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玩客」再创熟龄价值品味回甘人生◆文/耐忧客(文字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3-08-22
许多上班族羡慕退休后「无事一身轻」的生活,面对剧烈改变的生活模式,许多退休人士反而适应不良。「老玩客」为熟龄者重新设计退休生活,保持身心健康,进而参与社会、贡献能力,再创自我价值,品味回甘人生。
设计高龄生活友善服务
「老玩客」创办人兼执行长廖健妤表示,她发现父母退休后,生活彷佛顿失重心,既没有目标,健康状况也衰退,社会缺乏专门为高龄者提供的服务,因此决定自己来做。
「老玩客」成立以来,秉持著好玩、创新、永续的核心理念,专注为高龄者设计生活友善服务,作为熟龄用户研究与服务设计的策略顾问,打造契合目标客群的解决方案,开设熟龄运动训练课程,提升身心健康。同时也成立青银共创餐饮品牌「同食角落」,活化熟龄就业。
办活动让熟龄者「走出来」
10年来,「老玩客」为熟龄者搭建舞台,让他们再度绽放光采,过程中廖健妤观察到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社会对高龄者不够友善,这是催生「老玩客」的根本原因。坊间找不到适合退休人士的课程或活动,健身房也鲜少专为熟龄者设计的课程,加上二度就业的高门槛,都阻碍熟龄者与社会的再连结。
再者,社会有所谓的「熟龄楷模」,其社会地位、经济条件通常比较优渥,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相较于差距过大的楷模,不易引起学习动机。
尤其,不同生活背景与观念落差,产生世代鸿沟,造成青银两代沟通困难。熟龄者对新事物,常因不熟悉或没有自信,不自觉地显露抗拒排斥的态度,这种矛盾最常显现于家庭内部的互动,甚至影响家庭气氛。
这些因素使得熟龄者愈来愈封闭,形成恶性循环,至为关键的是如何把熟龄者「拉出门」。廖健妤表示,人与人的互动增加,才会慢慢建立信任感,「老玩客」重视线下的互动,透过举办活动以及社群联系,逐渐累积固定参与活动的忠实客户。
「同食角落」创造青银互动 展现熟龄价值
过去社会常将熟龄者视为需要被照顾、被动「接受」社会帮助的角色。廖健妤认为,现在大众对熟龄的想像更多元,肯定他们丰富人生经验的价值,若能为其创造「参与」的机会,将有很大的发挥潜力。
2020年4月,「老玩客」在清大校园成立全台第一间以跨世代交流为核心的咖啡轻食外带吧「同食角落」,一群平均年龄65岁的高年级吧台手,以长辈照顾「金孙」(学生)的视角,提供优质餐饮与温馨问候,展现退休后生活的多元样貌,打破一般人对熟龄族群的刻板印象。
除了熟龄就业,「同食角落」也创造青银互动。年轻人生活、感情上遇到问题,或不方便向亲友透露的困扰,甚至课堂报告需要访谈对象,熟龄长辈都很乐意帮忙。「老玩客」再与清大合作,在校园内举办角落图书馆,熟龄者以人生陪聊师的角色,与同学分享人生经验、家庭相处、感情议题等故事,拓展年轻人的视野与思维。
透过青银交流,年轻人获得宝贵的人生经验,长辈也享受成就感,形成良善循环。
疫情冲击人际互动 长者意外跟上科技潮流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实体社交行为大幅减少,以人际互动为基础的熟龄服务产业遭遇严峻危机。廖健妤说,虽然公司努力撑过疫情,但很多长辈健康状况急遽衰退,令人十分心疼。
然而,疫情也带来意外收获,实体社交活动受限,反促使熟龄者主动学习使用3C。过去熟龄者的联系方式以见面或打电话为主,现在已习于使用通讯软体,对科技不再感到陌生,自然地跟上时代潮流。
现在的青壮年,有一天也将迈入熟龄阶段,面临同样的课题。该如何做好准备,廖健妤有2点建议。
第一,培养兴趣。年轻时如果能培养4到5种兴趣,最好个人活动或团体性质兼备,不仅能填满退休后的空闲时间,也可在与同好互动中,获得成就感。
第二,及早准备。如果事先毫无准备,退休后生活型态的剧烈改变,往往会适应不良。「老玩客」原本设定客群为65岁以上已离开职场者,现在也欢迎50多岁届退的在职人士参与,协助缩短心态调适的过渡期。
创业以来,廖健妤坚持以人为本与共好精神,设计创新服务,不断探索熟龄服务模式的可能性,交出漂亮的成绩单。近年政府开始关注熟龄健康,为退休者挹注更丰富的资源,廖健妤希望未来将「老玩客」塑造为整合全方位熟龄服务的入口,为熟龄长者提供最适合自身状况条件的建议与服务,迎接精彩的人生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