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以热情奉献偏乡教育 点亮孩子的梦想◆文/林劲杰(媒体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04-21

遥远的偏乡,总有些充满热忱的教育工作者,投注心力无私奉献,点亮孩子的梦想。南投县国姓乡长福国小从921废墟中重建,发展出「蝶」倒、「蛹」敢、「虫」生等课程,招生数爆满,还须公开抽签。海峡对岸,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一处海拔1,300多公尺的山村小学,利用山野做课堂,校长把乡村教育当作「最浪漫的事」。

发展探索体验式教育 长福国小获奖无数

南投县国姓乡长福国小地处偏远,与台中市新社、和平两区交界,学区家长多以务农及打零工为生,单亲、隔代教养、新住民子女比例高,为典型偏乡小校,人口外流严重,曾面临废并校危机。历经921地震校舍全倒,幸得一位热心的游标荣先生挺身而出,捐资新台币3千万,是震灾中唯一独资认养的学校。并以极高的效率著手重建,动土不到半年,2千建坪的校舍就竣工启用。这份精神也传递给教师,他们经常出钱出力,提供学生学习各项才艺需求。

校园规划活泼自由,教室仅6间,却有偌大的圆形图书馆,学童可以脱鞋,或坐或躺的在木质地板图书馆自由阅览,开启自由学风和无限创意。因在地资源丰富、特色课程发展完整,再加上教师积极投入,2021年转型为实验小学,也是南投县第一所非原民区的公立实验小学,学生人数逐年成长,报名数爆满,招生还得公开抽签。

虽然地处偏乡,长福却有极为稳定的教师团队,近半数成员服务年资达20年。教导主任兼代理校长廖婉雯曾打定主意不从事教职,却在大学毕业后到长福国小任教30年,与全校教师一起面对废并校困境,共同发展特色课程,包括攀树、生态观察等探索体验式教育,「蝶」倒、「蛹」敢、「虫」生课程,以及攀树、空中垂降等挑战课程,成为孩子们的日常。虽然近年来学生人数均不足半百,但学校获奖无数,尤其是教育部的阅读磐石、教学卓越、艺术贡献等奖项,屡获肯定。

鹤冈国小重视原住民文化传承

在花莲,位处193号县道上的偏远小学鹤冈国小,坐落于花东纵谷平原,夹在中央山脉与海岸山脉间,前有马兰钩溪,南有秀姑峦溪,视野辽阔。老师何宁原本从事科技业,几年前一次到台东兰屿旅游,和朋友的学生相处玩耍,过程中获得的感动与启发,让他放弃科技业百万年薪,转身投入偏乡教育工作。

何宁任教的鹤冈国小是花莲唯一一所阿美族实验小学,他身体力行,不但亲身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更学习当地部落文化。何宁说,要懂学生在想什么,所以需要学习阿美族的文化或族语。学习族语并不容易,但他在2022年获得全台秀姑峦阿美语认证、非原住民籍「榜首」。也因为通过检定,何宁除了负责全校一到六年级的英语、体育,连阿美族文化课程都一手包办,用行动让孩子们看见家乡文化。

鹤冈国小前校长游可如赞赏,孩子们看到了一个真正对文化虚心学习、用行动来投入的身教模范。何宁表示,「生命去影响生命的历程,会让我觉得活著是有意义的。」除了用生命去影响生命,教学相长,发扬部落文化更是他的理想,用行动让学生看到自身原住民文化。何宁不仅拥有教育热忱,还用自己的方式带领学生实践自我认同,投入偏乡教育同时达成善的循环。

教师返乡奉献 挽救草原学校免遭撤并

中国大陆湖南省隆回县瑶族乡,海拔1300公尺的虎形山上,有一所草原学校,是乡村教育的第一线。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距离县城两个小时车程,很难留得住老师,过去十多年,这所学校的师生越来越少,到2017年,全校只剩下1名老师和13名学生,面临被撤并的命运。

看到家乡学校即将消失,在隆回县城教书的谭美珍感到著急,出生在这里的她正是毕业于这所小学,自幼在草原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她深知学校对地方的重要性,2017年新学期前,毅然从县城返回草原学校教书,现在则是校长,以实际行动办好乡村教育。

草原学校有著得天独厚的徒步条件,既有茂密的原始森林,也有俊美的丹霞地貌。草原学校的课堂,让孩子们感受自然与美的自然美学课,谭美珍带领学生们在梯田上写作、徒步山野、用落叶拼画;创立「瑶文化课程」,将本土文化纳入必修课,学习花瑶刺绣、传唱山歌。2025年春季,正式将碳化竹艺、瑶族大鼓、中草药辨识纳入兴趣课程。课外,他们种草药、拔萝卜,唱山歌,养鸡、养鱼、养猪,让孩子们熟悉并热爱大自然。

7年来,从1位老师、13个孩子,到29位老师、257个孩子。「我会和草原小学一直在一起」。谭美珍直言这是她的事业,退休后还可以当清洁阿姨或保安,当个真正的园丁。

深圳自然教育基地 成为推广在地农产品的平台

其他特色方面,自2015年起,深圳大力推广自然教育,是中国大陆最早由政府推动自然教育的城市,也是自然教育的起源地。凭藉丰富的生态资源,深圳自然教育很快发展出一批从事自然教育的机构与群体,从第一家自然学校,到政府主导设立的自然教育中心、近两百家成员单位的自然教育联盟等,深圳在自然教育领域创建许多独具特色的品牌,目前已有49家自然教育中心,每年服务市民近10万人次。

博罗县柏塘镇上洞村的安吉儿斑璞自然教育基地,有独特的4+1模式,每周都有一天的教学在户外,孩童从茶园里采茶回来,跟著老师炒茶;大一点的孩子在树下做野外拓展训练;家长带著孩子围著刚插了秧苗的稻田,研究追踪育苗、插秧、除草、收割等水稻种植全过程。

斑璞基地吸引很多来自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地区的孩童,也带动附近民宿及农家的生意;上洞村有芭乐、番薯、蜂蜜、鸡鸭鹅等各式农产品,疫情期间,创办人黄洋以斑璞基地为平台,向村民采购农产品,带去深圳贩卖,后来这种合作模式固定下来,持续稳定地带动村里的经济。

偏乡教师怀抱热忱 引领孩子们展翅高飞

据统计,全台偏乡地区国小数量约占36%,其中,偏乡地区国小孩童教育需求人数更占全国高达54%。偏乡地区教育落差体现已久,如师资人才不足、难招聘、流动率高,以及合格教师不愿赴任、代课比率高等,废校危机更时有所闻。

虽然城乡教育落差不断显示在惊人的统计数字上,但仍有一位又一位的老师怀著爱与热情远赴有孩子的各个角落,投身偏乡教育;教语文、教体育、传承在地文化、担任导师,偏乡老师们燃烧热情,奉献所有的精力,在深山、在峻岭、在草原、在部落,希望引导孩子和在地文化,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