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编辑手记》AI能载舟亦能覆舟

  • 更新日期:114-02-17

全球AI在2022年底ChatGPT推出后,进入飞速的发展。过去电影或小说中被视为未来世界才有的各种AI应用场景,如无人驾驶、智慧住宅等,现实世界里越来越常见。随著AI应用越来越广、自主性也越来越高,好莱坞「机器人大战人类」的科幻片,有朝一日变成纪实片,或许已不是天方夜谭。

如何利用AI让人类生活过得更好,是AI被创造的初衷。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机器取代人力,第二次工业革命广泛应用电力,到第三次工业革命发明网路技术,进入资讯爆炸的时代,人们不断创造新工具为自己服务。直到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AI横空出世,人们赫然警觉,AI不只是「工具」,更是可自主决策的「行为主体」。一旦这个「工具」判断偏误,甚至脱离人类指令自行其事,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将难以想像。

AI的自主判断力,来自其训练的大数据。人类社会本就充满歧视与偏见,透过这些数据训练出来的AI,能否公正客观执行任务,不无疑问;另一方面,如果AI能自主,能否成为法律上承担责任的主体,也具争议。举例而言,自驾车肇事、AI机器人手臂医疗疏失,责任如何归属?

对于「AI」这种可能颠覆人类世界的划时代发明,世界各国纷纷以法律规章约束,但在收放之间,拿捏不易。人权至上的欧盟,采取的是「高度监管」模式;美国深怕扼杀创新的火苗,以「政策引导」取代监管;国家安全挂帅的中国大陆,监管AI系为政权而非人权;台湾则融合欧盟强制性法规及美国较具弹性的管理模式,试图在技术发展与人权间求取平衡。

比起正在发展中的AI,今年1月川普重返白宫带给世界的冲击更为即时显著。川普一方面扬言要对进口美国的中国大陆及美墨加贸易协定成员国产品加征关税,迫使海外制造业迁回美国,拯救美国的失业率;另一方面誓言结束乌克兰战争,以集中资源投入印太与中国大陆抗衡。种种作为,都将加添地缘政治及全球经贸前景的不确定性。

中国大陆在内部经济下行与美中关税战可能再起的内外挟杀下,经济前景越来越不被民众看好。不少年轻人挑战以投资过活,尽可能撙节开支,将攒得的金钱投入股市,寄望「以小博大」;生活苦闷之余也不忘找点「小确幸」,不论是透过疗愈小物还是微短剧释放压力、夜间骑行来趟省钱小旅行,或是参与「学术酒吧」补给知识、进行社交,以极少的花费达到最大的满足,已成大陆年轻人消费时最主要的考量。

经济情势不佳,中共对内管控日趋紧缩,国人赴陆动辄得咎,风险骤增。本期《交流》杂志特别增加赴陆提醒的篇幅,帮助读者了解当地法律,审慎评估赴陆经营事业及观光旅游的必要性。面对一个「国家安全」至上且执法标准不透明的国度,三思而后行才是王道。

除了善意提醒强化事前防范,海基会对于第一线投入两岸救急救难的善后工作仍一如既往,责无旁贷。即便赴陆充满不确定性,但可以确定的是,海基会多年的协处经验及服务热忱,永远都是赴陆民众可靠的后盾。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