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演唱会经济」蔚为风潮◆文/林佳玲(媒体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3-10-25
新冠(COVID-19)疫情后,著名歌手重启巡演,演唱会与周边消费爆发成长,演唱活动规模愈来愈大,不仅演出场地变大、场次增加,演出地点从体育场等级到地方场馆,更逐渐升级为连续数日的音乐节,人群涌入地方,周边销售热络,全球范围的「演唱会经济」衍然而生。
数位当道,音乐产业的营收结构改变,主要营收产品不再只是CD、串流,更偏向其外溢的产业活动,比如巡回演唱会。更有甚者,超级巨星的演唱会造成「明星通膨」效应,美国歌手碧昂丝在疫情后开启的文艺复兴巡回演唱会,应运而生的旅游食宿需求,让瑞典5月物价少降0.2个百分点。
根据调查,美国歌手泰勒丝的粉丝平均一场演唱会花费约1,300美元(约合新台币4万元),包括门票、治装、周边商品、饮食和旅游费用。如此诱人的经济效益,成为许多城市寻求疫后复苏的解方。
2023疫后复苏 高雄推动演唱会元年
高雄于2023年开始将演唱会做为推动城市观光、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高雄市政府统计,2023年高雄举办逾117场次演唱会,吸引超过139万人潮,已建立一套属于高雄的演唱会经济商业模式,创造新台币45亿元观光产值。
相较台湾其他城市,高雄举办演场会的最主要优势在场地,因应2009世界运动会而兴建的高雄国家体育场可容纳4万席,加上临时席,最高到5万5,000席座位,相较台北当时只有小巨蛋最大容纳人数1万5,000席,在台北大巨蛋启用前,高雄国家体育场是台湾唯一能容纳5万人的大型场馆。
其次,智慧交通系统也是高雄的强项,将演唱会聚集的人潮,快速引导、疏散,确保安全。高雄市多次针对演唱会的疏运沙盘演练,建立SOP,活动后也持续检讨改进。市府曾表示,他们导入AI云端技术计算人潮流量,视情况增加捷运、轻轨等大众运输发车频率,调度接驳车及时疏散,运用智慧交通系统,周边管制、弹性人力调度,将疏运速度一再提高。
例如,五月天25周年演场会首日场5.3万人,62分钟完成疏运;红发艾德场内外刷新人数达9.4万人,也以90分钟疏运完毕。同时,高雄运用AI科技提升演唱会的服务品质,根据进场人数,调整场馆动线与人力,甚至可依据歌迷性别比例,调整男厕女厕比例。
高雄世运主场馆不收场租、门票也免抽成,对主办单位吸引力相当高;虽然减少收入,但演唱会时间多在晚间,更多人会选择在高雄住一晚,无形增加了高雄透过演唱会获得的收益,参加演唱会的族群多为年轻人,消费力较强,带动了周边的住宿、餐饮商机,市府同时推出凭门票兑换商圈夜市券,促进「夜市经济」,希望让在地商圈、市场更多商家都受惠。韩团BLACKPINK在高雄举办演唱会的两天,高雄所有饭店客满、夜市人潮更是多。
高雄俨然成为台湾「演唱会之都」,原本受到疫情冲击,受伤惨重的高雄餐饮、旅游业,在疫后复苏及演唱会经济带动下,2023年高雄住宿、餐饮销售额共计929亿元,涨幅约34%,创新高记录。
演场会经济延烧 其他城市纷纷加入
2024年,高雄再接再厉,今年1到8月,演唱会已经举办96场,全年度演唱会预计举办超过150场,盼带来更高的观光产值。为了让演唱会活络港都经济,迎接因演唱会带动的庞大经济效应,高雄市政府在演唱会期间推出四大优惠及响应方案,包括加食延畅、城市串联、景点优惠及旅宿优惠等,涵盖饮食、住宿、娱乐及观光等面向,让前来参与演唱会的歌迷们在尽情狂欢后,能在高雄多留几天。
国际大咖歌手同时增加国际能见度,为随之举办的诸如高雄啤酒节等各种国际活动增加热度,促进观光能量相互循环。不过,频繁的演唱会活动让警察及基层公务员辛劳倍增;高雄不收场租的做法也引起批评,反对者认为不收场租违背使用者付费原则,且市府必须负担维护、清洁、交管等公共成本,等同「倒贴」,可能排挤其他建设费用,损害市民权益。
此外,台北大巨蛋落成启用后,也准备抢食演唱会经济这块大饼,成为高雄的劲敌。台北大巨蛋即将在10月5日办国庆晚会,请来歌坛天后江蕙开唱,就被视为「南北抢蕙」。
大陆演场会遍地开花 结合当地文化旅游
受新冠疫情影响更大的中国大陆,疫情结束后,同样出现「演唱会经济」效应,地方政府将之视为拉动当地旅游及消费最快速有效的办法。
2023年6月底,周杰伦在海南海口连开4场演唱会,据海南省新闻办公室消息,4天演唱会共吸引15.46万人次市民游客入场,其中省外游客9.51万人次,占总数的61.5%,为海口带来人民币9.76亿元的旅游收入,是该市端午节旅游收入的3倍,甚至超过「五一」连假的旅游收入。「人民日报」报导,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3年全国演出市场发展简报」显示,2023年,全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达739.94亿元,较2019年成长29.30%,达到历史新高,突显疫后演唱会、音乐节的带动效应。2023年,中国大陆2千人以上大中型演唱会、音乐节票房收入201.71亿元,较2019年成长373.60%。
不过,2023年以后的中国大陆演唱会、音乐节,不再像过去聚集于文化中心的北京、上海、广州,反而在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发扬光大,进一步带动当地文化旅游消费增加。
歌迷粉丝「跨城观演」之所以成为新趋势,在于交通的改善。北京前往呼和浩特、郑州、济南、太原等城市,搭乘高铁都在3小时内,歌迷当天来回不是问题,选择开在二、三线城市的演唱会仍能辐射到周边大城市具消费能力的受众。
对主办单位而言,一线城市演唱会场地租金高,不但排期受限多,审批流程更是繁琐。陆媒曾报导,想在二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举办演场会,区级政府就可报批,但北上广需要报到市级,不同城市报批标准也不一样,例如上海,每首歌都需有3支影音(排练影音或演出影音),但是其他城市只需要上传歌词、曲目单等基本文件,就可以快速拿到批文。
演唱会与地方经济共荣 浮滥乱象丛生
相比之下,二、三线城市不仅审批弹性高,针对演唱会的补贴政策也是一项利多。二、三线城市为演唱会提供更高CP值的选择,著眼于演场会带来的新生代优质客群,这类高社交媒体活跃度及消费力的观众,在当地消费的同时,也藉社交媒体为当地做更多宣传。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推出政策,期望演出经济带动旅游形象。如举办薛之谦演唱会的湖南衡阳,演唱会期间,连续3天搭乘公车免费,看演唱会的游客还可凭门票,享受南岳衡山中心景区、南岳大庙景区的半价优惠。
不过,演唱会在短时间聚集大批人潮,又要在短时间疏散,不少二、三线城市举办经验不足、缺乏交通管理程序,时常酿出事端。
2023年大陆男团「TFBOYS」宣布在西安举办10周年演唱会,新闻宣布后,第一排门票就被黄牛标价至1张人民币20万。演出前,场外发生打架等多起骚动,甚至有大批观众直接冲破安检门,保安被迫放人,无法查验身分。传出高层因这些乱象震怒,致使西安8、9月举办的大型活动全数告吹。
各地浮滥举办的演唱会,品质下降问题时有所闻,有观众花千元购买的座位,却看不到舞台,气到大喊退票;有人抱怨音响设备不佳,也有人慕名买票,但主要歌手全程只唱两首歌。
北京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刘旭对第一财经表示,「只靠演唱会拉动城市消费是不可持续的,目前演唱会市场的热度出自于疫后娱乐市场需求的集中释放」。然而,不同群众对于文化娱乐活动的需求有差异化,必须提供分众化、细致化活动,才能激发潜在需求,让消费习惯得以持续,触及不同年龄段的消费群众,所谓的演唱会经济才不至于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