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碳有价时代来临 企业的挑战与因应◆文/林竣达(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 更新日期:113-04-11

全球气候变迁的影响日益显著,极端气候频繁发生以及海平面持续上升,世界各国越来越认识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迫切性。如此背景下,碳定价政策被视为对抗气候变迁的重要工具之一。这些政策透过对碳排放成本的内部化,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减排措施,从而促进经济低碳转型。

碳定价机制 加速全球碳有价进程

碳税(carbon taxes)、碳排放交易系统(emission trading schemes, ETS)以及自愿性碳权市场(voluntary carbon credit markets)是目前最常见的3种碳定价机制。碳税是由政府订定碳价,透过提高碳排成本来抑制企业排放;ETS是由政府来订定排放总量上限,再让企业之间买卖排放额度;自愿性碳权市场则以企业或个人自愿减排产生的碳权来进行交易。上述3种碳定价机制逐步推高碳价,企业碳排成本增加,企业有较大诱因自主减少排放,发展减排技术。

全球已采取碳定价的国家逐步增加,根据世界银行2023年的报告,目前全球计有73个碳税及ETS正在运作。亚洲部分,印尼已于2023年2月建立ETS,马来西亚、泰国及越南正在筹划建立ETS,日本计划在2026年时推动全国性ETS。我国预计在2024年完成碳盘查,2025年针对排碳大户征收碳费。

有越来越多国家开始推动自愿性碳权市场。例如印尼和越南在2020年建立自愿性碳权市场,印度也在2023年底建立,可能在未来演变成ETS。我国在2023年8月成立碳权交易所,12月正式启动国际碳权交易。

世界银行2023年报告显示,尽管国际碳价出现短期波动,一些国家的碳价呈现偏低甚至下滑,但长期而言,许多国家的碳价呈现稳定缓增趋势,欧盟ETS的碳价甚至呈现大幅度增加。此外,许多国家正试图提高本国的碳价,例如新加坡对碳税法规进行调整,计划2026年起,将碳税从目前的每吨4美元增加到34美元,未来将进一步提升至每吨38至60美元。加拿大目标是到2030年将其联邦基础碳价格提高到每吨超过127美元。中国大陆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碳价长期来看呈现缓慢上升趋势,2024年3月份来到每吨人民币80元。随著越来越多国家明定净零转型目标,社会团体积极的倡议,以及欧盟开始推动碳边境调整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这些因素都可能让更多国家推动碳定价政策,逐步推高各国碳价。

企业内部碳定价 管控排碳成本 

各国政府正在推动碳定价政策,全球也有许多企业,自主实施企业内部的碳定价(internal carbon pricing)。路透社调查,全球有5,345家公司2022年公开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信息,其中20%的公司表示他们已经开始使用内部碳价格进行环境管理,较前一年的17%有所增加,另有22%的公司计划在接下来的2年内采用内部碳价格。透过主动进行内部碳定价,企业可以提早进行排碳成本的风险管控,更精准评估自身投资计画及商业活动的成本,优先采取对企业及环境更好的策略选项。

各国政府及企业的碳定价政策,正在加速全球碳有价时代的进程,台湾的企业将面对来自政府管制及供应链客户的压力。短期而言,碳定价虽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但若企业能将此视作转机,更加重视自身的减排工作,则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发展优势。

2023年,台大风险中心针对年营收超过1亿元的台湾企业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00间企业样本中,仅35%的企业有揭露碳排放资讯,14.3%的企业有采用气候相关财务揭露(TCFD)的架构,只有10.7%的企业有进行供应链的温室气体盘查。调查更显示,仅有6.2%的企业有设立净零目标及明确时程,13.7%的企业有进行低碳创新,7.8%企业已实施内部碳定价。此外,8成企业内部没有专业人力能够进行气候相关风险财务评估。这些数据显示,台湾的许多企业还未完全准备好迎接碳有价的新时代,对排碳成本的管理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盘查自身碳排放 企业第一要务

为了应对碳有价时代,企业可采取下列几项行动。首先,企业应积极搜集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盘查出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排放热点。精确掌握自身排放情形后,制定温室气体减量目标、减排计划及明确时程,例如尽早投资及布局相关减排技术及设备,或透过提高能源效率来减少排放。再者,企业可透过积极的减排计划树立品牌形象,主动揭露经第三方验证的排放资讯及减排成效,以此争取公部门、金融机构及投资人的永续投资。最重要的是,为了拟定更佳的管理策略完成减排工作,企业需致力于招募和培养懂得永续管理的专业人才,调整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让永续管理人才在企业内部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进入碳有价时代,许多企业考虑购买碳权来中和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展现他们达成碳中和的承诺。然而,目前自愿性碳权市场上的碳权品质不一,企业购买时若未重视碳权品质,可能被外界指控「漂绿」,对企业声誉产生不良影响。企业若真要购买碳权,应优先选择经第三方机构认证的高品质碳权。企业必须注意,从自愿性碳权市场(如国内的碳权交易所)买到的碳权,仅能用在企业的自愿性碳中和宣告上,不能用于抵减欧盟CBAM征收的费用。

提高碳管理能力 就是提升竞争力

面对全球气候变迁的挑战,碳定价政策如碳税、碳排放交易系统及自愿性碳权市场,已成为推动减排和经济低碳转型的关键手段。全球正逐步扩大实施范围,碳价格的长期上升趋势反映全球强化气候行动的共识。然而,台湾企业在碳排放资讯揭露、温室气体盘查、净零目标设立,以及低碳创新等方面,明显准备不足。为了迎接碳有价时代,台湾企业需积极提高碳管理能力,包括加强碳排放透明度、温室气体减排措施、投资减排技术,并设定明确的净零排放目标及时程。此外,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气候风险财务评估也是必要步骤。透过这些策略,台湾企业不仅能提升自身竞争力,也能为全球气候行动贡献力量,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低碳转型。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