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养娃成本攀升 掀穷养富养争议◆文/廖士锋(媒体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3-10-25

中国大陆结婚对数与生育率,近年节节下滑,总人口数更是在2022年遭遇「大饥荒」以来首次负成长,净减少85万人。中国大陆「人口红利」不再的背后,与育儿成本攀高息息相关,可能导致人口结构危机。

陆养娃成本高 名列世界前列

中国大陆出生人口的减少,趋势明显,2019年还有1,465万新生人口,2023年跌到剩下902万,大幅下滑4成,同时已连续5年结婚对数低于1,000万,各种婚育数据都不乐观。

多位学者早已公开指出,生育率下滑主要与育儿成本高息息相关,这包含从婴儿出生后的托婴,到长大成人的诸多环节与成本。

中国大陆卫健委2024年6月曾公开指出,全国现有近3,000万名3岁以下婴幼儿,超过3成的婴幼儿家庭有强烈托婴需求。然而,目前中国大陆的托育机构,几乎仍处于初期的开发阶段,扩展速度远不能满足社会所需,2020年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仅有1.8个。

此外,将小孩养大的育儿成本高得惊人。北京大学国发院经济学副教授黄炜表示,育儿成本分为直接成本与机会成本,前者指的是从孩子出生到18岁上大学,在不算大学学费的情况下所需要的成本;就机会成本而言,一个孩子的成本通常在人民币50到100万元之间,这取决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双方的牺牲度,以及工作的灵活性。

今年初,一份由中国大陆人口学者梁建章、黄文政、何亚福执笔的学术报告引起诸多关注。该报告「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经育娲人口研究发布,全中国大陆0岁至大学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约人民币68万元,在一线城市上海,这项成本则高达101万元(约新台币455万元)。

在中国大陆抚养孩子的整体成本高于人均GDP的6.3倍,这数据超越美国和日本,仅次于南韩,几乎是全球最高。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则显示,孩子养育成本占家庭收入比例接近50%,其中教育成本达34%。

「打鸡血」促学习 大陆小孩压力大

在中国大陆养育孩子,教育确实是一项非常庞大的支出。各大城市教育资源相对固定,但由于人口长期往城市移动,所以曾有一段时间,城市中的家长甚至必须向相关人员支付数万人民币不等的高额费用或礼品,才能「走后门」取得小孩的入学资格,相关价码在各地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此外,受到教育思维影响,「穷养」与「富养」的争议也一直受到持续讨论,不同观点的父母期待用不同的方式培养孩子的价值观。许多父母也习惯将小孩送到补习班或加强各种学习,形成热议多时的「鸡娃」现象,家长不断帮孩子「打鸡血」以促进学习,小孩也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内卷」。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魏易在今年发表的一篇研究指出,在中国大陆「双减」政策(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出炉前,2017年中小学生校外学科类培训的每年支出高达人民币1,777元,占家庭教育支出比例10.5%;校外非学科类培训的支出是人民币633元,占家庭教育支出的比例4.6%。

由于面临庞大的育儿经济压力与学习压力,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年轻父母,选择带著孩子「润」出去,先替孩子在国外城市申请国际学校就读,家长以陪读名义得到签证随同前往。泰国清迈留学仲介「V游学」2023年发布的统计显示,最近3年到清迈就读小学的中国大陆学生人数成长明显,其中6岁至7岁、11岁至13岁年龄段,在2021年年比成长约200%。许多家长认为,到清迈国际学校就读,可以避免「内卷」、陷入「题海」,同时与中国大陆本地收费高昂的国际学校相比,也能大幅节省就学费用。

台湾育儿制度相对完善 托育机构逐步发展

与中国大陆相比,台湾在育儿成本与托婴上,有著较为完善的制度与社会福利。

首先,各县市政府在孩子出生后,都有发放生育津贴,金额1万元到3万元不等,若是第二胎乃至第三胎以上,多数县市更有加码措施,生育胎数越多领得越多。

至于庞大劳动人口都参与的劳保,则设有生育给付,产妇生产后可以得到2个月的薪资补贴。若是为了育婴而留职停薪,还可申请育婴津贴。

此外,卫福部跟教育部还有育儿津贴,提供给自行带养小孩的家庭,在入学前可以享受补助;若是送托则有托育补助可申请,领取补助后每个月仅需支出几千元。

上述这些育儿补贴制度,中国大陆并非完全没有,尤其中国大陆医保下的生育津贴并不算少,只是各种补贴多属于各地政府自行推出,标准不一且发放时程不明确,如河南郑州等地曾发生金额迟迟不到位的争议。

再者,台湾的托婴设施比大陆发展快很多。据卫福部社会及家庭署统计,全台的托婴中心所数,包含私立、公办民营托婴中心,自2014年底的659所,到2022年底已增加至1,502所,截至2022年底,收托0至未满3岁儿童计4万4,070人,收托人数逐年增长。

这些凸显台湾在育儿环境与社会福利,能够提供育龄父母相对友善的环境跟经济支持。即使没有抽中公托,将小孩送至私托或其他托育机构,也能领取相应补助,让父母所需支付的费用不至于太高。

十二年国教适性发展逐渐成为台湾教育主流

台湾早在1968年就进入九年国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体制相对中国大陆来说公平不少。台湾的父母并不需要请托送钱给校方,而是由学区以及基本学力测验考试(基测)分发,取得中小学的入学资格。近几年,进一步发展成12年国教,并以较少升学竞争性质的国中教育会考取代基测。

在义务教育阶段,台湾经由政策发展相对比较「不卷」,持续朝著适性发展方向前进。这样的制度设计与转型背后,也与政府庞大的教育资源投入有关。

明(2025)年度台湾的中央政府总预算中,教育经费占比已经达13.8%,至于中国大陆2024年的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当中,教育占比仅为4%,依旧过低。

前述中国大陆抚养孩子成人的整体成本高于人均GDP的6.3倍,但在台湾,根据网路社群《妈妈悦读基地》、《小村子妈妈互助平台》等团体,在2021年针对全台超过500位妈妈进行的问卷调查,60.1%的妈妈表示在台湾养大一个孩子,花费超过500万元;23.9%则推估在300万到500万元之间,12.2%认为100万到300万元就可完成。

以平均台币500万元为基准与台湾的人均GDP计算,在台湾抚养孩子成人的成本约为人均GDP的4.8倍,明显低于中国大陆。

不过台湾也有育儿的社会文化缺陷。历经多年教改,民间仍强烈支持补习,而补习长年以来确实给台湾孩童与家长造成莫大的课后与经济压力。根据教育部每4 年更新的调查数据显示,台湾课外补习费持续攀高,从国小、国中到高中生,每人平均年缴补习费都超过5万元(含才艺、学科、国小安亲班)。

这样的思维广布于东亚地区与俄罗斯。中研院欧美研究所黄敏雄研究员在接受该院「研之有物」访问时指出,跨国研究证实,东亚地区及俄罗斯,补习确实被用来发挥「弥补优势」。黄敏雄解释,这是因为越来越强调「教育机会均等」,同时全球化之下社会竞争、贫富差距也更剧烈,「这让中上阶级父母产生焦虑,担心孩子不如人,导致下一代的阶级地位下滑」。

整体来看,大陆家长育儿投入的成本仍较台湾为高,尤其社会仍普遍存在养「鸡娃」的思维,被「鸡」的孩子与寄予厚望的父母,双双承担巨大压力,携娃出走的家长越来越多。相比之下,近几年在政府资源大量投入下,台湾育儿成本较低,教养方式渐趋理性。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