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投资:拯救世界也可赚取投资报酬◆文/黄正忠(KPMG安侯永续发展顾问公司董事总经理)侯家楷(KPMG安侯永续发展顾问公司协理)
- 更新日期:113-10-28
今(2024)年6月28日甫公布的永续发展报告显示,平均而言,2030年全球只有16%的永续发展目标有望实现,其余84%的目标进展有限,甚至出现逆转。这代表联合国自2015年12月底发布、预计于2030年完成的17项永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成为了一份全球「不及格」的期中成绩单。截至今年,各项指标的停滞或倒退情况,可从下图一目了然。
这份报告给我们一个警讯,近年来,虽然许多企业趋之若鹜,纷纷投入资源努力耕耘联合国的17项永续发展目标(SDGs),但就全球不永续状态的严重程度而言,这些努力可说是「蚊子叮牛角」,效果微乎其微。
ESG仅能避免问题产生 难以拨乱反正
如果世界要走向永续发展,确保可持续的明天,需要的是强而有力且能拨乱反正的正面冲击力(impact)。国际社会已将ESG视为目前最重要的发展策略,各国政府也纷纷推出相应措施要求企业界落实ESG。从字面上来看,ESG代表的是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实质上则是敦促工商各界在发展过程中,避免因商业行为引发环境与社会问题。然而,仅仅是「避免」问题的产生,真的足以拨乱反正,带来强有力的正面冲击力吗?
举例而言,像电信和电商这类公司,虽然不是耗电、耗能的大户,但却是「没电万万不能」的产业。无论是客户与消费者使用电脑、手机和网路媒介,还是企业自身运作伺服器和数据中心,都需要依赖不间断的电力才能创造营收。这种情况下,使用的是干净的电还是「肮脏的电」(即排放大量污染物和碳排放的电力),成为这类耗能不大、耗电不高的企业必须有对策的ESG重大议题。
再以零售通路为例,台湾便利商店推出的咖啡销量屡创新高,但鲜有人思考到一个问题:在全球咖啡豆供应链中,基层咖啡农工愈种愈穷,并未随著终端市场消费量的激增而改善生活。相同的情况也发生在巧克力产业,巧克力销量不断攀升,象征爱与关怀,但消费者往往不知道,在这背后,全球巧克力产业链有超过300万名童工被迫劳动。
影响力投资 拯救世界同样可获得报酬
为此,近年来国际投资圈兴起一股「影响力投资」(impact investing)风潮。简单来说,影响力投资的目的是要证明,拯救世界同样可以带来投资报酬率,从而吸引资本家和企业主的注意。
Bloomberg发表的研究资料显示,由于人们对气候变迁及其他社会问题的担忧,大量资金持续涌入永续投资市场,刺激了整体市场的资金规模。预计到2025年,全球ESG资产规模有望超过53兆美元。此外,许多国际知名投资机构,如贝莱德集团、KKR集团和合众集团等,已经成立专门的投资团队,针对特定主题(如健康、社会福利和环境等面向)发行影响力基金或其他相关产品。
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是,芬兰国营石油公司Neste开发出专利技术,将全球搜集的动物和鱼类脂肪(如弃置的内脏及残肢)以及非粮食型植物油转化为高获利的再生柴油产品。这种生质油可减少超过9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成功占据这片新市场的利基,也让Neste的股价在全球石油股中脱颖而出。
此外,法国家乐福与一群消费者共同发起名为「C’est qui le Patron ?!」(中译:谁是老板?!简称CQLP)的合作社,进行跨界合作。这个合作社由「真正的老板们」投票决定兼顾社会与环境价值的理想产品。以一款牛奶产品为例,共有6,823位消费者参与产品与成本结构的设计。最终,售价0.99欧元的牛奶中,酪农可以获得0.39欧元的收益,高于市场均值的18%,不仅在2年内迅速拿下法国半脱脂牛奶约3%的市占率,并且已透过相同模式,推出32种永续产品,拓展至美国、英国、荷兰、摩洛哥、义大利、希腊、西班牙、比利时、德国等9个国家。
台湾影响力投资推动现况
台湾的影响力投资市场尚在起步阶段,仍需面对社会认同不足、评估方法不一等挑战,然而,影响力投资能在创造正向社会与环境影响力的同时产生财务报酬,被认为是推动永续发展的关键助力之一。随著台湾一步步接轨国际永续相关准则,影响力投资的未来发展仍值得期待。
目前台湾有几个单位正以不同角度推动影响力投资。首先是成立于2020年12月的台湾影响力投资协会(Taiwan Impact Investing Association, tiia),该单位致力于建构影响力投资的生态系统,透过介绍永续发展投资及影响力投资的不同定义、实例与海内外趋势,达到倡议与扩散的效果。其次是活水影响力投资(B Current Impact Investment),初期是由43位来自台湾及矽谷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以俱乐部众筹模式(Club Funding),率先在2014年成立台湾第一家100%投资影响力新创企业的创投基金,透过连结社会创业家与影响力投资人,提升社会创新企业的投资准备度、规模化能力及社会影响力。
除此之外,还有由近100位创业家投资天使们串连而成的投资网络─永续影响力投资(Sustainable Impact Capital, SIC),他们扮演社会创新实验室、孵化器和社群中心等多元角色,定期交流新创知识、人脉资源、商机灵感、合作机会与扩大社会影响力的独特生态系统。最后,还有推出全台首个「社会影响力特别股」,致力协助社会企业兼顾资金募集、营运成长以及解决社会或环境问题的「社会福祉及社会企业公益信托循环基金」(Social Enterprise Revolving Trust,简称 SERT 基金)。透过「社会影响力特别股」的机制,影响力投资人能在投资过程中与社会企业共同设定、追踪、评估社会影响力目标,而社会企业亦能在获得资金支持的同时,获得社会影响力相关评估与辅导。
「ESG投资」管理风险 「影响力投资」寻求风险变现
企业与永续发展委员会(Business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mission, BSDC)曾对全球永续转型市场进行估算,结果显示仅永续发展目标(SDGs)中的四大关键经济领域—永续能源、城市发展、粮食与农业以及健康照护—有望创造至少12兆美元的商机。这表明我们在面对环境、气候,甚至是社会层面的三弱议题时,不必总是以拯救世界为牺牲与奉献的角度来看待,因为这些领域同样可吸引资金,并带来投资回报。
根据全球影响力投资联盟(Global Impact Investing Network, GIIN)的定义,影响力投资是指「有意为社会及环境问题造就正面的、可衡量的影响力,同时也创造利润的投资」。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影响力投资」近年来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资产类别,但「影响力」本身并不是一种资产类型,而是一种「将影响力融入投资决策的管理方法」。因此,创造什么样正面且可衡量的「非财务报酬」将成为影响力投资的核心重点。同样地,一般常见的「责任投资」则是将ESG融入投资决策的方式,主要著眼于「不对社会或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来筛选投资标的。因此,「ESG投资」与「影响力投资」的关键差异在于,前者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著重于风险的回避;后者则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试图挖掘潜在投资机会,并进一步追求将风险变现。
然而,风险变现的前提是该投资标的确实能对永续风险产生正面影响。换句话说,只有当一个投资标的能够成为解决方案时,才有机会将风险变现。因此,在将影响力纳入投资决策时,非财务目标的设定是否精准对应到永续议题中的根本问题,将是赚取「拯救世界」的投资报酬率时相当重要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