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近期支持民营企业的虚与实◆文/张至辉(海基会经贸处)
- 更新日期:114-04-21
2025年2月17日,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谈话,会上多位中国大陆民营企业家出席,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也现身座谈会,备受瞩目。习近平在会中表示,中共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已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强调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发展大有可为。
3月2日新华社发布「『我是一贯支持民营企业的』—习近平同志关心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纪实」文章,罗列习近平过往多次在不同会议和考察中,与民企之间的对话、交流和协助,释出重申力挺民企的重要讯号。
催生《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制定
2024年7月19日,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10月10日公布《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草案共9章78条,明确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总体要求,从公平竞争、投资融资、科技创新、规范经营、服务保障、权益保护、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规范。期望透过具体的立法,对民营经济表示支持,明确规范民营经济的保护与发展。
然而,制定中的《民营经济促进法》究竟对于提振民营企业信心和改善民营企业困境有多少作用,仍是未知数。有报导指出,大成企业研究院近期在企业峰会上向民营企业家发放问卷调查,在56位企业家问卷中,针对《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的看法,计有超过半数选择「未达到预期需要较大修改」的选项,显示民营企业家对于草案的总体评价未有期待。
民营企业对于政策仍存疑
近几年来,中国大陆不论是政府对民营企业部门的态度,或是社会对民营企业的舆论,呈现不友善。回顾2018年有民营经济已完成历史任务、应逐渐离场的「私企退场论」、2020年10月提出「共同富裕」及12月定下「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任务,加上2021年对中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对互联网平台、房地产、教培行业等民营企业进行整顿,随之而来的疫情,更使民营企业陷入一蹶不振之势。上述种种导致民营企业不投资、不发展、停办企业、解雇员工等「躺平」现象,甚至「润」出中国大陆至东南亚寻找新出路,显现民营企业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对营商环境忧虑的无奈。
据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的研究报告指出,去年访谈长三角和珠三角多位民营企业家,发现中国大陆去年相关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并未发挥出实际效果,没有促成民营企业信心的恢复,民营企业依然处于「躺平」状态。
民营企业是「自己人」?
中国大陆在计划经济时代以国有企业为核心,民营经济长期被视为补充角色。改革开放后,尽管政策逐步放宽,但中共为控制战略性行业,民营企业在竞争性行业领域上备受限制,形成当今政府及社会对民营经济的定位。因此,国有企业仍优先视为「自己人」,民营企业则像「外人」,信任度始终有限。
「外人」标签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日积月累深植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和体制特性中,撕不下来的「外人」标签,使得民营企业一直无法成为真正的「自己人」。近期中国大陆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以成为「科技强国」的目标,将民营企业作为一个战略工具之一;惟对于支持民营企业的思维存在矛盾,一方面试图借由政治及法律手段提振民营企业的信心,但同时又坚持党的领导及国有企业的优先,让两者之间产生非常大的冲突,更限缩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
台商投资中国竞争风险激增 须谨慎评估
去年12月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揭露,当前经济运行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显然,中共认为经济复苏的前景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故此时此刻不得不支持民营经济,企盼民营企业对国内生产总值、技术创新成果、税收和就业有举足轻重的贡献。
对于台商而言,中国大陆整体经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应持续审慎评估相关投资。尤其是在陆在地化的台商,其投资经营深受中国大陆产业政策的直接影响,加上国有企业、民营经济夹击下,台商参与内需市场面临缺乏通路、融资不易、当地业者削价、仿冒,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不公平竞争风险。特别是台商与民营企业相比,更非「自己人」,加上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相关投资应谨慎为之,投资规划应考量分散风险及多元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