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佳酿四处飘香 大陆酒价人为操纵明显◆文/李嘉禾(媒体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3-12-23
历来许多古典诗词都提及酒,曹操煮酒论英雄,李白举杯邀明月,苏东坡把酒问青天,古人饮酒作诗令后人歌颂,在在显示酒类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随著时代变迁,两岸不同的社会与文化在酒类消费市场,演变不一样的发展轨迹。
台湾与中国大陆酒业的差异,正是一组自由与管制的对照。台湾因市场自由化,强调创新与国际化,推出具地方特色的高附加价值产品;中国大陆受管制与传统文化影响,在以白酒为主的酒类消费市场中,价格常因身份象征意义而被抬高,加剧市场波动与长期发展挑战。
台湾酒业的自由创新
台湾酒业的蓬勃发展可追溯至200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配合全球市场自由化的要求,政府放宽酒类市场管制,废除烟酒专卖制度,允许民间企业参与生产,不仅吸引新兴酒商投入酿造,开发出多样化风味酒品,也为进口酒品敞开了市场大门,促成台湾酒业的多元化与国际化。
根据经济部于2023年公布的数字,台湾近10年来,每年的酒类需求量约是706至755百万公升,相当于300座国际标准游泳池的蓄水量,其中进口酒需求量年年成长,至2022年为46.9%。同时,财政部统计,台湾目前已经有337个获得制酒许可的业者,在逐渐萎缩的国产酒市场中四处飘香。
台湾制酒工艺日益创新,尤其以威士忌和精酿啤酒在国际间屡获殊荣。首批民营酒厂「北台湾麦酒」、「金色三麦」、「Jolly’s」自2003年起陆续成立,其中金色三麦于2009年在东京国际啤酒大赛荣获金赏奖,创下台湾精酿啤酒首次在国际获奖的纪录。
至2024年,台湾已有许多啤酒厂在国际赛事中传出捷报,在国内则持续精进,产品巧妙融入台湾在地风味。台湾盛产的水果、具原住民族特色的马告、许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香菜都能入味,除此之外,金门的贡糖、马祖的金银花、澎湖的风茹草也都能酿造,让离岛的故事沁人心脾。
许多人熟悉台湾一款「二十四节气」的啤酒,其中「立秋」至少拿下7面奖牌,气味更包含了台湾特产的「东方美人茶」。台湾在地精酿品牌的魅力,除了不同种的麦芽与啤酒花排列组合,更来自于结合在地特色的创新风味,吸引越来越多消费者,也培养品味与文化并重的饮酒氛围。
特色酒品走上国际舞台
在通路上,精酿啤酒透过与夜店、酒吧、餐酒馆或是餐饮集团合作,透过具有在地特色的设计与包装,拓展知名度,金色三麦旗下有不同品牌的餐厅,在台湾与中国大陆都有多家连锁,而台虎精酿则与许多大型活动与品牌或KOL(关键意见领袖)合作,打造许多炙手可热的联名款
除了酿造酒,台湾的蒸馏酒近年在国际上也远近驰名,金车公司的「噶玛兰威士忌」已经成为国际高端威士忌代表之一,为许多国外菁英、饕客喜爱,而台湾逐渐形成「小而美」的酒品文化,威士忌因其高品质与适合社交场景的特性,也成为多数台湾人聚会与家庭聚餐的首选。
威士忌是由大麦发酵后蒸馏而成,而台湾曾是甘蔗大国,其蒸馏成的兰姆酒也让台湾成为世界之光。法国兰姆酒杂志《Rumporter》在世界的兰姆酒地图上标注台湾,就是因为定居在高雄的台法夫妻邱琳雅、欧利文携手,让台湾成为「兰姆酒的明日之星」。
除了大麦、甘蔗,台湾盛产的稻米可以蒸馏成「烧酌」或加入杜松子成为具有香气的「琴酒」,李建纬与萧惠贞夫妇以台湾米做为琴酒基底,融合花莲的柚花乌龙、晚仑西亚橙及太平洋的鲣鱼,调和出的琴酒正述说著台湾故事。
中国大陆白酒价格受国企操控
反观中国大陆的酒业,尽管市场规模庞大,但结构相对单一,由白酒主导。白酒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历史悠久,品牌价值深厚,尤以贵州茅台、五粮液与洋河股份等最为著名。白酒产业在经济改革后虽经历市场化,但白酒的价格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为操控。
中国大陆的白酒交易额占整体酒类市场7成,白酒是中国大陆重要的传统酒类,早已深深嵌入在文化脉络中,对外是展现国力,对内是节庆、商务应酬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昂贵价格是个人的地位象征,也是发展的经济指标,因此出现人为操控现象。
中国大陆官方控制白酒价格的背后,蕴含多重经济、社会和政治考量,许多外媒更试图从茅台价格嗅出变革风向。消费者将茅台等品牌视为资产增值方式,高端白酒的价格往往被炒至高位,远超出实际需求。这些因素导致白酒市场价格波动剧烈,近期更出现供需失衡的情况。
茅台价格曾一度出现溢价,最高时期一瓶4000元人民币,但自2024年起流通价格急剧回落,反映出消费市场的疲软,如今已经跌到一瓶2200元,且有下探趋势,冲击消费者的信心,引发社会对市场的担忧,充分显示中国大陆经济增长放缓。
中国大陆的饮酒文化使得白酒成为带有「社交意图」的产品,随著中国大陆经济紧缩,政府打贪、应酬减少、烂尾楼徒增,加上年轻一代逐渐偏好葡萄酒、啤酒、威士忌等国际酒品,白酒市场大不如前。
产能过剩问题在酒业蔓延
根据《日经亚洲》报导,「贵州茅台」作为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特别在茅台股票价值上升期间,政府透过股份转让筹集了大量资金;然而,随著白酒市场的冷却和价格泡沫破灭,茅台股价大幅下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受到威胁。
「贵州茅台」今年中曾出招打价格保卫战,控货、停供,多管齐下。《自由亚洲》也报导,「贵州茅台」是国有企业,用这种手段抬价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背后有保障贵州省政府财政收入和唱好中国大陆经济的政治任务,但人为力量不足以抗衡经济下行力量。
《自由亚洲》另外评论,用茅台指数拉动经济增长,这个现象明显不健康,宏观经济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茅台不可能在不景气的市场置身其外。然而,茅台价格在今年中秋节庆不见起色,高库存、价格倒挂、需求不足等问题并没有改善。
中国大陆产能过剩已非新闻,电动车、太阳能、锂电池等灾情都已受到关注,同样的人为操作之弊也发生在酒业;需求放缓使茅台等高端白酒品牌的生产量过剩,反而加剧市场竞争,价格波动频繁且难以稳定,控制价格弄巧成拙,造成市场恐慌,也易导致贪污腐败。
两岸酒业发展的不同轨迹,除了反映出市场定位和产业策略的不同,也揭示深层的文化创意。台湾注重创新和国际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高附加价值的产品。中国大陆白酒作为高端产品,价格被赋予身份象征的意义,远超过实际的消费价值。这样的市场生态虽然促成部分品牌的高利润,但也引发市场的波动性与经济发展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