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基会台南关子岭两岸关系研讨会纪要◆文/编辑部
- 更新日期:112-08-11
前言
为掌握两岸政治、军事、经贸和社会现况,海基会于112年6月29日至30日于台南关子岭举办两岸关系研讨会,邀请相关领域学者剖析当前两岸情势,提出因应策略与政策建议,供政府及民众参考。
❖ 第一场:两岸政治和军事议题 ❖
蔡荣祥(中正大学政治系教授)
两岸一家亲 影响台湾民众认同有限
中共对台政治策略,2013年起就有一个主要基调,就是强调两岸的血缘文化。透过「中华民族」框架,推动两岸整合,企图消弭两岸现状差距,过程中也运用贸易作为,最终目的就是要达成两岸共同市场。此政策成效不彰,政大选研中心民调显示,2013年只有3.3%的台湾民众认为自己是中国人,2022年降到剩2.7%;认为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2013年是35.8%,2022年降到32.9%。
中共「两岸一家亲」目标,与中共对台军事战略形成非常大反差与矛盾,如果都是一家人,就不该派军机与军舰越过海峡中线。民众党与国民党的两岸政策与「两岸一家亲」基调较接近,意味中共对台交流是有选择性的,最近他们说要跟台湾各阶层进行交流,唯独未与执政党交流。接下来请各位与谈人分享高见。
张峻豪(东海大学政治系教授)
中共对外强硬 转移国内下滑的经济
目前中国大陆内部相当严峻,不论是经济、社会或是年轻人,各方面都在往下走。往下走的同时,习近平一定要往上走转移焦点,或做更多大内宣,或是把下滑模糊化。中共2014年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就是一种焦点的转移。尤其去年的二十大,「总体国家安全观」已提出16到20种,非常全面。今年14届的全国人大已在许多项目上积极展开立法,需要留意。因为他越积极,意味他有更高的不安全感。
习近平为转移焦点升高局势到一定程度,效果可能不大,也会产生矛盾。例如,中共在战狼外交的同时,也在网路上管制激进言论;对外国管制增加,今年却推出「国际招商元年」;俄乌战争立场摇摆等,都是这些矛盾的展现。中共对台湾推动所谓「一国两制」,也是一种矛盾。虽然这种矛盾还未上升到太高的局面,不过中共目前正在正视这样一个矛盾。以前可能会用惠台措施,提升台湾对中国大陆的认同度,但现在他不怕你讨厌共产党,惠台措施已变成扰台措施,甚至是穷台措施。
对内管控升高 赴陆国人应留意风险
二十大提出的各项安全观,可预期习近平对中国大陆内部的管控会越来越升高,所以中国大陆未来的人权保障会持续下降。政府应注意的是,疫情结束后,两岸来往更频繁,不管是台湾人到大陆去,或是在大陆的台湾人,未来的安全要非常留意。外交矛盾升高的情况下,中共也许会更加激化,形成民主集团跟专制集团之间的对抗,未来台湾的避险策略拟订,政府可先做预判跟思考。
陈至洁(中山大学政治所教授)
美国及中国大陆都实施「双重吓阻」
美国对台湾及中国大陆,实施「双重吓阻」(dual deterrence),一方面吓阻北京不要贸然进攻台湾,也吓阻台湾政府不要贸然假设美国一定会协助台湾。中国大陆对美国和台湾,也实施双重吓阻。蔡总统与美国前、后任众议院议长见面,中共从未受过这么强的刺激,因此出现双重吓阻,一吓阻美国协助台湾,二吓阻台湾不要走向台独,但两次都失败了。吓阻失败,中共应该会报复或惩罚美国,实际情况是中共不惩罚美国但惩罚台湾,或惩罚美国的力道非常低,与原先的警告不成比例。
中共升高局势是为了避免局势失控
研究中国大陆social media有关美台高层互访的新闻,首先发现,除官方媒体大量报导,中国大陆政府也允许非官方的爱国媒体、自媒体跟进报导。其次,官方媒体的口径强硬程度远超过非官方媒体。这是一个重要讯号,显示中国大陆不想打仗。官方的强硬声音高于非官方,是一个不自然的情形,也就是政府在进行舆论操控,中共不希望在这件议题上失控,希望保持官方主动性。这有点像Thomas Schelling 说的escalation and de-escalation,升高局势是为了要避免局势失控。
王宏仁(成功大学政治系教授)
美中对话不代表美中关系和缓
布林肯结束中国大陆行之后,我们都预料美中关系和缓,但中国大陆并未答应开放跟美国的军事沟通管道,很明显是因为台湾问题。我们也可从对李尚福个人制裁观察美方的态度,美国要解除制裁并不困难,但美方到现在不愿意做任何改变。可见,布林肯访中不代表中方态度和缓,也不代表美方态度和缓。我认为军事仍是中国大陆将来对台湾跟对美国必然使用的手段。
台湾应释放强化自我防卫的讯号
今年初到现在为止,不管是从美国、欧洲、世界各地来的,一定会问一个问题,就是「疑美论」到底从哪里来的。不可讳言,国内有些政党与学者,他们对美国的信任程度本来就存疑;另一方面,疑美论或有夹带中国大陆对某些资讯的操作。这在民主国家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明年我们跟美国都有选举,「疑美论」的确有操作空间,这对两岸关系相当不健康。
国外友人没办法理解,除了疑美论外,台湾人究竟是用什么心态在准备接下来的事情。我们都支持两岸和平,但是台湾到底已准备多少,对他们来讲,目前台湾军事支出比例没有提升,延长兵役也有许多不同声音,如果两岸发生冲突,还寄望友邦协助,是一个非常不合理的事情。对岸的确在这方面进行认知战操作。
刘嘉薇(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教授)
选民死忠程度高 弃保不易发生
大家现在很关注的一个话题,就是三脚督选举,会不会产生弃保效应?在台湾研究选举,或是以民意角度研究两岸关系的学者都很清楚,统独是两岸关系最重要的政治分歧。两岸关系与政党认同高度相关,有四成五到五成的民众没有政党认同,如果第一喜欢的候选人不会当选,可能转投其他候选人,以制止最不喜欢的候选人当选。若选民是理性的,可以清楚排出对候选人的偏好,但是选民可能不理性,「诚实」支持自己最喜欢的那一位候选人。我看了几篇弃保文献,发现在2018年台北市长选举,弃保不严重;2000年总统选举,显示有弃保,但没有弃干净。
国内议题可能成为选举关键
2024年选举三脚督会不会弃保?理论上会,因为有两组候选人是中间偏蓝,实际情况还是要等到选举后期再去看。选举牵涉许多内政议题,现在两大党的形象都崩坏了,有政党认同的人越来越少,反而是国内议题要注意。服贸虽为两岸议题,但也可能被讲成民生议题。2014年太阳花学运,一开始的诉求就是反黑箱,并不是反中,后来被成功挡下。未来若再被提出,也许会以经济角度提出,因为在后疫情时代,台湾经济与世界各国一样都非常需要被振兴。各组候选人除了两岸政策外,是否提出比较好的经济政策,是2024年总统选举重要的观察角度。
童涵浦(台湾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中共增强对台施压 迫美放弃「de-risk」框架
美中关系会不会瓦解?布林肯访问北京后,我认为不太可能。但中共无意恢复军事对话,背后原因是,中国大陆不喜欢美国定的「de-risk」框架。为了改变这个框架,台湾会变成筹码。中共要吓阻美国却不断处罚台湾,惩罚手段包括经贸与军事。这些手段我们看起来也许不是那么理性,但有一定的工具性,如果中共继续维持对台湾相对高压的军事、准军事动作,增加美国在东亚安全上的负担,进而逼使美国放弃这个框架,回到过去那种全面性交往的情况。
相信体制 体制内菁英不致政变
最近俄罗斯发生的准政变,中国大陆会发生吗?我们研究解放军任命,发现2016年前后升迁模式差异很大。2016年之前,不同派系的人都有机会得到升迁,2016年之后,经历7大军区到5大战区的军改,大部分得到升迁的都是习近平的人。我们想了解习近平在10年内,怎么完成权力集中?为何政治精英没有起来抵抗?
我的研究显示,习近平在完成他的权力集中前,愿意权力分享给其他派系,以换取制度上的改革;一旦改革完成,不再分享权力。为什么当初这些人会相信习近平?因为每个体制内的人都相信,这个体制给我好处,基本上是可信的。中国大陆体制在政治上抓得非常紧,俄罗斯没有这种情况。因此,准军事政变在中国大陆发生的可能性比较低。当然,中共如果展开积极军事行动却被打败,军区将领是否会丧失信心反抗,我认为不无可能。
黎宝文(中山大学中国与亚太事务研究所助理教授)
美中战略对抗成中共操作认知战素材
2024年总统大选我们要面对三个国际上的不确定性。第一美中战略对抗持续。布林肯3月的论述,很清楚表明该对抗时对抗,该对话时对话,要合作时合作,要竞争就竞争,即便访中看起来顺利,并不影响美中战略对抗本质。美中战略持续对抗,很容易在国内被操作成「战争与和平」、「台独等于战争」、「疑美论」等论述。可以预期,未来美中对话机会越来越多,每次对话都可以成为国内话题。对中国大陆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投资跟操作的事件,2024年总统大选,中共的干预手法可能会推陈出新。
今年10月将是舆论战高峰
第二个不确定性是俄罗斯因素。中国大陆跟俄国无上限战略合作,俄罗斯的因素会越来越明确。俄罗斯在台海周边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可能在未来的政治局势甚至国内选举上,扮演重要角色。过去选举俄罗斯的角色非常少,但台湾上一届总统选举后,国际因素或国际议程影响国内政治议程设定的频率越来越高。
今年10月前后,俄乌战争会有较明确的结果,因为冬天不适合作战,双方都有动机,在10月前取得较明确的情况。10月正好有大量政治事件:两岸国庆,蔡总统最后一次国庆讲话,甚至是中共三中全会也都在10月。另根据沈伯洋老师的研究,中国大陆在上一次总统大选,大规模操作国内网路舆论的时间点正好在10月。因此10月前后,很有可能是国内舆论战的高峰。
中国经济下滑 反会升高对台压迫
第三个不确定性就是中国大陆的前景。从各项经济数据来看,中国大陆经济复苏非常有限。国内消费规模有限,加上美国对于中国大陆出口管制持续增加,内外双重压力下,中国大陆要持续论述「东升西降」有困难。根据Michael Beckley在Foreign Policy研究,一旦中国大陆越过发展的高峰,会陷入对国内日益压迫、对国际日益冲突的行为模式。在此行为模式下,对两岸关系的压迫,或对台湾政治的影响,只会更直接且没有回旋的余地。
❖ 第二场:两岸经贸和社会议题 ❖
刘正山(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教授)
产品禁销中国大陆 农渔民具韧性但仍有隐忧
2021年起中国大陆禁我农产品包括凤梨、莲雾、凤梨释迦、石班鱼、文旦柚、白带鱼、竹䇲鱼、午仔鱼、秋刀鱼、虱目鱼、石班鱼等。目前只恢复白带鱼、竹䇲鱼(2023年3月)及凤梨释迦(2023年6月)。虱目鱼尚未解禁,无法销往中国大陆,损失惨重,过去两年转成内销,农民也在转型,台湾农民韧性很强。不过仍有一些隐忧,虱目鱼价格虽回来,却不是因为台湾人爱吃虱目鱼,而是因为近来大肆种电(「渔电共生」,鱼塭停养)及饲料养殖成本高涨,虱目鱼产量锐减,价格回到正常水准。
有政治前提的交流 国人面临选择题
有一个根本但朝野都不愿意认真面对的问题是:民间交流,该不该有政治前提?若任一方有政治前提,还交不交流?中国大陆官方说,一定要在政治前提下扩大交流,台湾的社会就会面临一个矛盾,官方说不该,在野党说无妨,所以国人处于一种选择题,变得比较尴尬。我认为社会上一定要有一个平台,能够处理到底要戒急用忍,还是务实西进这两个选项。
陈宗岩(中山大学政治所副教授)
台湾经贸高度依赖中国大陆 战略上相当危险
2011至2022年间,台湾对中国大陆(含香港)出口市场依赖度大致维持在40%左右,同时段的进口依赖度上,大致维持在20%左右。民进党政府执政后,政府希望透过新南向政策,试图降低台湾对中国大陆的贸易依存度,台湾与新南向18国的贸易总额有所成长,但单从依赖度来看,没有显著改变,这个成长可能只是随著时间的稳定成长,政策推力的影响不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陆对台湾的贸易依赖度并不高,大约仅5%。从「量」来看,一旦两岸停止贸易往来,台湾的经济将会受到相当大的冲击;若以贸易的「质」来看,虽然美中科技战、晶片战扩大对中国大陆技术出口的限制,但对中共来说,中低阶半导体,仍可与各国贸易。台湾最重要的出口产业不管是积体电路或晶片,仍旧依赖中国大陆广大市场,但另一方面,2022年中国大陆自台湾进口的半导体大约仅占一成,可见中国大陆对台湾的依赖度有限。由此可见,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贸易结构呈现出台湾高度依赖中国大陆,但是中国大陆并不依赖台湾,若两岸关系不好,相当不利于台湾。
陈若兰(中山大学政治经济学系副教授)
年轻人和中产阶级不消费 台商进入中国大陆非好时机
中国大陆在九〇年代中期,意识到要快速调整结构,开始进行大学教育改革,造成目前中国大陆大学生有1,100万,20年前大概是200万而已。各地准大学生一心想挤进一流大学,造成教育内卷非常严重。这些大学生在内卷化的教育环境下念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产生高度的相对剥夺感,一线城市出来的大学生易陷入「躺平」情况。
没有工作怎么办?开始减低消费,不买房、不买车、不要结婚、不生小孩、不买奢侈品。若以年龄来看,九〇后不想买东西,现今中国大陆最主要的消费阶级是中产阶级。最近中国大陆的中产阶级开始把钱全部囤起来,为的是让他们的小孩润(run)出去。如果中产阶级跟九〇后这两个主力消费族群都不消费,中国大陆的消费市场势必萎缩,未来台湾的服务型产业去中国大陆开公司可能不乐观。
为鼓励毕业生就业,中共叫一线城市大学毕业生去种田,而不是回家啃老。他们用「全职儿女」一词包装啃老族。这些啃老族对于未来台商进入中国大陆,有非常大的风险,因为中国大陆一线城市已饱和,二线也几乎不可能,台商只能寄望于三、四线城市。但是三、四线城市的父母不敢花钱,他们要拿钱去供应「全职儿女」,当作陪伴父母的「薪水」。
「共同富裕」与「混合经济体」 恐垫高台商经营成本
「贫富差距」也是中国大陆青年就业的重要问题。近年研究显示,中国大陆青年人对共产党的认同与否跟经济发展无关,而是跟经济均不均等有关,这是相对剥夺感。习近平想以「共同富裕」解决这个问题,他提出共同富裕有所谓「三次分配」,第一次分配是市场分配,第二次分配是政府的财政分配,第三次分配就是企业社会责任。台商或小型企业,大概要捐几千万,这些都是经营成本。令他们恐惧的是,现在中国大陆在推「混合经济体」,未来台商面对竞争对手不是民营企业,而是国营企业。更大的隐忧是未来台商可能面临跟国企合资的处境,甚至被强迫技术转移,或经营权转移。
张珈健(中山大学中国与亚太区域研究所助理教授)
中共对外资及台资越来越强硬
调查发现,台湾对中国大陆的投资自2010年开始逐年下降,但是在2018年到2019年呈现断崖式剧减,此后虽有起伏,但仍旧呈现递减趋势。我曾经跟转进到新加坡的台商讨论,他们在2018年左右逐步把自己能够处理的资金移走,2018年是川普第一次正式对中国大陆进行关税课征的那一年。中国大陆对台湾的贸易依存度非常低,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中国大陆也没有太多资本进入台湾。
我观察,中国大陆现在对外资的态度是逐步排除。如果台商仍想继续投资中国大陆,就要面临是不是可以接受中国大陆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二十大相对于十九大,认为最大的威胁是台独势力跟国际势力挂勾,中国大陆现在会越来越把抗衡外部干预以及处理对台问题变成当务之急。7月1日实施的对外关系法,显示他们要进行出口管制干预。中国大陆5月时已对micron(美光)进行国家安全制裁,未来仍留在中国大陆的台资企业也可能面临。
慎防中共挟金门威胁中央
第二个可能强硬的地方是金厦融合。王沪宁今年在海峡论坛上提出「关于支援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提到所谓「新四通」(通电、通气、通桥与通水),有很高的风险。从全球供应链的角度,借由在中国大陆生产的立基,出口全世界,这不算是纯粹依赖中国大陆;但如果进入以内需为基础的市场,这样的依赖就很有风险,农产品就是如此,水、电、天然气等基础设施亦然,尤其如果只有一家公司,依赖度、黏著度更是非常强。假设金厦真的成为融合区域,今天金门提出新想法,要求中央政府也照做,该怎么办?
蔡德钦(辅英科技大学幼保系助理教授)
学生高比例认同自己是台湾人
去年裴洛西访台,我对同学们做一个政治倾向的访谈。结果显示,同学们认同是台湾人的比例非常高,认为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的比例相当低。对于两岸关系,他们比较认为是国际关系,而不是中国内政或是国内问题。选举的倾向,他们不见得会倾向于政党,比较会选择政见、选人。
陆方对两岸恢复交流态度积极
今年5月23日到5月28日,科大有10个同学到贵州参访,陆方提供全额机票与全额招待,报名不很踊跃,因为家长会担心。同学们回来说这个很好,每个人住一间房间,吃得也非常好,学生很开心。
我访谈国际处人员,他说是贵阳幼专邀请的活动,经费来自于东协,邀请对象不限台湾人,也有柬埔寨、泰国跟越南,但以台湾为主。访谈得到一个结果,就是对岸比我们急著开放。他们没有开放学位生来台就学,这种活动就是他们开放的延伸。
问到对两岸交流态度,国际处人员表示,以前他们到对岸去会比较畅所欲言,现在比较不敢讲话,对方以 中国大陆官员为例,都是按稿来讲,不敢乱讲话。这方面两岸都很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