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环保合作前景与商机之刍议

专题报导


两岸环保合作前景与商机之刍议


文/陈龙吉、卢瑞珠、虞中维



前言


台湾环境保护产业兴起的历程与先进国家的经验极为类似,早期的「需求」来自对环境污染的不可容忍,中期的需求则起因于社会大众对环境品质要求进一步的提升,而最近的需求则来自于全球化的趋势,包括「绿色消费」及「清洁生产」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的诉求。随著上述的阶段性变化,环保产业的「顾客」亦由早期政府为主,提供相关市政环保建设,逐渐将重心转向服务企业之环保绩效的各种软硬体,即所谓的环境保护服务业。


由于环保产业产业属于技术密集性产业,产业竞争力展现在技术优势与产品性能上。虽然部分环保技术的市场占有率仍集中于先进国家,但相较于其他亚洲开发中国家,台湾环保产业发展较早,已于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累积多年的管理经验和本土化模式,例如台湾是开发中国家里最早订立污染物排放规范的国家,于1974年间订定公害防治相关法律,并于1994年制定全世界涵盖范围最广的环境影响评估法,在这些环保工作落实的过程中,环保产业担负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中国大陆近几年之经济发展表现亮眼,不仅GDP世界排名攀升且于2009年亦成为世界排名第一大出口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及第二大制造业大国,此外已于2010年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有鉴于「十二五」规划已由历年之经济挂帅政策转型成以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及国民经济重要程度等为考量,因此挹注大量投资资金及政府资源于绿色发展之相关产业,亦将绿色产业之发展规划列入十二五年规划纲要之全文,以期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中国大陆环保现况


中国大陆自1953年开始以5年为一区间做为国家中短期规划,「十二五」即为第十二个5年计划,实施时程为2011至2015年;大陆地区的环保工作大约于「七五」时期开始,自「十五」规划以来环保产业投资的年增长率都在15%以上,预计至2015年产值将超过4.5兆人民币。


世界各国对于「十二五」计划之内容与政策皆寄予高度重视,希冀早一步掌握中国大陆经济发展脉动,从中取得交流机会及产业发展商机;我国所掌握的优势为产业内容多元且广泛,亦早已深耕亚洲市场多年,并位居国际贸易交通运输之枢纽,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与大陆地区语言和文化的同源性等利基。此外,台湾于环境保护工作已累积多年的经验,不论于环保技术的引进、制度的发展、管理模式的建立等,都能提供中国大陆作为参考。


大陆环保部于「十二五」期间,将制(修)订800多项环保标准。于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将针对钢铁、石油炼制、水泥及锅炉等行业制(修)订约10项污染物控制规范;例如2012年颁布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2014年公布的《平板玻璃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甚至堪称「史上最严」的标准,将为大陆地区烟气除尘、脱硝、脱硫及汞污染防制带来庞大商机。2013年9月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将从调整产业及能源结构、汽机车污染控制、油品品质升级等方面著手改善空气污染及霾害等问题,同时建立京津冀、长江三角、珠江三角地区,联合治理大气污染的体系,包括空气品质监测网及污染预警机制。


废弃物处理方面,垃圾焚化处理近年在中国大陆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根据《「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至2015年大陆地区垃圾焚化处理能力须达总处理能力的35%以上,其中东部地区要达到48%以上。于「十二五」期间大陆也将致力于处理都市废弃物中的餐厨垃圾,避免餐厨废油不当回流形成「地沟油」,影响都市卫生及市民健康。各大城市的建筑废弃物,也是大陆目前亟需处理的问题。


在加速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除持续增加城镇污水的处理能力及中水回收的使用率外,中国大陆的污水处理规划设计有「重水轻网」的现象,连接至污水处理厂的管线配套建设严重不足,导致处理厂规模与实际处理水量差距悬殊的情况,《「十二五」期间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将提出未来5年污水处理管线建设按专案总投资进行补贴,此措施将有助于处理厂的规模被有效释放。大陆地区污水处理厂数目持续增加,但污泥处理率却偏低,部分地区处理率仅为20%至25%,因此污泥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也很广阔。


2014年4月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中国大陆16.1%的土壤有污染物超标的情况,其中耕地土壤更有20%左右发生轻至重度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污染,此现象已严重威胁到大陆地区的粮食安全,因此当地亟需土壤整治及其修复技术,并建立土壤污染评估、监测及污染土地的管理制度。


两岸环保合作契机


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市场产值呈现稳定而缓慢的成长,与欧美和日本等国家相比,国内市场的规模较小,相关业者多属中小企业,总员工数在 50人以下的厂商占整体产业结构80%左右;根据工研院的研究统计,2000年至2010年台湾环保产业的产值占总GDP的比率大约介于1.07%至1.39%之间;台湾经济研究院初步分析显示,目前我国环境服务业主要集中于国内市场,自2004年来,外销比率约介于总销售额的4.6%至5.6%,显示我国环境服务业的出口贸易仍有很大的空间。


我国环保市场的规模与景气的好坏相关性不高,以较稳定的方式成长,虽无法像高科技产业一样依市场变化有高度的成长性,但这类「静脉型服务产业」于回圈经济的发展,确有其存在的重要性。早年台湾传统制造业工厂外移,陆续转往大陆地区及东南亚发展,但随著其近年来环保意识逐渐抬头,对于企业的环保标准要求愈趋严格,显示台湾环保产业于中国大陆等地拥有很大的拓展机会。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都市化发展迅速,1980年时都市化程度为19.39%,至2012年已上升至52.6%,再加上改革开放初期,以计画经济的手段和增加GDP为唯一导向的国家发展模式,大量发展重工业,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不高,污染问题已为中国大陆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


在两岸绿色产业合作方面,大陆重工业的规模庞大,台湾中小企业可利用其创新与灵活的经营模式,发挥彼此的互补优势;另外可以透过制定两岸共同的绿能产业标准,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并整合两岸的绿能技术,未来更可争取成为国际标准,协助两岸绿能产业进入国际市场,此类合作模式也可以复制到其他环境保护的工作领域。


中国大陆幅员辽阔,部分地区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与台湾有所差异,因此我国可于两岸各地选择适合的场址,规划建立绿能多元展示应用区,提供绿能产品、绿建筑、生态园地等应用的实绩展示,并记录各种技术在不同气候条件下运转的资料以供各界参考,甚至可发展成为绿能国际展示平台。


台湾废弃物管理发展较中国大陆早,其历程与国际趋势相近,从早期以消极的焚化、掩埋等末端处理,逐渐朝向以源头减量及回收再利用等管理为主,以逐步达成垃圾全回收、零废弃之目标。大陆透过近年来的发展和政策引导,废弃物问题逐渐受到重视,但目前仅针对电子废弃物成立类似台湾的回收基金制度,为提升市场成效,实施高补贴政策及以旧换新等经济诱因,但仍需建立完善的回收网路与管理制度,避免非法业者造成环境污染,且大陆地区部分废弃物污染防治和资源回收再利用的业务主管机关分属不同部门,造成各部门的管理措施与政策法规制定相互矛盾的情形,降低行政效率。


另外大陆废弃物管理机构尚不健全,人员编制严重不足,尤其是绝大部分市县区基层没有专职的废弃物管理人员,造成管理制度在落实上头重脚轻。我国在废弃物与资源回收方面发展均较中国大陆成熟,但因受限于人才与资金等,纵有技术也受限于市场规模无法扩大,较无法获得丰渥利润,前进大陆已是发展选项之一,也可借此机会分享台湾在废弃物管理与回收的经验。除前述于2013年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外,大陆近期也将陆续颁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及《土壤污染防制行动计划》,其设定的目标也将带动相关领域业者的发展。


中国大陆政府施行的环境标准逐步提高,有关环境监测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目前佛山、东莞和深圳3市已成为广东省开放民间环境检测机构进行相关业务的试点城市,台湾环境检测业者可借此机会参与大陆地区的相关市场,并与污染整治业者做垂直整合,甚至可以往高阶技术市场发展,例如食品检测或焚化炉戴奥辛检测等项目,共同为两岸的环境品质把关。


结论


中国大陆的环保产业为一个政策主导的产业,其发展受到国家政策及地方政府的影响较大,该产业地区分割现象较为明显,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新企业进入一个地区的市场,需要当地政府的允许和支持,形成一定的区域性壁垒。中国大陆幅员广大,各省市特色产业亦各有不同,执行策略中央及地方常有不同轨之情形,不同地方亦有不同执行管理见解,如欲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建议应抛开过去以单打独斗的方式,以化零为整的方式出击,建立整合「环保设备及器材制造业」、「环境保护服务业」及「环保工程建造及装置业」的综合公司联盟,透过提供较完整的产业链、技术整合及工程实绩的认定,将更有利业者申请支援或拓展市场,也可降低投资之风险。


依WTO服务贸易承诺规定,中国大陆已开放台湾环保服务业进入大陆市场,我国亦准许陆资企业进入台湾市场,面对大陆地区如此广大的市场,早一步掌握中国大陆经济发展脉动,从中取得经贸交流机会及产业发展商机,台湾的环保业者将有许多拓展的机会。


然而,目前由于两岸双方均有相关法规制度及商业竞争等限制,至使台湾环保业者在进入大陆市场时遭遇到不少阻碍,未来可透过环保署与陆委会、海基会等相关部会机关研商,并在适当的两岸交流或谈判中争取,解决两岸环保资质(证照)、税赋、相关认证以及工程实绩认定等问题。


未来双方应进一步在ECFA的架构下,厘清两岸环保产业或环境服务业的定义,除避免贸易纷争外,也可借此找出两岸环保产业的相互优势,作为后续合作的基础。除著重于环保业者的技术发展,也可透过两岸大专院校的学术交流或产学合作,办理相关技术的研讨会及环境商品展览,让各界可以更了解彼此的环境保护状况,进一步培养两岸的环保专业人才,建立更完整的产、官、学的两岸环境保交流与合作,创造不同的绿色商机。


「两岸环保服务业交流平台(http://csesep.tesd.org.tw)」于2012年8月21日,由环境永续发展基金会执行建置,并正式对外上线启用,希冀透过媒体传播,让相关人员或业者从交流平台上获取两岸相关保环保法规、标准、产业动态、环境状况、研讨会及展览会以及技术交流等资讯,提供业者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之参考,期盼借由两岸环保携手合作,推展绿色商机,共创环境永续发展的新世代。


(本文作者陈龙吉为财团法人环境永续发展基金会董事长;卢瑞珠为财团法人环境永续发展基金会公关部主任、前中央社记者;虞中维为财团法人环境永续发展基金会工程师)



参考文献:

1.     健全环保产业之管理及辅导政策方向探讨专案工作计划,财团法人环境永续发展基金会,2008

2.     2010商业服务年鉴,财团法人商业发展研究院,2010

3.     中国「十二五计划」环保产业商机分析报告,京华工程,2011

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大陆国务院,2011

5.     台湾经济研究月刊第36卷12期,台湾经济研究院,2013

6.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及投资问题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7.     两岸环保服务业交流推动现况,海峡交流基金会「两岸经贸月刊」,2013

8.     2014-2018中国环保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投顾问,2014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