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慢生活美学:闻著咖啡去旅行◆文/李嘉禾(媒体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04-21

近年来,都市节奏的加快使得许多人在繁忙生活中寻求一丝从容与宁静,而「慢生活」理念悄然兴起,不仅引领著一波休闲旅游新风潮,更在中国大陆与台湾两地展现出独特且各具特色的文化魅力,从都市隐藏的精品咖啡馆到乡村悠闲的旅游景致,两地在慢生活与咖啡文化上的呈现各自精彩,成为现代人放慢脚步、品味生活的重要符号。

中国大陆咖啡店吹「破店」松弛感

研究机构「世界咖啡门户」(World Coffee Portal)于2024年的报告指出,中国大陆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品牌咖啡店市场,中国大陆的咖啡店数量在2023年成长58%,达49,691间,已经超越美国,除了星巴克、Costa Coffee等国际连锁品牌外,还有瑞幸咖啡、库迪咖啡等许多本土品牌在街边出现。

除了品牌咖啡店之外,近年来一股以「破店」风格的咖啡店潮流迅速窜红,席卷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等多个城市。这类店铺大多使用未经大幅改造的老旧建筑,自然随性甚至是仿旧的风格正受到年轻消费者的追捧,与近几年奢华、高端、精致等概念褪去光环,许多年轻人转向反传统的趋势不谋而合。

制造反差感、惊喜感,成为「破店」的流量密码,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转子咖啡,便是由一家老旧仓库改造而成。这里既保留工业风又融入现代设计美学,营造一种独具特色的放松氛围,店内装潢与摆设充满创意,让人在享受一杯浓郁咖啡的同时,徬佛置身于时光斑驳的工业遗址,许多网红、部落客还特别撰文介绍。

品牌店与特色店并进

除此之外,中国大陆乡村还出现「村咖」,也就是乡村间的咖啡馆,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王坛镇沙地村的香野咖啡馆,就是一座由废弃厂房改造而成。这里不仅展示老建筑再利用的创新模式,更将当地独有的乡村风情与咖啡文化相结合,感受村庄独特的历史沈淀与田园生活的恬静,成为都市人寻求慢活与放松心情的理想去处。

当地党书记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提及,这个空间原本是一座家俱工厂,但迁厂后空间就闲置下来,如今配合观光政策改造成咖啡馆,但保留了不少工厂中的元素,比如墙壁上「改革促发展,管理出效益」、「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等标语,地面也是原先的水泥地,只对室内做了怀旧风格的布置,成为许多人争相打卡的景点,就连村史馆也重新装修,向广大游客开放。

同样在绍兴,因浙江文旅厅实施体验精致、环境精美、设施精良、服务精心、管理精细等「五精行动」,吸引许多人改造老屋。「水厂1989咖啡店」从废弃35年之久的自来水厂改建,村中的废弃老屋被老板潘琴相中后,成为吸引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的文化休闲空间。她没有大刀阔斧全然翻新,反而保留大量原厂房肌理特征,如渗水斑驳的灰墙、长满青苔的台阶与布有铁锈的水管等。

不论是「文青风」、「工业风」,类似的咖啡店风格在台湾并非新鲜事,台湾的咖啡市场成熟消费者对精品咖啡接受度较高,对于产地、处理方式、冲煮技术等细节有较高要求,虽然超商与品牌咖啡店在城乡间覆盖率高,但具有特色的精品咖啡、手冲咖啡市场仍稳定发展,讲究「慢生活」与「职人精神」的咖啡馆藏身于巷弄之间。

多元历史文化在装潢中绽放

根据经济部2023年公布的统计,以人口来计算咖啡店密度,六都中以台北市每万人口有3.8家居冠,台南市2.0家与台中市1.7家分居23 名;若以店家数计算,台北市929家居首,占全台22.7%、台中市474家次之,占全台11.6%、新北市459家位居第三名,全国有7成的咖啡店集中在六都。

但若以土地面积来计算咖啡店密度,腹地空间小的基隆市高居全国之冠,紧临山海、地狭人稠,发出独特的咖啡文化。基隆市政府Podcast主持人余治明就分析,基隆自早期开港通商以来,对异国文化与商品的接受度较高,咖啡文化在日治时期就率先流行,而在韩战与越战期间,随著大批美军进驻,更进一步推动当地咖啡产业的成长。

基隆市产发处长林孜芸也说明,基隆咖啡店有种「老宅风」,例如正滨旧渔会大楼斜对面的「万祝号」曾是旧船舶五金行,已是50年以上的老宅,「安楼咖啡」则是主打复古花砖老宅质感,以5层楼的老宅花砖打造出现代摩登的氛围,呈现翻新改造的老屋为特色,吸引许多游客前来取景。

由于嘉义县的阿里山乡是咖啡豆产区,嘉义县也成为每年「台湾国产精品咖啡豆评鉴」得奖最多的县市,邻近的嘉义县市咖啡店越开越多,咖啡店密度排名第二的即是嘉义市,蓬勃发展的咖啡文化也应运而生,青年返乡开起风格独具的咖啡小店,走访咖啡厅已成日常旅行的必要行程,这里的老屋咖啡厅也成为跨域对话平台,不定时举办展演、讲座、沙龙等活动。

嘉义县也有隐藏于乡村的特色咖啡馆,老一辈阿公留下的鹅寮,巧思改造成「铅花咖啡工作室」,成为邻里聚会的温馨场所,红砖墙、老缝纫机等怀旧元素,还有长辈们聊著逗趣的谚语,营造浓厚的乡村氛围。

同样具有历史痕迹的「春葵书咖啡」,则是拥有九十多年历史的碾米厂,重新活化成为喝咖啡、看展览的空间,坐落于宁静的乡间小道上,质朴而典雅。店内收藏丰富的书籍和旧CD,还不定期举办展览,供顾客翻阅与欣赏,一杯手冲咖啡在手,还可登上神秘的小阁楼,从不同角度欣赏木造老屋的美。

慢生活新风尚 两岸各擅胜场

中国大陆与台湾虽然分处两岸,在推崇慢生活美学与咖啡文化方面却有著许多相似之处,两岸许多地方曾举办文创活动、交流会、艺术市集以及咖啡文化节,成为跨地域合作的新模式。文创产业的兴起,不仅使老厂房与仓库得到新生,更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在空间中互相激荡,成为一股引领时代潮流的生活新风尚。

透过咖啡文化的共同语言,两地不仅在艺术风格、设计理念上进行著对话,更在旅行态度上展现对生命质感的追求。无论是中国大陆的深度文化游,还是台湾的自在慢行,都在告诉人们,生活不必急速前行,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好与温暖,慢生活不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对未来生活态度的深刻反思。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