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图书馆争艳 城市发展新地标◆文/陈政录(媒体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3-02-17

近几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两岸的图书馆加速「电子书」借阅等数位化转型步伐,据教育部统计,111学年台湾大专院校图书馆电子书藏书量已突破9千万,5学年间成长4成4。与此同时,向社会大众开放的公共图书馆,跳脱过去功能单一、外观古板的模式,走向各具特色、互相争艳的道路,不只成为城市的新地标,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所在。

「森林书苑」成为北京新地标 

坐落北京市通州区,去年12月27日开馆剪彩,正式向社会大众开放的北京城市图书馆,以「森林书苑」为核心理念,耗时4年建设,总建筑面积7.5万平方公尺,藏书达800万册,阅览座席约2,400个。「森林书苑」与「文化粮仓」的北京艺术中心、「运河之舟」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一同被称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陆媒誉为360度无死角与中国大陆最美图书馆。她也肩负官方推动纾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往通州转移的城市副中心。

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北京城市图书馆标志性的「山谷门厅」设计,由两座三层楼书山所组成,逐级向上,渐次收缩,两侧阶梯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寓意,以144根如同银杏林的柱子撑起「树冠屋顶」,引入自然光,号称世界上最大无隔墙的开敞阅读空间。

北京城市图书馆设置历史文献阅览区、24小时图书馆、艺术文献区等,满足各群体需求。采用全自动化智慧机械书库,让读者透过智慧桌面或手机,完成藏书检索后,经书库内自动拣选,15分钟内送到借书人手中。

深圳图书馆科技元素特浓

位于深圳龙华区的深圳图书馆北馆,去年底正式开馆,她也是城市新区建设的重要地标,面积7.2万平方公尺,设计藏书量800万册、座位2,500个,外观为白色石质木墙,内装主打设计感,深圳做为大陆沿海科技业重镇,全馆科技元素特别浓烈,「自动巨型地下书库」是中国大陆规模最大,每周开放40人现场参观运作过程。

深圳图书馆北馆的地下自动化书库,一共有5个,总面积约7个篮球场,可容纳超过400万册实体书,用于取书的自动堆垛机,时速最高达180公里,每当有读者下达借阅要求,机械臂便会飞速取书,立体书库层高达21.55公尺、货架层高18公尺,运作时视觉效果惊人,也被当地民众形容为类似大陆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的「太空电梯」。

台湾图书馆 呈现精致多元的生活样态

近年中国大陆建设的公共图书馆,标榜「大而美」的城市地标,以科技应用及数位化转型取胜,台湾的图书馆则是「精致又灵活」,提供民众多元的生活样态,例如2022年底试营运的桃园市立图书馆新总馆,由台日联手设计,以生命树为灵感,打造全台最美绿建筑图书馆,地下两层与地上八层的建筑空间里,设计提供书店、创客空间、咖啡馆、电影院等进驻,串联文旅、艺文等业态,比起过去单纯的图书馆,更像是崭新的城市生活空间。

桃园市立图书馆新总馆以崭新思维营造新风貌,结合新世代科技,加强硬体空间规划,营造优质阅读环境,可举办讲座、提供沉浸式体验等,不只是图书馆,更是当地的文创旗舰基地,一次满足所有民众的好所在。桃园新图书馆与2014年落成启用的高雄市立图书馆新总馆,同样成为著名地标,扮演引领台湾图书馆转型升级的重要角色。

近几年,台湾各城市、各大学陆续落成新的图书馆,互相争艳,例如政大达贤图书馆、元智大学图书馆、阳明交大浩然图书馆、清大旺宏馆、台北大学图书馆等,各具特色,除了有丰富的馆藏,也是拍摄美照的打卡胜地,成为各大学学生,在网路社群上的讨论话题之一。

公共图书馆体现城市文化

一名在北京就学的台生表示,图书馆是他在两岸学校求学时,最常去的地方之一,功能单一的图书馆难免让人感觉较为枯燥,甚至「窒息感」情绪,乐见近几年更舒适、开放的空间,和多元化场景成为趋势,不只兼顾提升学习效率,还能满足休闲娱乐、拍照打卡需求,补充精神能量。

比较两岸图书馆差异,他说,若就学校内图书馆来看,北京校园的图书馆外观通常比较「古色古香」,内部并无太大差异;公共图书馆,大陆新的图书馆体量都很大,有点像在逛「公园」,台湾则胜在精,将资源有效利用,各有所长。

在环境优美的图书馆中阅读,效率提升,若有机会造访这些特色图书馆,不妨花点时间体验看看,细细品味独特的书香气息。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