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海基会台南成功大学两岸关系座谈会纪要◆文/编辑部

  • 更新日期:113-02-17

海基会于2023年12月18日在台南成功大学举办两岸关系座谈会,邀集专家学者讨论2024年台湾总统大选对两岸关系的展望与挑战,台湾应如何应对台海新情势,以确保国家安全、提升国际地位并拓展生存空间。

沈有忠(东海大学政治系教授)

中共在台代理人官方化

中共「介入」台湾民主一直存在,不是只有选举才这样做,目的是破坏民主效能及民主治理的韧性,影响选举结果只是刚好。「代理人官方化」值得注意。以前在基层就有出现,此次选举差一点就有陆配立委,未来这个现象一定会越来越多,说不定会进到中央层级甚至是县市长。

禁止农产品进口、恢复开放的红利,都是北京当局单方决定。他们统包的禁止,统包的开放,用许可证的方式开放给特定人士或是民间协会。未来可能要加入这个协会才可将水果或虱目鱼卖到中国大陆,不见得是特定县市。这个协会就是中共代理人,较难预防与管理,也会提高治理成本。

中共深知民调的重要性,很可能买民调,透过在台湾成立民调公司,或是控制台湾的民调公司做出他们希望的民调。再来是买媒体,特别是网路媒体。网路媒体许多资金是透过第三方而不是从北京直接进来。很多网红流量非常高,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有多少资金透过第三管道进来,早已超过我们想像。

蔡荣祥(中正大学政治系教授)

美国学界主张 毋须看太重

葛来仪(Bonnie S. Glaser)、白洁曦(Jessica Chen Weiss),以及柯庆生(Thomas J. Christensen)这三位美国学者2023年11月30日在「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上的文章,传递什么讯息,与美国对台及对中政策是否有差异,值得分析。葛来仪大家都很熟悉,白洁曦相对较为亲中的立场,在她自己写的文章中主张与中国大陆交往,不主张台湾地位提升,不希望裴洛西来台,也不希望美国政府一直提台湾是个国家。有些段落应该是出自于白洁曦的想法,柯庆生教授主要是双重吓阻的论述,葛来仪则进行其他段落的论述。

文章说美国应提出未来两岸要整合,作为对中国大陆的保证。这与过去美国对台政策有违。美国对台政策支持海峡两岸和平解决,但要符合台湾人民的希望与最佳利益。这三位学者的主张容易被外界解读成是要民进党冻结台独党纲。

文章也说美国官员不要一直说台湾是第一岛链的重要节点。但是,全世界50%的货柜从台湾经过,一般晶片有60%、高阶晶片有90%是由台积电制造,这三位学者如此主张,不会减损台湾在中共心中的重要性,也不会因此放弃武力威吓台湾。过去中共所提的保证,包括八一七公报、西藏的和平协议、香港的中英联合声明,连白纸黑字都没有做到,何况是口头保证。建议将这三位学者的观点当作参考就好,因为他们的观点并不是目前拜登政府的立场和意见。

张峻豪(东海大学政治系教授)

中共介选是统战工作 手段精准、面向多元

中共介选其实就是统战的一环,我非常同意沈老师讲的这只是一个日常,可以改变选举结果最好,大方向就是统战工作。台湾2023年5月选举开跑,中共5月对台工作会议就说要做好新时代对台工作。中共推动统战有越来越多面向,以前可能会跟台湾在地合作,现在他更单向化推动,做法也越来越全面。

首先,手段越来越精准。中共制裁台商层出不穷,2023年7月中共表示对台独份子和相关机构包含台湾民主基金会、国际合作发展基金会等采取惩戒措施,逼迫捐款给这些机构的台湾企业如凌网科技、宣德能源、天亮医疗、天眼卫星科技表态。另一方面则争取台商支持。2024年台胞春节返乡团购机票方案就是针对台商,单向而精准。

再者,面向越来越多元。透过陆配座谈进行拉拢,或陆籍专业人士来台发展组织。例如,台湾的中国生产党利用台湾政党的身分拉拢想去台湾发展的人大陆人士。该党经常借由文化交流名义,拜访对岸的民主党派。台湾也有一些大党利用小党当作附随组织,作为对岸民主党派跟台湾大党之间的桥梁。

中共操作手法是否影响选举结果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中加深或拓展统战工作,培养更多代理人,交流过程穿插不同身分人士达到统战效果,甚至影响政策推动或立法。

谭伟恩(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教授)

深化与东南亚国家的公卫合作

台湾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过程中旅游及移工人口的数量逐渐增加,导致彼此在公卫安全(public health security)上逐渐成为一体。举例来说,台南2023年登革热疫情严重,但本土型病例数非常少,大部分从境外传入,其中东南亚国家是主要来源。从公卫安全的角度观之,台湾可在疫情预防及治理的相关事务上深化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国卫院大约从2021年开始研究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的病媒蚊防治方法,一旦能够成功筛选出适合台湾防治登革热的菌种品系,将带菌的埃及斑蚊释放到野外,将可产生病媒蚊族群抑制或取代的效果,此新型的防治策略可与目前登革热疫情较为严重的东南亚国家如泰国、印尼等国合作。

经贸武器化:用ECFA早收清单施压台湾

中共商务部于2023年12月15日公布对台湾的贸易障碍调查结果,主要法源依据为《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第31条。此规则在属性上类似行政命令,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制定,有人说此举等于间接视台湾为「国家」,但该法第7条明白揭示「任何国家或者地区」,显示北京当局并未从主权平等角度处理两岸贸易争执。

2013年ECFA生效后,台湾与陆方有数次贸易上的争执,中共最后皆以上述《规则》第33条「其他适当措施」因应,例如透过中止(或终止)早收清单中的特定货品项目,对我国政府施加经贸压力。

ECFA早收清单中包括农产品、石化、运输、机械、纺织等,若看贸易统计数据,台湾对中国大陆出口贸易比重,在2023年1月到9月为35.3%,相较前一季(40%以上)已有所削减,显示我国在两岸贸易上已开始进行风险分散和转移。上述35.3%中,早收清单的货品只占3.6%,就算北京当局不理性地全面中止(或终止),对台湾的实际冲击并不大,但对出口受到直接影响的产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效果。

值得思索的是,为何北京当局要提早公布对我国的贸易调查报告,而非等到2024年1月12日(选举前)公布以影响选举?我认为两岸关系非习近平眼下最大挑战,中国大陆经济在房市、就业、地方债务、货币贬值等四大面向正处于严峻时刻,这对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相当具有杀伤力。商务部最初发动对台湾的贸易调查是许多陆企提出的要求,并不是政府主动发动。因此,展望2024年,中国大陆经济衰退幅度越大或是动荡越明显,对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小型贸易伙伴国采取类似制裁措施的频率就有可能增加。

林子立(东海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若台海冲突欧盟角色有限

从乌俄战争开始,欧盟积极追求战略自主,降低对美依赖,未来是否有新进展,取决于2024年美国总统由谁当选。如果川普回来了,欧洲选民、学界、政界都会更加严肃推动战略自主。欧盟为实现战略自主,印太战略更显重要,即使印太地区与欧洲缺乏地缘因素,也很重视南海、台海、晶片与能源。

乌俄战争中,欧盟对其后院乌克兰的协助,显得力不从心。可见台海如发生冲突,欧盟顶多提供经济制裁与言语支持,扮演的角色有限。2023年的欧中峰会,很大争议点在于欧盟与中国大陆有上千亿美元的逆差,欧盟要求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也凸显欧盟对中国大陆难以脱钩,必须去风险。欧盟对便宜的中国大陆货品有相当程度的依赖,远大于中国大陆对欧盟的依赖,面对台海问题时,欧盟不会希望因为台湾而损害欧盟与中国大陆的经贸往来,且部分欧洲人士仍存中国大陆可能改革的想法。

欧盟分三部分:理事会、执委会与议会。欧洲议会一如美国国会对于台湾非常支持,但当我国提出签署双边投资协定的要求,欧盟就以台欧关系很好,双边企业往来很正常,毋须签署等话敷衍。台欧贸易长期顺差,其实并不平衡。欧盟是台湾第五大贸易伙伴,但台湾只是欧盟的第十二大。不过欧盟仍然重视台湾,因为台湾最大的外资对象就是欧盟。

开放欧洲农产加工品进口    争取欧盟善意

目前台欧贸易关系主要有两个障碍。首先,欧盟对我国风电能源投资非常大,但我国风电自主过程中要求极高比例在地化,如此他们获利空间有限。第二,除半导体外,我国还是相当的贸易保护主义,最常被诟病的是传统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的肉品类,我国把关很紧,欧盟一直希望开放。

要改变此局势就是增加我们在欧洲心目中的份量。第一要加大对欧盟投资,特别是半导体双边合作以及能源合作;农产品虽然金额不大,但具有政治意义,从农产加工品作为开放第一步,相信可争取到很大善意。

郭育仁(中山大学中国与亚太区域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现在是台湾与欧盟发展关系的关键时间点

我回应一下林子立老师。中国大陆与欧盟的关系几乎结束了。中国大陆电动车过去8个月在欧洲市场市占率,从1%变成8%,表示几乎每个月增加1%,这是非常可怕的数字。欧洲是全世界车厂密度最高的地方,但现在比亚迪几乎把整个欧洲车厂都洗脸。全世界最大的车厂TOYOTA都要向比亚迪学习,甚至连德国车厂都难以追赶。

全世界的汽车产业正在被中国大陆「reshaping」,这对台湾与欧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时间点。比亚迪已经透过泰国准备在台湾注册,我认为台湾与欧盟关系现在开始会有满大的发展空间。

王宏仁(成功大学政治系教授)

美中台情势    影响民众投票选择

这次选举,台湾选民接收不同讯息,导致不同的投票选择。讯息来源有四,一是台湾内部政治局势发展,二是美国内部情况,三是中国大陆内部发展以及中共对台湾的介选,最后是中美关系。APEC峰会后,中美关系未如我们预期和缓,在南海、科技等领域仍持续对抗。

中国大陆也在持续关注台湾议题。我最近受邀参加浙江大学一个台湾议题研讨会,讨论台湾选举及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径。对他们来说,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径要大力推广,他们已预示先从经济及文化融合开始,企图影响台湾内部论述。

最近中国大陆国内社会控制非常严格,一些在中国大陆被逮捕或被失踪人士,几乎没有办法透过海基会管道求救,陆方还把责任回推说,由于我方没有同意「九二共识」,破坏双方政治基础,导致台湾民众回过头归咎政府无法解决问题。中国大陆2023年7月1日实施新版《反间谍法》,已造成文化艺文界的寒蝉效应,将对两岸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