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穿越时光隧道 相遇文化之城◆文/蔡绍坚(媒体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3-12-23

今年正值台南建城400年,历经荷治、明郑、清领、日治、战后五个时期,不同的文化在这座城市交融碰撞,留下丰富的历史,随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座老城也不断焕发新价值,欣赏其中西合璧、新老共存的多元城市景象,就像看著整个台湾的小缩影。

北京作为中国的四大古都之一,历史可追溯至3千年前,金、元、明、清皆在此定都,荟萃了元明清以来的近代中华文化,拥有大量世界文化遗产,但作为今日的首都,它又是最为现代化的大都市之一,穿梭胡同3,600条,咫尺间便穿越千年。

大航海揭开台南序幕 台湾走入世界舞台

162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到台南,占领了今日的安平,建立台湾第一座西式堡垒「热兰遮城」(Fort Zeelandia,意为:海中之陆),将此处作为行政、军事的中心,以及对外贸易的重要枢纽。

荷兰人将台南作为对外贸易的枢纽,也让台湾走进世界贸易的舞台,一时之间,西方、中国、日本,以及原住民等族群都聚集到此,各方有冲突、有合作,勾勒出台南多元文化的雏形。

谈到见证台南400年发展的古迹,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与「热兰遮城」遥遥相望,位于台南市中西区的「赤崁楼」,其最早是荷兰人在1655年建成的「普罗民遮城」(Fort Provintia),作为新的行政及商业中心。

不过,「普罗民遮城」建成之后仅6年,就被郑成功带兵攻下,改为「承天府衙门」,也被称为「延平王城」及「赤崁楼」;清领时代,赤崁楼旁又增建了「海神庙」「文昌阁」,以及「蓬壶书院」。

日治时期,年久失修的赤崁楼出现严重的腐朽状况,当时台南市长羽鸟又男协调军方调配,争取到修复工程,找来知名的技师、名匠、画家进行设计与施工,让赤崁楼重新焕发光彩,他也被许多当地人称为「赤崁楼的守护者」。

今日的「赤崁楼」就建在过去荷兰人的城堡上,保留欧式普罗民遮城的残迹,又增加中式传统建筑的飞簷红瓦、楼阁巍峨,再加上现代的灯光技术,每一块砖瓦都代表著不同的文化,诉说著400年来不同时期的故事。

城内之城紫禁城 24位皇帝书写6百年烟云

西元1153年,金朝将都城从上京(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南迁至燕京(北京),取名「中都」,此后将近8百年,元朝、明朝、清朝的都城均设在北京。

北京的古迹多不胜数,以紫禁城最具代表性,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横跨6百年的历史,历经24位皇帝,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有大小宫殿70多座,是世界上现存最大规模、最完整的宫殿型建筑。

紫禁城历经明、清两朝,却屡遭变故,在天灾、人祸,以及战乱之下多次发生火灾,大量宫殿、城门多次重建,也进行过许多增建及改建,直到清帝退位,紫禁城不再是皇宫,成为「故宫」后,仍不断有变化。

1914年,国民政府在故宫外朝区成立首家对外开放的公立博物馆古物陈列所,1925年,更进一步在内廷区域成立「故宫博物院」;可惜的是,随后不久战争便爆发,文物四处迁移,博物院的经营陷入艰难。

1949年中共建政后,成立新的故宫博物院,但十多年后碰到「文化大革命」,差点遭到焚毁,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力保下,逃过一劫。

现在的故宫,不再是平民止步,只专属于皇帝的禁地,而是对所有人都开放的博物院,来自全球的旅客造访参观,全年几乎都人潮汹涌。

老屋重获新生 岁月迸出府城新滋味

走在台南的街头巷弄,四处都可以看见屋龄将近百年的老屋,这些老屋并没有因为年久而破败,而是受到细心照料,有些还被改造成民宿、酒吧、餐厅、咖啡厅等,岁月令它们越陈越香,散发出独特的魅力,成为文青们最爱的打卡点。

老屋形式也因为建造的年代、位置及目的有很大不同,有些老宅建于清朝时期,历史已经超过百年,外型为标准的中式风格;有些则是建于日治时期,屋龄超过或将近百年,外型融合西式和日式风格。

例如,台南市中西区的「林百货」,1932年落成时,曾是当时台南的第一高楼,配有电梯、铁卷门等当年极为罕见的现代化设施,也是台湾第二间百货公司、南台湾第一间百货公司,只比台北荣町(今博爱路一带)的菊元百货晚两天开幕,是日治时代台南末广町繁荣的象征。

不过,二战结束后,林百货就不再作为商业用途,后来更陷入长达数十年的闲置。到了近百年后的今天,百货公司已四处遍布,电梯与铁卷门相当常见,「林百货」离「第一高楼」的称号更是遥远。

幸好,在政府及民间的努力下,林百货于2010年展开整修,2013年修复完成。重生之后,回归1932年的老本行,成为台南的在地文创百货,甚至还原了当年的「流笼电梯」,以及顶楼的「空中神社」,让游客们彷佛穿越时光,逛著古早的百货、买著现代的商品。

胡同改造一度失控 老北京找回新灵魂

想看老北京的常民生活,一定要去胡同,胡同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元代,老北京常说,「有名儿的胡同三千六,没名儿的胡同赛牛毛。」代表北京的胡同多得数不清,难以计算。

不少胡同都有超过百年的历史,面临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但2017年北京市已规定老城不能再拆,必须通过腾退、恢复性的修建,做到应保尽保,这也开启了北京胡同改造的风潮。

北京胡同改造案例中最广为人知的就属「南锣鼓巷」,这条胡同过去是宁静的老北京居民区,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之前才迎来改头换面的契机。

当时,北京大力发展观光,安排媒体及电视台报导南锣鼓巷,令此处涌入大量的店舖,数量从5060家,暴增至100多家,原来静谧的老胡同变成热闹的夜市。

更可怕的是人潮,据统计,南锣鼓巷的日均客流量曾一度达到10万人次,远超出承载上限的1.7万人,再加上野蛮生长的店家,对胡同的环境设施产生严重破坏,造成当地居民们生活上极大的困扰。

后来,大家终于意识到「胡同是用来住的」,南锣鼓巷开始不再接待旅游团,也从3A级景区的名单中排除,人潮与店舖的数量慢慢降下来,胡同才逐渐「瘦身」,让居民们找回居住品质。

此外,商家们也担心南锣鼓巷在毫无章法的发展下失去特色,于是组成商会,对胡同进行了有规划的再改造,包含禁止使用大面积的霓虹灯箱招牌,规定建筑材质必须采用传统青砖、青白石,及查处「一照多店」乱象等。

今日的南锣鼓巷,原先令人诟病的炸榴梿摊、臭豆腐摊、盐酥鸡摊少了,旗袍店、陶艺店、糕饼舖、艺品店、童玩店多了,民居、咖啡厅、酒吧、书店也融洽共存,逐渐找回老北京的灵魂,也增添了一股现代文青的气质。

台南相遇北京 同样的多元共融

走进热兰遮城、赤崁楼,以及林百货,台南的每个角落都展现著文化融合所开出的花朵;北京也透过紫禁城的厚重历史,与三千六百条胡同的各异其趣,谱写出一曲民族融合的史诗。

从台南到北京,普罗民遮城到紫禁城,两部历史、两条时光隧道,却同样有著多元共融的精神,直到今天仍持续不断创新,向未来的下一代们传承著包容与多元的价值。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