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重温无忧童年 两岸年轻人疯玩疗愈系小物◆文/陈宥菘(媒体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02-17

你在路上曾经看过前方年轻人的包包上,挂著用透明化妆包装著的「吉伊卡哇」毛绒玩偶吗?或者,你在公司的办公桌上是否放著几个扭蛋或公仔呢?现代社会快速变迁让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上都承受更大压力,不分两岸,越来越多年轻人透过疗愈小物重温无忧童年,为厌世生活减压。

办公桌上摆满疗愈小物 成年人掀Kidulting现象

对于成年人著迷于纯真与童趣事物的现象,《经济学人》提出一种名为「Kidulting」的文化潮流,意指这群童心未泯的成年人,同时拥有「孩子(kid)」和「成人(adult)」的特质,他们仍热衷儿童文化,透过重温童年活动或体验「做回小孩」,寻求心理满足和自我疗愈。

许多上班族的办公桌上都摆放著疗愈小物,陪自己度过漫长的上班时光,减少工作沉闷感。这些号称「上班族减压必备」的小物还分作不同派别,有些人会摆上「大自然系」的绿色植栽,也有许多人选择「陪伴系」小物,例如某个漫画或卡通等IP角色的小型公仔、偶像人形玩偶,或是造型扭蛋、磁铁,或是Q版动物周边。

除了经典的迪士尼、宝可梦、宫崎骏电影等周边,每隔一段时间,也有新兴IP窜起。近年台湾流行过日本的「卡娜赫拉的小动物们」、「角落小伙伴」、「鬼灭之刃」或者「PUI PUI 天竺鼠车车」等,本土热门IP则有「爽爽猫和小劳抚」、「黄阿玛的后宫生活」、「怪奇事物所」等人气角色。迪士尼达菲家族第七位成员的粉色狐狸Linabell(玲娜贝尔),自2021年首次亮相以来,一直深受两岸年轻人的喜爱。

这些小物不仅在办公桌出现,更成为穿搭的一部分,许多年轻人会在包包挂上毛绒玩偶,为了避免弄脏,有的还会装在透明化妆包里,好好地被保护著。

年轻人到餐厅或者旅游景点,还会「为玩偶」拍照打卡。近期中国大陆年轻人疯买英国伦敦高端玩具品牌Jellycat的绒毛玩具,每款玩偶的吊牌上都写著「Please look after me.(请好好照顾我)」。对粉丝而言,这些玩偶更像是自己的孩子或朋友,许多粉丝在社交平台上以玩偶之名开设美食、旅游帐号,记录生活日常,这些粉丝则有「娃妈」的暱称。

日本IP「吉伊卡哇」红遍两岸

近期在两岸最受欢迎的疗愈小物,皆是来自日本漫画角色「吉伊卡哇」,堪称是一次「现象级」的爆红。

在台湾,吉伊卡哇去年8月与知名连锁寿司业者「藏寿司」合作联名限量造型扭蛋,网路上代排、代吃讯息不断,甚至在以盘数计费的消费规则中,还出现隔壁桌为了扭蛋抢著「索空盘」帮忙结帐的情况,活动最终则提前20天结束,吉伊卡哇的魅力可见一斑。

粉丝抢最凶的仍是吉伊卡哇的实体玩偶,在成员数多达16.5万人的脸书社团「吉伊卡哇 台湾交流社 ちいかわchiikawa/交易/买卖/征求/交流/交换/竞标/讨论区」里,每天有许多玩偶交易的贴文,一只原价台币400至600元的玩偶,若有联名或是特殊节日限定款的加持,拍卖价格高达万元。

吉伊卡哇去年同样也在中国大陆「出圈」(进入公众视野),与知名生活用品店「名创优品」推出一系列联名商品,举凡玩偶、吊饰、包包、拖鞋、保温杯等都被疯狂抢购,几次快闪店活动的人潮都挤爆,还有粉丝凌晨就带著被子到场夜排。

吉伊卡哇爆红关键 角色如同你我一个个普通人

《吉伊卡哇》是日本漫画家ナガノ(Nagano)笔下的漫画系列,名称是由日语的「小巧的(Chiisai)」和「可爱的(Kawaii)」两个词分别的前半部所组成,展开来的全称是「这又小又可爱的家伙」。

故事主要描述白色仓鼠「吉伊卡哇」与好朋友们猫咪「小八」(ハチワレ)、兔子「乌萨奇」(うさぎ)的日常生活。他们拥有一致的二头身造型,表情和言语也都十分单纯、天真,但这些可爱的设定并没有伴随常见简单、梦幻的卡通情节一起出现。

在他们的世界里,每个角色都必须透过努力工作,获得收入继续生活,且随著角色考取不同证照,酬劳才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主角们的工作由「铠甲先生」提供,彷佛暗示著生活里存在著阶级差异和雇佣关系的不对等。

这样的背景设定与真实世界高度相似,故事里角色就如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面对生活,这些「小可爱们」如同「社畜」一般,需要赚钱养活自己;面对挑战,他们并没有「主角光环」,也会遭遇失败或是努力落空的时刻,这种渺小无力的心情,无疑是当今年轻人的心情写照,激起无数共鸣。

这部以可爱动物为主角的作品,反而成为一部「大人系动画」,疗愈了在生活中感到疲惫的大人们,吸引不分年龄、性别的粉丝喜爱。有网友分享自己心情不好时,听一下乌萨奇的乱叫合辑就能获得救赎。在YouTube上,重复6次「呜拉呀哈呀哈呜啦」的30秒二创片段,有惊人地超过5万次观看纪录。

也有粉丝提到,自己喜爱吉伊卡哇的原因在于「几乎所有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脆弱的自己」,认为这类IP存在的意义就是帮助大人找回童心,不然随著生活、工作的时间长了,也就淡忘了什么是单纯的爱。

满足情绪价值 疗愈小物提供前行力量

事实上,人们愿意购买吉伊卡哇的周边商品,或者购入其他IP的绒毛玩具、造型公仔或多肉植物,正是因为这些小物得以抚慰人心、关照人们的情绪。面对真实世界存在著成长的痛苦、现实的压力,人们得以暂时躲回自己的「保护壳」。

这也与当下消费市场的主流趋势「情绪消费」相吻合。消费者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之外,同样重视商品和服务带来的心理满足感,且包含了爱、尊重、认同、安全感等多种复杂情绪价值。

澎湃新闻指出,消费者每一种情绪需求,背后都源自于某种情绪的「缺失」,这或许是个体原因,也可能是时代症候。年轻人身处「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从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到社会关系的复杂多变,再到个人认同的不断重塑,未知感让年轻人焦虑难安。

业内人士分析,年轻人之所以对绒毛玩具爱不释手,是由于绒毛玩具已从面向儿童往潮流化、IP化的方向转变,成为「潮玩」;另一方面,透过品牌与社群媒体的传播,绒毛玩具被赋予角色和个性,满足年轻人的情绪体验。

对于渴望对命运拥有更多自主权,以及希望获得情绪支持的年轻人而言,养宠物有额外的饲养责任、更高额的开销,相较之下,玩偶既不会反抗、不需要特别照顾,又可以被任意打扮成任何模样,使他们得以在面对外在世界的不确定性时,找寻到内在的平衡。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