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后疫情时代 新「共享经济」面面观◆文/蔡绍坚(媒体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3-08-22

疫情后企业经营成本大幅升高,「共享经济」成为许多业者降低压力的解方,「共享店舖」、「共享办公室」及「共享员工」,不约而同在两岸大为流行。新经营模式带来便利,却也暗藏劳动纠纷、社保归属,甚至安全隐患等问题。

对抗高房租 中国大陆疫情催生「共享店舖」

中国大陆「共享店舖」于2020年疫情后大量出现,很大一部份是餐饮业者,采取分时段经营方式,根据早餐、午餐、晚餐、宵夜等不同产业型态来分配。

广西南宁一家卤味店陈姓老板,原本经营烧烤店,疫情严重影响收入,但租金却没有减少,只好改成卤味店,兼卖炒粉、炒螺,也将宽敞店面的一半再出租,降低租金压力。

卤味店陈老板说,分租出去的店面只做夜市生意,意味白天店面是闲置的,她考虑把整个店面的白天时段分租出去,提高利用率,多赚一份租金。

广西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副会长梁滕坚分析,疫情对小型餐饮店的影响最大,「共享店铺」缓解经营者的租金压力,节省经营成本,出租方也可以有效提升店铺利用率,增加收入,并减少流动摊贩数量。

台湾早就流行「共享店舖」

台湾有非常多早餐店,很早以前就流行「共享店舖」,大多是早上经营早餐店,中午、晚上经营便当店或其他类型餐饮,将店舖最大化利用。疫情后,来客量骤减,采取类似模式的业者越来越多,并扩及健身房、发廊、办公室、会议室等不同产业。

士林房东提出「夜间发廊招租」,22坪的店铺只租晚上7点至12点,半个月租金包含水电为5,500元,算下来一个月只要1万元出头,以士林捷运站附近租金动辄23万元行情,非常划算。

甚至有美发业者采取「租椅子」方式,以椅子为单位、以小时计价,出租发廊空间提供外部设计师使用,运用创意应对高涨的房租,也提供更多灵活选择。

还有「共享厨房」也在台湾快速发展,业者将厨房空间分割成多个区块,依照日间、夜间时段,分租给不同的餐饮团队。如此一来,开餐厅不用租下整个店面,不用花大钱装潢,也不用置办厨具设备,厨师能够更专注在料理,每个月负担56万元房租,省下动辄上百万的开店成本。

异业合租 打造鱼水互助新关系

不同产业型态合租店面的情况也相当受欢迎,山西太原一家邮局与茶饮业者「蜜雪冰城」合作,打造「主题邮局」,除可办理邮务,还能消费饮品,甚至设立文创区、集邮区等专区,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来访。

台湾的热门商圈也非常流行异业分租,像是西门町、五分埔等,常看见许多服饰店、饰品店、鞋子店共同租用一个店面,消费者买完衣服后,可以顺便寻找适合搭配的饰品、鞋子,形成一种「鱼帮水、水帮鱼」的良好合作关系。

疫情后,不少员工习惯「远距办公」,公司干脆不租办公室,开会时,再租一间「共享会议室」,省下租用商办空间的高额成本,员工也能更有弹性工作。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共享办公室」是不错的选择。有业者专门规划各种不同大小的空间,提供企业弹性选择,不管是2人的迷你公司、10人小公司,或是20人以上公司,都能找到合适方案。

然而,部分对「远距办公」不适应,不愿在家上班,喜欢到外面工作的员工,租一张「共享办公桌」也很方便。有业者考量「随时随地都可办公」的需求,将「共享办公室、办公桌」以连锁店的模式经营,只要办一张会员卡,就可以在不同门市畅行无阻地上班。

员工也能共享 公司不再独占员工

除了空间可以共用,中国大陆科技业兴起「共享程序员」、「共享设计师」等「共享员工」聘用模式,企业不与这些员工签订固定合约,而就指定项目与其进行短期合作。

北京某电子商务企业的一名「共享设计师」透露,他同时接获5家公司的工作,不需进办公室,只须在期限内交件完成工作,相当自由,收入比只在一家公司工作时高出40%。企业负责人直言,采取「共享员工」模式,公司人力成本最少降低5%10%

事实上,「共享员工」在疫情刚发生时已出现,刚开始以餐饮、物流、住宿等服务业为主,不同产业在淡季、旺季之间可以互补,造就「共享员工」的合作型态。

「共享店铺」藏陷阱 未开业先承担风险

不容讳言,「共享」有许多优点,但也暗藏不少问题。以「共享店铺」的餐饮业为例,中国大陆的《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规定,食品经营许可实施「一地一证」原则,但「共享店舖」却可能有营业执照共用情形,形成监管的灰色地带,业主可能在不知不觉间触法。

厨房作业安全问题也是不可忽视,若合租的业者使用炉火、瓦斯时,因疏忽导致火灾,其他业者会受到波及,选择合租伙伴时,承受很大的潜在风险。

餐饮业攸关食品安全,不同类型业者共用生产空间,食安是一大问题,加上人员流动,一旦发生问题,不易追究责任,对消费者的权益没保障。

「共享员工」没保障 出事谁来担?

「共享员工」也受到不少批评,反对者认为,这些新颖的工作模式,其实就是为人诟病的「外包」或「派遣工」,员工看似赚更多钱,也做更多工作,企业能节省成本,也省下了替该员工缴纳各项保险的费用。

尤其,企业不与员工签订固定合约,导致责任归属不确定,包含劳动关系认定、工伤责任赔偿、社会保险缴纳等方面,员工必须承担更多风险。

北京市总工会法律服务中心副主任褚军花指出,「共享员工」若要良性长远发展,须加强规范,制订统一版本的第三方协议合约范本,对社保交纳、福利待遇等进行界定,并建立健全的「共享员工平台」,确保人力资源循环。

后疫情时代,社会恢复过去运作,各行各业逐渐步回正轨,正视「共享」背后暗藏的各项风险,制定永续经营的新模式,才能保持产业的健康发展。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