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学术象牙塔 文化沙龙与学术酒吧各擅胜场◆文/吴柏纬(媒体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4-02-17
从去年开始「学术酒吧」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多个一线城市兴起,许多年轻学者以及不同研究领域的博士生、研究生在晚间或假日时在酒吧齐聚,分享各自观点、研究,激荡想法、启发思考,并且进行学术文化交流,让小小酒吧成为孕育知识的宝库。
中国大陆的「学术酒吧」风潮,不禁让人想起台湾的文化沙龙,在书店、文史古迹等场所举行,名人现身座谈并分享观点、研究与知识,讲题涵盖政治、历史、经济、生活等各种层面,吸引社会中各路人士前来交流想法,碰撞出强烈火花。
无论是台湾的文化沙龙,或是中国大陆的「学术酒吧」,不少人都认为这是「读书会」的延伸,将原本只发生在校园或学术组织中的知识交流,带到民间,虽然场合变化,但是精神不变。
从研究室走向市井 打破学术界线
中国大陆的酒吧如何成为思想解放与碰撞的场域,说法莫衷一是,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对于不少学生与学者而言,这样的模式提供一个全新可能性,他们从研究室与教室走入社会,让知识不只停留在学术象牙塔,而是能在普罗大众之间讨论与推广,这也是令学术酒吧走红的原因之一。
数据显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关于「学术酒吧」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中国大陆的网路社群之中,以美团数据为例,去年10月关于「学术酒吧」的搜寻量较9月年增142%,主要搜寻者的年龄落在20岁至30岁之间,占比过半;社群平台「小红书」有关「学术酒吧」的笔记超过6,000篇,还在不断增加。
有人形容「学术酒吧」的诞生是传统「沙龙」、「读书会」在网路世代的一种变化。在轻松、惬意的环境中,毫无压力的传递、获得与交流知识,成为了学术酒吧的迷人之处,从主办人、听众到讲者,每个身处这个环境之中的人,都有收获。
随兴而自由 讲者与听众各取所需
一名在北京主办「学术酒吧」的发起人曾在报导中提到,一开始仅仅只是因为过往求学时,与学术同好喜欢到酒吧一边喝酒一边畅谈,毕业之后适逢「学术酒吧」的风潮逐渐兴起,才会开始尝试,从参与者变成主办人。随著活动的举行,渐渐吸引越来越多人参加,心情也从担忧没人,到后来充满信心,并想著如何端出大众关注的题目。
中国大陆的学术报刊杂志也曾在2024年底撰文指出,学术酒吧兴起,反映社会大众对于知识的渴望,以及在日常之外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休闲。
对于听众而言,这种场域不但能获得新知识,同时也能抵抗碎片化的资讯,特别是在当今资讯爆炸的时代,透过社群平台推送的内容看似海量,实际上却被切成碎片。不满百字的文章,只有数十秒的短影音,虽然看得多,实际上却很能难有效吸收,让人失去深入思考以及分析知识的能力。
对于许多站上酒吧「讲台」的研究者来说,分享的目的相当明确,要打破学术讨论的严肃性,将传统学术环境与现代休闲融合,建立崭新的学术社交模式,轻松而自由。
文化沙龙孕育知识与艺文 传承台湾民主精神
相较于中国大陆的学术酒吧,台湾的文化沙龙发展历史更加长久,除了名人与知识分子的座谈之外,也与台湾政治发展密切相关。
位在台北市新生南路上的紫藤庐茶馆,去年12月暂时熄灯,进行为期3年的整修。这栋日治时期的建物不但已经有百年历史,是台北市定古迹,也见证台湾当代的知识分子、艺文人士交流的点点滴滴。作为文化沙龙,陪伴许多人走过威权时代,当年许多党外人士出入,在台湾的民主化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根据公开资讯,紫藤庐在日治时期是台湾总督府的官舍,1950年代以后成为财政部关务署署长、经济学者周德伟的公家宿舍。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许多自由主义学者出入,不但畅谈经济问题,也批评时政,虽然并未对外开放,却在这个小小的屋簷下,吹起自由之风。
紫藤庐也成了党外运动者落脚、艺文工作者创作的重要场域。1980年代以茶馆的角色对外开放后承袭这种精神,成为面向社会知识交流、艺文展演的重要文化沙龙空间。
放眼全台,如今在不少茶馆、文史古迹与开放空间中都可以看到各式不同主题的文化沙龙,例如饮食文化、文学交流、城市设计与规划,或是跨国文化交流,由于贴近市井生活、接触门槛低,因此,走入建筑物的同时也走入知识、文化与历史,成为台湾文化沙龙的一大特色。这种沙龙不仅是当代的文化与知识交流,也彷佛与过去曾在这里交流的前人们,展开穿越时空的对话。
自由的氛围 展现当代生活与交流模式的转变
中国大陆「酒吧」与「学术」的结合也面临质疑声浪,但支持「学术酒吧」的研究者认为,过去类似的学术沙龙早就在图书馆、咖啡厅、书店或文史古迹中发生,也吸引许多听众,无论是特地前来或是恰好路过,即便规模不大,都证明这样的学术沙龙对于知识推广是有所助益的。
中国大陆的「学术酒吧」虽然还在萌芽阶段,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著时代变化,年轻人的个性与追求生活方式逐步转变,从图书馆、咖啡厅来到酒吧的学术交流,更受到青睐,也展现出当代人们渴望在更贴近生活环境中,自我充电或是自在社交。
有趣的是,当「学术酒吧」这个议题随著网路传播与媒体报导逐渐被社会大众知悉后,也有越来越多学者主动寻求在酒吧中分享的机会,这种情况也显示出在当前的学术圈中,也存在著不同层次的交流需求,这些学者、研究者一方面在学院、研讨会中与同行深究,另一方面也追求在非正式的学术场域中与普罗大众交流,传递想法。
因此,重点并不是「在什么地方举行」,而是要如何让学术走入社会大众的生活中。即便形式与场合不尽相同,但这种精神,其实与台湾的文化沙龙不谋而合。
「酒吧」也有可能仅是在这波翻转学术交流浪潮中的第一步,未来或许也有机会在现代的各种流行场域中,看到更加「放松」的交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