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堆里的「萤火虫书屋」 点亮石碇山城◆文/陈宥菘(媒体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3-02-17
不忍故乡的纯净山林充斥垃圾,叶家豪从独自一人净山,到号召上百名志工同行。他成立了「萤火虫书屋」,作为地方学习资源平台,更串连聚落经济,透过养菇农业,建立一套自给自足的营运模式,点亮石碇山城的希望之光。
不忍家乡环境充满垃圾 独自展开净山行动
新北市石碇区曾是全国五大矿场「文山煤矿」的聚落之一,过去因矿业发展而大兴,吸引大量外来人口。但随著矿产资源枯竭,1996年文山煤矿收坑后,产业荒废,从前的繁荣也回不来了。受都市磁吸效应,人口、资源流失,石碇逐渐成为都市与偏乡夹缝之间被遗忘的山城。
石碇是「萤火虫书屋」创办人叶家豪的故乡。他与许多人一样,长大后便离开家,到外地求学、工作。
2016年,叶家豪从台大农经系硕士班毕业后,趁著等毕业证书的空档,返回石碇十八重溪山村走走,却看见闲置空屋的铁窗、门户全被偷光,屋内还被堆满废弃物,环境残破而脏乱,山坡上也充斥著铝箔包、铁铝罐,与童年回忆里「荒废却纯净」的故乡相距甚大,内心震撼不已。
舍不得家乡环境变调,身为上班族的他,自发性地开启捡垃圾的「假日行动」。一个人卷起袖子,捡拾而来的垃圾五花八门,有电冰箱、运动用品、高尔夫球杆、安全帽,简直能开出一间生活百货。
然而他的行动没有感染周边邻居,与他一起整理环境,反误认他就是偷倒垃圾的元凶。叶家豪的母亲舍不得自己的儿子成天与垃圾为伍,经常劝退他。
更无奈的是,不管多么努力,总会挖掘出更多的垃圾,而且,还会有新的垃圾出现,彷佛没有尽头。经过一年的独自奋斗后,叶家豪的气力差不多耗尽了。
入夏时节,天气潮湿闷热,早已疲惫不堪的身躯更为难耐,满山的垃圾,让他萌生放弃的念头。就在那刻,两只黑翅萤火虫从垃圾堆中缓缓爬出,叶家豪惊觉,萤火虫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都能生存,自己也该坚定信念——但需要换个方法。
废弃矿屋成志工基地 也是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叶家豪意识到单凭一己之力的「无力感」,于是上网招募志工,希望集众人之力整理环境。遇见萤火虫很快在山友间传开,这个城市边陲的村落,吸引来上百位志工一同净山。邻居也从当初的不理解,慢慢加入行列。
他带著志工从邻近的山林开始,层层向上至周边的梯田、步道,细心地处理每寸土地。多人合力参与不仅提升效率,心态也因为有了伙伴而踏实。
为了让志工在辛劳一天后,能有个短暂休息的空间,叶家豪拿出自身积蓄,租下日治时代的矿工老屋,并利用捡拾而来的桧木、废弃物,将木材重新整形、抛光,制作成椅子、层架,在房子里修修补补,拼凑起志工基地。
他期许这里成为在地学生的学习共享平台,补足当地匮乏的阅读资源,因而取名「萤火虫书屋」,期望点亮孩子们的未来。
台风吹掀书屋屋顶成转机 思考建立永续经营
上天似乎想考验叶家豪的意志。2017年7月,书屋正式启用的前一天,尼莎台风来袭,强风将老屋的屋顶吹掀,募集而来的书籍一夜全数泡水。书屋当然无法如期开幕,叶家豪为了房屋的修缮费用伤脑筋。
为了筹措资金,他脑筋一转请志工把石碇农产品运往各处贩卖,在天桥、地下道叫卖当地优质蔬果,结果一个月内竟然筹措出50万。事后回想,认为这是上天促成的转机。
这段灾后修复期,让他重新盘点书屋的开销。叶家豪发觉,长期的志工制度不是解决地方问题的办法,要建立起一套稳定的现金流。书屋若想长久经营,根本之道是要找出永续的经济模式,才能站稳脚步,实践理想。
靠种菇收入支持书屋 获国际社会价值认证
有了台风应急的经验,串连聚落共创的想法在叶家豪的心中萌芽。他观察,石碇湿气重、云雾环绕的地理条件十分适合菇类生长,结合自身农经系专业背景,行动派的他立即远赴北海道旭川学习香菇农法,一年后学成归国开始租地养菇成为菇农,并与当地青农搭建智慧化温室种植段木菇,打造智慧化菇产业。
他不吝于分享技术,对内推动社区认养计划,让农家得以学习养菇农法,也串连在地民宿、餐厅业者,打造围绕菇产业的小旅行。对外推动「微梦行者认养计划」,开放民众认购管道,只要在年底认购,隔年就能收到自己专属的新鲜菇类。
除了贩售菇类,2019年叶家豪与新北市农业局、石碇区农会的地方妈妈班「女力食堂」合作,开发灵芝香菇水饺、香菇鸡汤,透过电商物流宅配,将部分收益回馈给乡里净山与阅读活动,也用于社区美化、搭建站牌。
种菇收入成为书屋延续的命脉,撑起在地行动的成本,叶家豪成功地建立起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
在全球提倡绿色永续的概念下,叶家豪发挥企业社会责任的精神,著手计算萤火虫书屋的「社会投资报酬率」(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简称SROI),得出每投入1块钱,就为社会创造出5.62元的价值与效益。2022年初,通过英国「国际社会价值协会」(SVI)认证,成为全台首个获得SROI认证的「菇蕈农创」,全台仅约30本企业报告书获此认证。同年6月,叶家豪获得第一届文化部社区营造奖「社造创新奖」,他将农业打造成社会企业的模式,得到肯定。
向教育扎根 以三大行动加值地方
书屋的经济基础稳固后,接下来积极扎根孩童教育,叶家豪认为,这才是真正能为地方带来改变的方法。书屋提供课后辅导,会有定期的志工、师培老师与退休教师,为学生加强国语、英文或数学学科。这里也举办DIY手作课程、生态环境教育营队等,鼓励孩子多元向学。
书屋更成为在地行动的起点,透过三大行动,为地方加值。第一项行动是食农教育,连结起产地到餐桌,传递人类与大自然的续命关系。
第二项行动是文化纪录,在净山活动过程中,除了捡拾垃圾,有时还意外捡拾到煤矿场的历史文物,将这些遗构、遗迹整理打磨之后,叶家豪将书屋的一隅打造成文山煤矿的小型博物馆,有脉络、系统性地传承在地矿业历史。
第三项行动则是发展各类活动,例如定期举办「观察废木腐草生萤的典故」、「腐木养三龄甲虫宝宝的大螯」等循环经济或微生物课程,与在地中小学合作,成为户外课程体验基地,带领学员循著步道认识萤火虫栖地及复育,希望让学员更贴近大自然,越珍惜这片土地。
叶家豪也带领学员走进社区,到文山矿区旧址、淡兰古道分支走走看看,邀请地方耆老介绍当地生态与历史,让地方的故事持续为人所记得,拨出文山煤矿走读收益的一部分,作为修复淡兰古道山径与净山的基金,持续推动永续、共好。
返乡近8年 萤火虫的微光也能守护山城
返乡投身净山活动近8年,叶家豪说,「一路走来,其实就是从一个傻瓜开始,我们只是坚持做著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事,然后在过程中不断精进工作方法」,虽然谦虚,但想为家乡尽力的心表露无遗。
多年来,萤火虫书屋透过净山、生态教育、种植蕈菇等方式,守护著被遗忘的山城。一个人的心意或许微小,但集结众人之力,垃圾堆中也能长出一间书屋。好比萤火虫的光虽然微小、却不渺小,仍能点亮一间书屋,照亮一座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