天不等,津贴以薪资全薪或基本薪资发放。依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地方条例,促进家庭和谐,推动性别平等,男方应提前了解政策并与公司沟通。

例如河南郑州,男性可享全国最多的30天陪产假。另外,符合规定生育且子女不满3周岁或6周岁的夫妻,双方每年均可享受育儿假,最高15天。

中国大陆职场竞争激烈,许多男性担心请假会影响升迁机会。加上传统观念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印象,男性申请育婴留停的比例极低。上海张先生是一名金融从业人员,他在孩子出生后申请15天陪产假。虽然公司允许,但同事对他的选择颇有微词,甚至有人开玩笑说他「不够男人」。张先生表示,短期陪产假已是极限,长期留停「想都不敢想」。

深圳的赵先生成为全职爸爸后,几乎没有社交活动,每日围绕孩子打转。目前家庭经济重担落在老婆身上,他开始经营自媒体,利用孩子睡著时间剪片,虽然收入低,但上班自由。他说,「奶爸的生活很枯燥,每天都在崩溃与自我修复中度过,但亲眼见证孩子成长的瞬间,又感到幸福。」

陆拟推「父育假」 最多6个月

中国大陆的育婴留停政策起步晚,且地区差异明显。《中国新闻周刊》报导,全国人大代表张强建议,落实育儿假、配偶陪产假等制度,试点「父育假」制度,男性可申请最长6个月育儿假,推动男性育儿责任分担。消息一出,引起关注。多数民众乐见其成,认为此举促进父亲参与育儿,分担母亲压力。

有部分地区先行先试,如福建2020年通过的《福建省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新增「鼓励公司对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在子女3周岁以下期间,每年给予夫妻双方各10天育儿假」的内容。湖北咸宁也在2020年发布,有条件的机关、企业单位可自主探索符合实际的育儿假,婴幼儿父母双方均可申请,假期最长可至婴幼儿年满1岁。

奶爸劣势 认可低、资源少

社会认可度低和资源不足,是两岸奶爸的共同劣势。尽管性别平等意识提升,社会对全职爸爸的接受度仍有限。许多奶爸会面临来自亲友甚至职场的质疑与压力;再者,育儿资源如亲子课程、妈妈群组等,多以女性为主,全职爸爸在寻求支持时可能感到孤立无援。

中国大陆《央广网》报导,上海网友上传一段影片,介绍百货公司设置专属父亲的亲子厕所,入口指示牌写著「男亲子」,满足爸爸带娃需要换尿布或上洗手间的需求,网友称之为「父婴室」,引起高度讨论。

多数网友认为,这意味越来越多父亲参与婴幼儿养育过程。有奶爸网友表示,家中有女宝宝,若要换衣服、裤子,把她带到母婴室或男厕都不合适,确实需要一个空间,在公共场所设置「父婴室」有其必要。以前看到母婴室,只能硬著头皮进去,顶住异样眼光,爸爸带娃儿不容易啊!

展望未来,推动全职爸爸普及化,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还需要社会文化的改变。台湾应进一步弹性调整育婴留停政策,并提升友善职场文化,鼓励更多男性参与育儿。中国大陆应加快政策的革新,并提高薪资补贴。更重要的是,两岸政府都应加强宣导,改变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

全职爸爸崛起,不仅是家庭分工的改变,更是社会性别平等的实践。两岸在这条路上各有进展、挑战,唯有透过政策与文化的双重变革,才能让更多「育儿神队友」被尊重与支持。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