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基会苗栗两岸关系研讨会纪要◆文/海基会综合处
- 更新日期:113-10-25
前言
赖清德总统于今(113)年5月20日就职后,面临执政党国会席次未过半的挑战,国内各领域被中共统战工作渗透;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印太地区的地缘政治也快速变化。因应赖总统上任后的两岸关系变化,以及美国大选期间美中竞争牵动的东亚安全问题,海基会113年8月1日至2日于苗栗举办两岸关系研讨会,邀请相关领域学者剖析当前国际及两岸情势,提出因应策略与政策建议,供政府及民众参考。
【第一场:赖总统就职后的两岸关系发展趋势】
廖达琪(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荣誉教授)
为实现统一 中共采取「定时武统」及「瓮中捉鳖」手法
中共对台政策整体战略思维,就是实现「统一」,至于「统一」的形式,就是「一国两制」。中共如何达到这个战略目标?将中国大陆视为最大竞争对手的美国,有两种具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定时武统」说,二是「瓮中捉鳖」论。
美国前印太战斗指挥官(Indo-Pacific Combatant Commander)大卫森(A. P. Davidson)于2021年7月卸任前,赴参院军事委员会作证,认为中共于2027 年(习近平第三任国家主席期满)会武力犯台,此为「定时武统」说。
至于「瓮中捉鳖」论,来自《Foreign Affairs》「How China Will Squeeze, Not Seize, Taiwan」一文,意思是在航空、海洋以及资讯空间上,中共会以游走灰色地带(gray-zone)方式,逐渐缩小台湾的活动范围,有如温水煮青蛙一样。
「瓮中捉鳖」要从文化理解,台大心理系教授杨国枢说,华人文化里有3F「Fate」(命运)、「Face」(面子)、「Favor」(好处),我个人再加上「Fortitude」(忍耐力)及「Fear」(恐惧),这5种统治手段中,Fear、Fate是战略,Face、Favor、Fortitude为战术。
就Fear而言,中共口里不会舍弃武统,只是怎么行动是另一回事;另一方面,对Fate的统一宣传也不会停。至于Face,赖总统说两国互不隶属,这很损中共面子,「惩治台独22条」就是面子考量,因为难有实质效果。Favor则是经济让利,可放可收,例如ECFA降低千余种台湾货品的关税,赖总统就任后,中止134项台湾货品的优惠税率。
中共对武统比较谨慎,它在等待时机,520后,中共对台一中信念、武统恐吓等战略不会改变,但面子施受、好处放收、耐力伸缩等战术有一定调整,调整方向是「面子少给、好处渐收、耐力延伸」。
王宏仁(成功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中共对外态度缓和 对台仍强硬
中共近期在对外事务上,态度有缓和趋势,包括菲律宾仁爱岛礁事件、以巴冲突以及对美国的发言,姿态都有放软,因其经济下滑、美中贸易科技战,以及美欧对中国大陆展开反倾销调查等,中共必须吸引更多外在力量,以缓解内外压力。
然而对台事务上,中共姿态并未放软。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迄今,对台军事行动没有大幅度变化,每天军机绕台,海警船航行范围持续扩张,进入金门限制水域,驱逐在我方传统捕鱼区域的渔船,特别是海峡中线以东区域。赖总统就职后2天,中共即实行「联合利剑2024A」军演,外界传言「联合利剑2024B」可能将针对赖总统出访;如果赖总统未出访,「联合利剑2024B」可能针对的事件值得关注。
中共要求各部门积极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例如7月25日《人民日报》刊出习近平给厦门航空成立40周年的贺信,希望他们继续在两岸交流合作扮演积极角色。目前我方已释出高度善意,希望促成双边交流,从对岸最近的态度来看,可预期对岸会开始放松,但有阶段性,学者先行,再来是观光客,最后才是学位生。
蔡荣祥(中正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中共台独定义广泛 坚持中华民国就是台独
不管我们自称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台湾或是台湾,中共一直很纠结。很多国际友人称我们台湾,也知道我们的国名叫ROC,这不是更改国号,也不是执行法理台独,只是描述现状,但对中共来说这就是台独。
2022年8月10日,中共发表《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只要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否定九二共识,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都是台独,台独定义已非常广泛。
「惩治台独22条」与中共2022 年12月1日通过的《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强调愿意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同台湾「各党派」、团体和人士就两岸关系和民族未来开展民主协商,系属自相矛盾,因为民进党不可能接受一个中国原则,意味排除与民进党进行民主协商。可见美其名为「民主协商」,实际上是强迫我方接受统一方案。
过去8年,中共对台战略取得一定成果,民进党失去国会多数,所以研判未来4年,中共会延续同样的战略。4年之后,以现在的民调来看,民进党有可能继续连任,所以他们会寄希望于国会及2026年的地方选举。依照过去经验,中共时常「先硬后软」,需要有点耐心与中国大陆交流,循序渐进改变他们先前的主张。
张峻豪(东海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面对中共测试 我方应坚持「战略定性」
0214金门事件的处理,可视为新政府上台后应对两岸关系挑战的开头。我高度肯定这件事情的处理,海陆两会做了很多沟通,在司法上有所坚持,在人道上做出回应。陆委会给出一个名词叫「战略定性」,在处理过程中,面对中共的认知作战、透过媒体带风向,坚定立场、坚持作法非常重要。
中共透过渔权问题与认知作战等方式,测试台湾政府的反应。这种测试包括对内部政治的影响,例如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最近的谈话,只谈两岸对立,完全不谈澎湖渔船事件;另外从最近「对中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PAC)的事情也可看出,中共对国民党、民众党可能都有施压。
应关注他国立法部门制定对中政策的角色
应更关注美国国会的角色,美国国会在制衡总统权力,以及制定对中政策方面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同时也应该关注其他国家立法部门在国际政治中的角色。
处理两岸关系时,除国际政治的格局外,需要更多从比较宪政层面进行思考,关注各国行政立法互动、宪政体制、政党体系如何影响对中政策的制定。特别很多双首长制的国家,政党意见可能分歧,台湾可能要有更多的应对。
王文岳(暨南大学东南亚学系副教授)
适当搭建交流契机 有助两岸关系和缓
520赖总统就职前,中共利用金门海域意外、军演、军机扰台等事件不断测试两岸关系,赖总统就职后更以「联合利剑」军演进行恫吓。面对北京对新政府政治立场的不信任,赖总统以「和平四大支柱」行动方案回应北京,引发中共外长王毅「反独优先于促统」的言论。尽管在金门海域事件后,两岸关系的紧张预期会趋缓,但要小心伴随而来的风险。
由于「面子政治」在亚洲国家,尤其是在中国大陆和越南极为重要,台湾或可研究越南竹子外交路径,务实反击中共压迫。利用文化共享的背景来创造互动空间,考虑给予对方面子,有助开启两岸交流契机。
和平统一仍是主旋律 以经促统效果有限
疫后中国大陆振兴经济为当务之急,但由于国内经济状况不佳,大量台商与外商撤离中国大陆,加上各种天灾人祸,对其对外政策及两岸关系均造成负面影响。和平统一、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反独优于促统,仍是目前中共两岸政策的主旋律。在和平统一的大前提下,两岸教育与经贸交流会持续进行,但「以经促统」的效果会非常有限,如平潭的发展就是一个例子,画了一个大饼但发展不起来。
民主协商为中共一贯的统战手段,台湾务必慎防中共在国际与国内两方面利用民主协商对台湾进行分化。中共在国际上营造北京希望与台北协商的氛围,如果美中关系今年和缓,可观察希望台北与北京对谈的压力是否会加大。在国内要以法律与制度来凝聚国内民主共识,慎防在地协力者唱和北京,在2758号决议案与CPTPP等国际参与议题阻挠新政府施政。
曾于蓁(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教授)
缺乏情感联系 台青难以融入当地
中共提出的「融合发展」已进行多年,并在2023年9月出台具体的正式文件。但实际操作中,中共政策的适用性和执行效果不尽理想,尤其是在青年交流方面,相较于两岸一家亲的情感号召,经济诱因对台湾年轻人较具吸引力,但融合并非易事。双边在营商逻辑与模式、文化历史脉络以及价值观等层面皆存在差异,台湾青年即使赴陆发展,也难以真正融入当地,统战效果有限。
福建省作为对台融合发展的试点,将「乡村振兴」与「闽台融合发展」相结合,希望借此吸引台湾的地方创新团队前往发展。有些台湾地方创新团队,在台湾无法获得足够资金发展,缺乏表现的舞台,可能就会受到中共的邀请到对岸做乡村振兴。在运作策略方面,中共透过吸引台湾团队、当地融合以及复制扩散等步骤建立交流平台,以达成闽台的「第一家园」目标。但实际操作中,两岸有许多方面标准仍不一致,这也是近来惠台政策皆强化标准共通的原因。陆方也希望台湾人才到中国大陆发展时,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特色做出调整,避免集中力量办大事,却在各地产生一模一样无特色的结果。
金马地区的融合发展被认为是未来中共对台政策的指标地区,未来厦门翔安机场落成以后,吸引力可能将进一步加强。
【第二场:美国总统大选与东亚地区安全议题】
陈牧民(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教授)
印中边界争议未解 台湾为印度了解中国大陆的一扇窗
2020年6月印度与中国大陆在边界爆发激烈冲突,印方公布有20名印度军人死亡,中共对于死伤数噤声多月,推特(twitter)却流传解放军墓碑照片,直至翌年中方才承认4名解放军阵亡。驻印期间我曾访谈印度前线人士,其预估中方死伤人数远超于印方,显示中共讯息的不透明。
印度学界与智库对台感兴趣的两个议题,一是半导体,二是台湾对中国大陆内部政治及经济情势的解读,凸显台湾在中国大陆研究领域的重要性,亦为台湾重要资产。
美国对中政策 从交往转为认定威胁
美国对中政策最大变化,在于川普担任美国总统期间美中关系的改变,以及中国大陆对美的威胁已成美国两党共识,从过去的交往政策,转为认定中国大陆的威胁。
中国大陆在Covid-19疫情期间严格的封锁政策,限制外国留学生赴陆,重新开放后,美国学生赴陆留学(交换生)的兴趣大幅衰退,美中关系中失衡已从双边贸易蔓延到教育领域。
崔进揆(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副教授)
贺锦丽将延续拜登外交政策 惟贸易政策未明
鉴于俄乌战争冲击美国在二战结束后主导的国际秩序,拜登力挺乌克兰,贺锦丽也于7月在瑞士举行的乌克兰和平峰会重申,美国必须支持以民主自由作为价值理念的这个盟友。
贺锦丽对人权及环保,还有绿色能源的议题比较关注,针对自由贸易、劳工权益和经济议题,并不是很满意川普的NAFTA 2.0版。但她也不支持欧巴马的TPP,因此在贸易协议方面,贺锦丽立场尚未明朗,研判她可能会在川普的贸易保护主义与TPP之间做调整。
川普2.0可能发展成「极致版」现实主义
川普亟欲证明自己言出必行,标榜奉行现实主义。他在第一任内,只要谈到贸易问题,最常出现的关键字就是公平跟互惠。假使川普再次入主白宫,第二任内不是只有经贸问题,在安全问题上,也是会讲公平跟互惠,可能会发展成「极致版」的现实主义,从「美国优先」变成「美国唯一」。
对中政策上,川普仍会奉行以保护主义为主的经济与贸易政策。受反恐战争、中国大陆国力扩张,以及中方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提升等因素,欧巴马、川普到拜登政府皆有意将台海及南海问题国际化,敦促全球民主阵营国家共同重视相关议题。
台美合作空间:川普从利益著手 贺锦丽从价值连结
不论谁当选美国总统,中国大陆皆有一套应对政策,在外交实践上也越来越强势。川普不重视气候、人权及拓展民主议题,认为多边主义外交不利于美国利益,因此中方与共和党合作的可能性较低,竞争态势也较明显。贺锦丽认同美中双方在气候、北韩、俄乌议题上合作的重要性,双方在软性议题存在较大合作空间,亦符合民主党的价值和理念。
若贺锦丽当选,台美可在价值理念进行连结;若川普当选,外交辞令虽提及价值、民主、自由和人权,但川普注重的仍是台湾可提供美方的利益,需妥善因应。
董思齐(台湾智库副执行长)
因应川普可能当选 部分国家从「脱钩」转向「去风险」
近期可观察到,许多国家与拜登政府打交道时,同时与中国大陆打交道。例如,韩美协商防卫费从原本川普要求的 50 亿,到拜登下降至 8.58 亿美元,在韩美进行协商的同时,各种变数却让韩国政府忧虑重重,面对占有优势的川普,韩国内部盛传驻韩美军费分摊会大幅增加。许多国家在川普未来政策不明确前提下,为分散风险,转向与中国大陆交流。
台湾与川普政府或可就「经贸外交」合作
赖总统提出DPP外交,D是Democracy(民主),P是Peace(和平),P是Prosperity(繁荣),衍生成「价值外交」及「日不落国的经贸外交」两个主轴。假使川普上台,价值外交会有些限制,因为我们的同盟或友好国家不见得那么民主。若川普胜选,台湾的价值外交理念需随之修正;然而,利益是不变的,因此在经贸外交的利益上,如何有效让美国、日本、欧洲等国愿意进一步与台湾合作,是日后可关注的重点。
张春炎(暨南大学东南亚学系教授)
菲律宾小马可仕一改杜特蒂亲中路线转向美菲合作
菲律宾立国以来,一直有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就算立场亲中,领海和领土也不退让。小马可仕一开始还是延续杜特蒂亲中路线,惟面临中国大陆愈加频繁的军用雷射光侵害、水枪攻击等侵略行为,小马可仕强调要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来回应南海问题,包括美菲军事同盟的强化、多边军事同盟等,菲律宾的军事反制策略越来越明显。
台湾可参考菲律宾透明化及国际化策略
菲律宾透过官方或媒体宣传,刻意将中国大陆对于菲律宾领海的侵犯公开化,反制中国大陆的大外宣。透明化策略的好处是凝聚民心,也让原本比较支持中国大陆的民众,转而支持总统强硬的做法,也会争取到更多国际资源的支持,强化正当性。
由于两岸关系的敏感性,台湾在国际上没有办法完全与菲律宾相比,但菲律宾的做法还是可以参考。今年初在金门跟澎湖水域都有中共海警船的侵入,而且持续的强化登船检查及拘捕,或可衡量采取菲律宾的透明化策略,透过媒体公开中共威摄侵略恶行。
川普将阻止两岸开战 贺锦丽会利用多边制裁
川普是个民粹主义总统,个人英雄主义比较强烈,也实行保护美国利益的保护主义,现实主义导向。如果台海发生冲突事件,对川普而言,阻止战争才符合美国最大利益,而不是军事行动直接开战。他可能会飞到北京,塑造两岸和平使者以及受各国依赖的老大哥形象。
若贺锦丽上台,应会「拜规贺随」,当两岸冲突升高,可能采取一贯立场,升高多边军事合作的实力,增加多边制裁的力道加以制止。
吴俊德(东海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
川普进行孤狼外交 贺锦丽延续既有安全架构
川普的原则是美国优先,减少介入国际事务,基本上不玩多边主义,不依赖国际组织,喜欢玩单边,若说中国大陆是战狼外交,川普就是孤狼外交。如果川普胜选,应会依照之前的单边做法,持续与中国大陆进行贸易战与科技战。
一般预测贺锦丽比较缺乏外交事务经验,应会延续拜登的外交路线,在印太战略上,利用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安全架构,结合盟邦围堵中国。
如果贺锦丽当选,既有的亚太安全战略安排及多边机制,应会维持;如果是川普当选,双边的2+2会谈或许还会进行,但是美日韩、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是否持续进行,难以预测。
中国大陆与俄罗斯可能操作假消息介选
川普上任后,对中国大陆展开贸易战与科技战,对中国大陆确实造成伤害。4年前川普与拜登角逐总统,一般相信中国大陆对拜登比较有期待,没想到拜登上任后,对中国大陆展开全面性围堵,比川普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在公开场合不止一次宣告,如果台湾受到进犯,会出力保卫台湾。可以预测,此次川普及贺锦丽的选战中,中共不会希望出现一个延续拜登路线的继任者。
这次选战中,假讯息可能会再度出现。俄罗斯跟中国大陆都有很大的诱因,以假讯息的方式介入美国的总统大选。俄罗斯此次可以做得比上次更进阶,但中国大陆有没有这样的能力,我个人存疑。
邹文丰(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助理教授)
川普不易预测 藉幕僚了解川普至关重要
不管谁当选美国总统,重要工作就是确保美国至高无上的地位不会衰退。美中战略竞争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美国自立自强,另一就是让中国大陆变弱,川普与贺锦丽的差别在于他们著重的领域跟程度上的不同。
川普比较像是商人而非政治人物,所以他的外交与国际政治观点,来自他身边的幕僚,了解他身边的幕僚很重要。川普的政策是让美国再次伟大,在自立自强方面可能会不惜牺牲盟友利益,也会不惜使用一些极端手段让对手变弱。
贺锦丽延续拜登政策 重视人权价值中共不乐见
一般相信贺锦丽会延续拜登的外交与对中政策,她比较重视与盟邦的合作,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削弱对手,所以美中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应会延续。现实上,中共较能接受贺锦丽,但在战略上却是中共不愿意看到的美国总统人选,她比川普更重视经济、人权跟价值领域,会让中共认为美国想要挑战它的执政地位。
如果川普当选,北京当局第一会马上思考如何避险,关税等各种压力将会到来;第二,联合次要敌人打击主要敌人,中共将加强多边外交工作,包括调整联合国或是与欧盟的关系,联合他们应对川普。
如果贺锦丽当选,美中可能会延续一些合作,展开各种磋商。中共能采取的作为不外乎外交途径与军事途径,外交途径包括释放讯息、美中联系磋商等,军事途径如军机吓阻等。
避免西太平洋擦枪走火 美中积极沟通
有一种说法是美国想利用在西太平洋挑起战争的方式拖垮中国大陆,我认为这样的说法太过阴谋论,如果在西太平洋任何一个地方发生战争,美国都无法置身事外。
根据美军评估,西太平洋安全最大的风险还是来自于意外事件。意外事件的处理分成前、中、后3个部分,又以「前」最重要,事情发生后的联系机制是一个亡羊补牢的机制,事件过程中如果必须要使用行为准则,也是相当危险,所以避免意外发生,事前的协调沟通最为重要。
我们看到现在中共在西太平洋的各种作为,就是在升高意外事件的风险。美国总统大选前,西太平洋一直是美中双方沟通的重点,我们看到周边国家都在备战,这不是所我们乐见,但或许是以后关注美中战略竞争的一个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