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无人机管制 两岸大不同◆文/戴敬文(海基会文教处)

  • 更新日期:114-02-17

近期,一支台湾旅行团前往新疆旅游,原本开心出游,却因几名团员在军事敏感区操作无人机,导致旅游行程被迫中断。因为使用未经许可的无人机,当地官方单位发现后迅速介入,不仅要求旅客停止拍摄、删除影像,甚至将相关人员带离,进行整整12个小时的盘查工作。这起事件不仅大减游玩的兴致,更让团员在不安与煎熬中渡过一个难忘的旅程。

这是海基会日前接获的一则通报,凸显国人在中国大陆旅游可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随著遥控无人机应用多元发展,无人机已成为现代旅游拍摄美景的重要工具之一。两岸在无人机管理上存在法律面与执行面的差异,台湾作为民主法治国家,规范相对透明且注重程序正义,中国大陆则因强调「国家安全」的高度敏感性,易使国人误触法网,引发严重后果。

无人机使用的实名登记与管理

台湾对无人机的管理强调「便利性与安全性」。对总重量超过 250 公克的无人机要求进行实名登记,注册程序简单明瞭,使用者仅需透过民航局官网完成注册,并在无人机上贴上识别标志。操作过程中,台湾并未强制要求飞行数据的即时传送,但建议操作人员采用相关技术提升安全性。台湾对于违规操作的处理多以行政罚款或口头警告为主,执法过程透明且合乎比例原则。

相较之下,中国大陆无人机管理规范更加严苛。根据中国大陆《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无人机操作者应登录民航部门官网(https://uas.caac.gov.cn)为无人机进行「实名登记」,登记完成后将系统产生的QR- Code黏贴在机身,如同携带「无人机的身分证」,未实名登记者,可能面临最高人民币两万元的罚款。此外,无人机必须在飞行过程中向「一体化综合监管服务平台」(UOM)实时传送飞行数据,且禁止关闭该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陆的实名制要求可能涉及个资风险,其管理系统缺乏透明度,使用者的个人资料可能遭到滥用或泄露,对国人而言是不可忽视的隐忧。

严格的飞行限制与禁区规范

两岸对于无人机飞行范围和高度均设有限制,一般情况下,无人机应该保持在距离地面120 公尺以下的「适飞区」内飞行,适飞区与禁飞区的资讯均可透过相关系统(台湾为「Drone MAP」APP,大陆是「UOM」 系统)进行查询,禁飞区通常包括机场周边、政府机构所在地、军事设施等敏感地区。国人在台湾使用无人机时,可以透过公开、透明的方式查得适当的飞行范围。不过,国人对于中国大陆军事基地、军演时间等敏感资讯较难以掌握。

在敏感区域违规拍摄,台湾的处理方式偏向行政处罚,在中国大陆可能提升至危害国家安全的层级,国人容易误触禁区,不仅面临高额罚款,甚至有被扣押设备或限制人身自由的风险。

赴陆风险与应对建议

中国大陆对无人机的规范看似详细,但其执行过程往往带有不透明性,且执法标准因地区而异。部分地区执法人员可能过度解释规范,导致国人遭遇不必要的麻烦。某些禁飞区即使公开标示,使用者仍可能因不知情而违规。此外,中国大陆对于敏感地区的管理往往结合《国家安全法》,涉及范围广泛且处罚手段严厉,这些风险都需要国人特别留意。

中华国际无人机旅游协会理事长钟锦铨特别提醒国人:「携带无人机到大陆一定要先办妥实名制登记,在景区空拍前,先了解当地有无特别规范,或者询问当地管理单位是否可以空拍,尤其在人群聚集处空拍时,更要特别留意周边人群,若碰到管理单位人员禁止,建议不要质疑管理人员或有任何争执,遇到军警单位基地或敏感设施切勿贸然取景。」

无人机虽然是一项充满乐趣的旅游工具,但在中国大陆使用风险明显高于台湾,台湾作为民主法治国家,无人机规范注重使用者权益,执行透明且程序合理;中国大陆则因强调国家安全,规范苛刻且执行标准不一,国人操作时更易面临个资外泄或触法的潜在风险。因此,计划赴陆的旅客务必深刻认识当地法律的严苛与不透明,做好万全准备,避免因操作不当而陷入困境。合法操作与谨慎使用,是保障旅程安全与愉快的唯一途径。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