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台商的中国大陆市场创新经营策略◆文/郭国兴(文化大学国际贸易学系教授)

  • 更新日期:113-08-22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遵循亚洲四小龙以出口扩张支撑经济成长的政策,带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增长,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拼资源、拼人力、高消耗、高排放,以及片面追求GDP的粗放发展模式无法持续太久。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与2012年欧债危机冲击出口,导引中国大陆经济结构面临转型,新经济增长策略已由「出口导向」落实到「内需拉动」。

经济低迷不振 复苏阻力重重

受制于内陆省份穷困与贫富差距过大,中国大陆内需发展不易。2018年美国启动美中贸易博弈,对陆进口产品课征关税,从贸易战、升级科技战,再升温至金融战,加上新冠疫情肆虐,促使全球供应链产业重塑,让中国大陆面临出口急遽恶化与外来投资剧减,难从外部取得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原料与技术,经济成长率从19792017年的平均增长率9.5%逐年递降至2018年的6.7%,再到20202.2%与20223.0%。

重视「内需大循环」,一直是十几年来中国大陆经济改革的核心思想,也是重要的政策推动方向,美中贸易战与新冠疫情,只是一个催化剂。

2020COVID-19爆发以来,疫情反复冲击,中国大陆私营企业营收受创,影响部分民众收入下降与失业率上升,导致人民预防性储蓄及消费意愿大幅降低。

2023年,中国大陆解封动态清零政策,但消费需求疲弱使得20244月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年增幅陷入通货紧缩的0.3%,且生产者物价指数(PPI) 年减2.5%,连续第19个月出现增长,显示在内外终端需求疲软下,工厂业务萎缩,利润大幅下滑,厂商被迫采取价格战,只能接受削价订单或裁员。

现阶段,中国大陆出口衰退、投资不振与消费疲软,拉动经济的三引擎均面临动力不足状态,若再加上接踵而至的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对商业控制越来越严苛,陷入内外降温困境。两岸产业高度分工、贸易依存互惠,内销型台商应慎拟拓展中国大陆市场的策略新思维(strategy innovation),谋求创新经营模式。

善用独特优势 出口转内销

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中国大陆劳动工资上涨,带动中产阶级消费力道,更注重产品与服务品质。景气复苏后,内需消费将成为庞大经济动能。

大陆台商娴熟早期出口订单的生产模式,应善用语言、文化与管理优势,秉持「利他信念」,慎拟出口转内销之市调、通路及行销等布局规划。

从在地生产、内销导向   深化合作经营

经济部历年「对海外投资事业营运状况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台商中国大陆创新经营策略已由「在地生产」(made in china)与「内销导向」(made for china),逐步深化为与中国大陆当地企业共享的「合作经营」(made with china),以提升其内需市场的占有率。

「在地生产」(made in china)方面,原物料与零组件向中国大陆当地采购占比大幅提高,从1995年的36.2%上升至2022年的80.2%。相对地,向台湾采购比重直线降低,从1995年的54.4%下降至2022年的5.0%

「内销导向」(made for china)方面,大陆台商产品内销中国大陆市场比率逐年遽增,从1995年的39.5%大幅上升至2022年的70.9%。相对地,外销第三国比率逐年降低,从1995年的50.0%下降至2022年的15.0%

「合作经营」(made with china)方面,与当地私营企业、国营企业、台商、个人与政府合作经营的比重从2007年的11.4%上升至2016年的16.6%2018年,因美中博弈冲击中国大陆市场潜能,占比下降为15.3%2022年因中国大陆疫情稍缓,回升至18.7%。同一期间,独资及合资则分别从2007年的82.3%18.2%下降至2022年的75.1%16.2%

为加速拓展中国大陆独特内需市场,部份独资经营、与外商合资的台商已倾向深化为与熟悉当地市场的陆企结盟共享的合作经营策略。面对台商深化与陆企「合作经营」比重创新高,政府相关单位需密切留意未来可能引发的经营纠纷事件。

「小而美」的行销策略及产品定位

中国大陆市场幅员辽阔,台商多是中小企业,在行销策略与产品定位上,须「小而美」。

「小」代表在行销策略上,台商有限资源需采不平衡发展模式,先站稳区域市场的竞争地位,以差异化的行销理念建立正确的区域通路。「美」代表在产品定位上可加入台湾文化及设计元素,以MIT品牌与中国大陆市场产品做出区隔。

2007年以前,赴陆投资的台商中小企业多为寻求低廉劳动力成本的防卫型投资,随著中国大陆制造成本上升,赴陆投资的台商集团企业多为寻求市场布局的扩张型投资。

面对中国大陆劳动成本上升以及出口转内销的环境转变,台商不必委身为「中国工厂」的代办角色。从降低成本 (cost down) 的代客加工 (OEM) 模式,转型为设计提高价格 (value up) 的代客设计 (ODM) 模式,将台湾文化融合于设计之中,创立提升产品附加价值 (value added) 的自有品牌 (OBM) 模式。

MIT产品受到中国大陆消费者的肯定与欢迎。台湾业者可透过台湾名品展推广,或取得各项MIT认证,掌握通关规定,成功将台湾产品推广至中国大陆市场。

原先政府推动MIT认证制度是为了「防御陆货入侵」,随著陆客来台观光及ECFA的关税减免,中国大陆消费者逐渐发现MIT产品不但品质比陆货好,售价普遍低于日、韩及美欧产品,CP值很高,MIT产品在中国大陆相当火红。

建立优质企业形象 掌控产业技术差距

另,相较外资企业,台商应善用同文同种的特异优势,在中国大陆市场积极建立「企业形象」与履行「社会责任」,表现「公益在地化」的长期扎根经营态势,协助当地社区活动与经营当地里民情感,强化中国大陆民众对台资企业的优质形象。

两岸经济交流互动中,台商若能掌控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安全技术差距,扩大与中国大陆产品的差异化,促使中国大陆继续仰赖对台湾高阶零组件及半成品的进口,毋须过度担忧对中国大陆的出口比重是否偏高。

两岸产业竞合角色已从过去的互补合作变成抢单竞争,台商应加速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将中国大陆子公司之利润汇回台湾母公司,投入R&D,以拉开和中国大陆产品的差异化。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