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欧洲议会指两岸互不隶属 观察欧中关系演变◆文/林子立(东海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 更新日期:113-06-07

欧盟机构中唯一代表欧洲人民意志的欧洲议会,今(2024)年2月28日通过「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实施─2023年年度报告」(Implementation of the Common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Annual Report 2023),认为中国大陆对台湾采取越来越强硬的姿态,导致印太地区局势紧张。报告也主张欧盟支持台湾海峡现状的政策,警告不要采取单方面的武力或胁迫措施。更重要的是,欧洲议会呼应美国众议院决议,强调中国大陆对台湾的领土主张没有国际法依据。这对台湾主体性受到国际社会认同,确实是突破性的进展。

疫情结束以来,欧洲政治人物络绎不绝访台,法国、英国、捷克、立陶宛等国,都与台湾提升实质经济关系。以法国为例,台湾不仅获得法国武器采购,2023年签署台法科学与技术合作协议,加上新任驻台代表龙烨(Franck Paris)过去是马克宏的非洲事务左右手,台法关系提升到过去难以想像的高度。当欧中关系正常化的同时,欧盟也希望台海和平与稳定,马克宏对习近平展开元首外交,能否协同欧盟扮演两岸和平的桥梁?

欧洲战略自主 北京见缝插针

习近平访欧行表达支持欧洲战略自主,显然希望将欧中关系与美中竞争中切割开来。过去欧洲各国因顾虑北京的态度而跟台湾采取低度交往,现在美国带头解除此一限制,加上台湾的地缘位置、半导体优势,10年来台欧贸易超过750亿美元,欧盟对中与对台逐渐走出两条平行线。欧洲议会报告主张中国大陆不拥有台湾主权,对具有行政实权的欧盟高峰会与执委会,没有拘束力,突显欧盟三大机构对中国大陆没有一致的政策,各国会员也是,给中共对欧盟与会员国采取分而治之的空间。

马克宏今年5月接待习近平来访,距离他上次访欧(2019年)已经5年,那次访问义大利、摩纳哥、法国;习首次访欧(荷兰、法国、德国和比利时)则是2014年,加上2015年出席巴黎气候峰会,习近平近10年4次访欧皆有法国,显现巴黎是他对欧战略最重要的国家。除法国在欧盟的政治领导地位,分而治之先由法国开始之外,法国自戴高乐总统以来的战略自主,不一味跟从美国,符合中共分化美欧同盟关系的杠杆支点。然而,普丁持续攻击乌克兰得到中国大陆的支持,成为欧中关系正常化的重大障碍,但不代表法国与欧盟无法在其他领域继续与中国大陆合作。

与巴黎和布鲁塞尔截然不同的战略考量,北京是这场战争最大的获益者,不仅牵制美国对中共遏止的力量,且俄罗斯在欧洲大陆被孤立、制裁与削弱,进一步依赖中共的协助。俄罗斯若在乌克兰铩羽而归,一个过于残弱的俄罗斯不利于中国大陆在亚洲扩张。另方面,对欧盟的中东欧会员国而言,乌克兰的胜败关乎欧洲生存,也代表不能让二战前的绥靖主义卷土重来。此经济与安全在欧中双边关系发生剧烈矛盾,欧盟必须对中共采取「去风险」战略,另方面也必须积极往来。中共对欧盟的战略演变已经成为「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习近平深信时间站在中国大陆这一方,不论乌克兰战争的结果为何,欧盟、乌克兰与俄罗斯三方都需要中国大陆,习近平立于不败之地,而运用欧盟的科技、资金、人才,是赢得美中竞逐的关键。

北京利用欧盟各国不同调 扩大谈判优势

受到国际多极体系上层结构的影响,欧中贸易分歧只会逐步扩大而非减缓。双方都有动机改善,但面对来势汹汹的中国大陆电动车和绿色能源产业,欧盟只能以关税方式应对,中国大陆企业享有巨额补贴后的竞争优势,对想要实现气候目标与绿色转型的欧洲企业是一大打击。再者,华府高涨的保护主义,布鲁塞尔与会员国首都有自己的产业利益,给北京著力点。习近平的目标是利用美欧与会员国间两个层次分歧来扩大谈判优势,借以降低欧盟的关税威胁。欧洲学界已充分理解北京分而治之的策略,却很难逃避。尤其,欧洲面对中国大陆市场进入受限和不公平竞争感到无能为力,中国大陆企业得到的补贴是其他OECD国家的3到9倍。各会员国对中国大陆贸易依赖程度不同,内部难就解决贸易失衡问题达成共识。

欧盟无可避免地采取最容易达成共识的保护主义,如马克宏在接受经济学人访问时说,「欧盟监管太多,投资不够,保护不够」。然而,德国总理萧兹响应德国企业要求,在中国大陆得到更好的市场准入,不惜反对欧盟对中国大陆采取保护主义措施,与法国不同调。德国比法国更依赖汽车产业,柏林不支持欧盟对中国大陆的电动车调查,在于德国经济结构以出口为重,且中国大陆汽车市场有德国汽车公司大量投资。由于德法对中经贸作为分歧,马克宏想邀请萧兹与冯德莱恩共同与习近平进行四方会谈而不可得。法德在经贸议题的不同调将大大影响欧盟与中国大陆谈判的能力。

从中方的角度来看,与欧盟建立建设性关系的目的不仅在于增强中国大陆的经济韧性或赢得与美国的竞争,更重要的是要阻碍跨大西洋的联合阵线,由贸易著手,改变欧洲对安全议题的看法。未来一年的欧中关系难以摆脱美中对抗或是多极体系影响,但因中国大陆市场与产能优势已经完备,即便欧盟执委会提出10个关键技术领域去风险建议,但并非每个会员国都能像荷兰以卓越的科技能力应对中国大陆的风险。更困难的是,就算大多数会员国都认识到与中国大陆贸易的风险,却没有美国的能力对中国大陆进行出口管制。

欧盟安全缺乏自主能力 难在台海扮演和平角色

多极体系容易导致修正主义国家以武力改变现状,威胁到欧盟依赖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欧盟面对乌克兰战争可能失败的压力,加萨战争无法结束的风险,这两场战争与欧盟地缘相连,欧盟却无法发挥决定性的影响力。究其根本,是欧盟在安全事务上过度依赖北约,缺乏自主能力,尽管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瞻前顾后的形式作风只能有限影响规范性区域组织,实际作为有限。法国与北京保持密切关系无助于改变习近平的战略,结束不了战争,更无法缓解美中竞逐的态势。

2024年是重要的选举年,民主国家政治领袖都以赢得选举为决策主要考量,当内政成绩有限时,重大外交成果或许无法成为选票提款机,但外交失分很可能成为压垮骆驼最后一根稻草。反观不需选举的中共在外交战略上占据优势,企图以带路倡议成为全球开发中国家的领导国家,再以灰色地区冲突将南海、台海与东海成为自己的内海。多极体系说明美国全球性的威吓力逐步衰退,虽南海与台海区域维持现状符合欧盟贸易利益,但欧盟的印太战略仍是说的多。由此推之,欧盟在两岸关系上扮演和平角色,恐难以实现。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