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交流我们的门永远开著 罗文嘉:前提不能损坏中华民国主权及台湾自由民主体制

  • 更新日期:113-10-21

113年第042号新闻稿

时间:113年10月21日

联络电话:海基会综合处池先生(21757125)

海基会罗文嘉秘书长今(21)日接受电台主持人周玉蔻「新闻放鞭炮」节目专访时表示,两岸双方要多了解才能避免误解,了解的过程不一定能马上找到共识,但是至少可以知道彼此为什么这样想。海基会的角色,就是想办法透过交流互动,让双方三十几年来解决不了的政治争议,能够有被理解和解开的空间跟机会。

有关「26共识」一事,赖总统是否事先知情。罗文嘉回应,提出这四个字并非来自赖总统的授意,也不是什么台语或客家话的谐音,而是他在县府导览下参访「26据点」。这个「26据点」是过去军事炮阵地所转型的文化景点,他说,从军事用途到和平艺术是一个进步的转型,「这是我们的进步,也是两岸的未来的方向。」因此他才有感而发提到,如果海协会能够来到26据点,一起讨论出双方都同意的共识,那个共识才叫共识。

罗文嘉指出,不管叫26、88或任何数字,其实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双方都同意,真实且具体清楚的才叫共识,不是像九二共识,既不存在又是虚构,然后把它当成双方的解释不同,再把它当成两岸的政治基础,这个并不足以作为讨论台湾和中国大陆未来。

罗文嘉表示,「我方的门永远开著,即使我知道开著门,你也不会愿意进来,或是会故意讲除非你接受什么,我才愿意进去,但我们一定要打开门。」最重要的是,两岸谈判不能放弃台湾的核心利益。

罗文嘉指出,台湾的核心利益有两个,第一个是中华民国主权存在的事实,第二个是确保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如果接受所谓「九二共识」,也就是接受一个中国,而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没有中华民国,那等于我们放弃了主权与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那就是陷后代子孙于不义,我们这一代人不能做出这种结果。」罗文嘉强调,「我们的门永远开著,但开门的前提是不能造成中华民国主权以及台湾自由民主体制,这两个基本核心利益任何的损坏。」

对于「九二共识」的历史,罗文嘉详细说明,海基会与海协会于1992年10月在香港的会谈中,两会各自对「一个中国」的涵义表述己方立场,但并未对内容达成共识,会后双方仅以新闻稿及函电往来再度重申各自立场。1996年至1998年间,海协会与国台办亦多次表示「从来没有承认,今后也不会接受台湾当局所谓一个中国各自表述」。

罗文嘉强调,陈水扁总统就任以后,也明确表示「没有九二共识,就是九二精神」,直到马英九总统就任以后,突然才承认「九二共识」存在,并表示九二共识就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但对岸在马政府时期对「九二共识」的讲法就是只有四个字,「一个中国」,这表示双方讲的所谓共识,是两个不同的逻辑、不同的版本,「你讲是A,我讲是B,怎么会叫共识呢?」

关于两岸两会往来现况,罗文嘉表示,自2016年蔡总统就任以后,海协会就以我方不接受九二共识为由,不跟海基会做任何联系,然而事实上,两会很多事务性与两岸协议要进行的事情,还是在继续进行中。面对未来的两岸情势,罗文嘉表示,两岸双方要多了解才能避免误解,了解的过程不一定能马上找到共识,但是至少可以知道彼此为什么这样想。海基会的角色,就是想办法透过交流互动,让双方三十几年来解决不了的政治争议,能够有被理解和解开的空间跟机会。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