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转型 分分秒秒要做的事—专访广州台商协会会长张海亮
- 更新日期:109-09-06
人物专访
升级转型 分分秒秒要做的事
—专访广州台商协会会长张海亮
文/林安妮
广州新任台商协会会长张海亮在8月28日履新,他是广州台协成立22年来,第11届会长。他与过去曾任广州台协掌门人的吴振昌、程丰原一样,都是在广州番禺奠基立业;「为人诚恳、无私奉献」是不少当地台商给他的评语。
「协会不是我个人的」,张海亮在8月初确定出线接掌台协后,他在8月初的理监事改选会议上如是说。作为老店新开张者,张海亮说,他将传承前任会长李必贤的精神,将广州台协的光环,擦得更亮、更响,带到全大陆各地。
张海亮,是广州保福体育用品公司董事长。1980年代时,他曾在台湾开办贸易公司,90年代随著不少他这一代的台商西进投资,「我们这一代的机会是,当时的大陆市场还没发展起来,享受了不少低廉生产的红利时代,不过,随著时间流逝,现在最困扰台商的,还是升级转型的问题。」
升级转型,是他念兹在兹、也是他上任后首要解决的棘手问题。过去这十多年间,珠三角台商面临严苛的升级转型考验,张海亮从自身做起,坚持时时刻刻要做研发、信任专家,尽可能地创造「无法一脚踏入」的蓝海领域。这个过程是艰苦、寂寞的,但是现在的他,要创造升级转型的学习氛围,让广州台商都能分分秒秒升级转型。
新任会长 升级转型摆第一
张海亮曾任广州台协番禺分会长、副会长,并兼任广州台协双转移小组召集人,长年参与台协事务的他,对于台协事务相当熟悉。也因为,自家公司这二十多年一路走来,都是抱著「升级转型」信念求生存,让他深信,服务当地台商最好、最关键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帮助台商做好升级转型。
「转型升级很多时候是被逼的」,张海亮说,他80年代在台湾开办贸易公司,90年代随台商西进大潮落地番禺,不过,当制造业越来越密集,市场僧多粥少,他不得不思考公司未来出路。特别是好多年前,广东曾推行过「腾笼换鸟」政策,让不少台商真实地感受到生死存亡一线间。
张海亮说,透过多国调查,他将自家公司的经营模式,从「客人要什么,我们做什么」的传统代工模式,转型为研发「别人做不了」的产品,专攻机能型、专业度高的产品,让别人无法「一脚跨进来」。好不容易,在几年间,让他把「追著人家跑」的制造厂,打造为「跑给人家追的」技术性企业。
「企业外移,去了就不会回来」,张海亮指出,去年他与广州市长陈建华座谈时,他便直言腾笼换鸟政策对当地台商不是最好的方法,「台商在地打拚几十年,有困难时政府应该帮一把」。这段话,也触动了广州市府,陈建华当场决定,自今年起,将分3年时间,每年由市府拨出人民币1,000万元,作为广州台商的升级辅导金。
升级转型 分分秒秒要做的事
张海亮说,今年是广州台协成立的第22年,这样一家老字号的台协,长年服务著1,400多位台商会员。在使命感敦促下,他已决定把升级转型当成是会长生涯最重要的一件事,在他履新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要做内部调整,充实功能委员会作用,成为会员们的最佳靠山。
他表示,时间不站在台商这一边,想要如同过去靠著压缩成本与低廉劳动力赚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台商要赚的是管理财、技术财与效率财。」从前大批的劳动红利,如今是用完了,但是台商依然可以靠著机械自动化,创造竞争力。
他说,广州市政府提供的转型辅导经费,今年起生效,台协作为资源平台,责无旁贷要敦促会员大力调整体质,「台湾有不少专业的经营辅导团队,会定时到广州来协助大家做辅导诊断,」但是,该怎么做、要怎么做,还是得要企业主愿意放手去做。
「升级转型,是企业主分分秒秒都要想的事,」张海亮分享他的「过来人」经验,「不管你是高科技产业,传统产业,在环境如此竞争下,唯有不断精进,才会有竞争力,假如你只是坐在那边等,就只能坐以待毙。」
不过,他坦言,过去这十多年,大陆台商人人都深知升级转型的重要性,但是要打破惯性、坚持到底,却是不容易做的,「这时就得靠信念支撑」。张海亮的公司长年与纺研所、工研院保持往来,也常大手笔委托专案研究给法人,拜托专家帮忙提供前瞻性的市场与产品看法。
「我们公司是传统产业,但是我们走得比较快,」这些年,张海亮不以拿到世界主要运动品牌大厂的代工生意自满,他进而从代客生产,走向代客设计,2010年起,他也开始自创品牌,勇闯大陆内需市场。他忍不住分享起,这十多年来不少企业奉为圭臬的「蓝海策略」,要在无人可敌的蓝海中遨游,不要在严重杀戮的红海,跟人争得你死我活。
推动电子商务 帮忙台商做生意
除了升级转型外,张海亮还提出了两件「会长必做」的大事,一个是推动电子商务平台,二是加强与当地民营企业与国际企业来往。张海亮说,在网路行销时代来临,台协将运用资源成立电子商务平台,协助会员直接对外销售,「我们希望做到b2c(直接对客户销售)。」
他提及,比起大陆很多山寨版的产品,台商生产制造的商品,本身就是品质保证,「这么好的产品,要能让更多大陆本地的消费者有机会享用。
」
至于为何要加强与大陆民营企业与国外商社联系,张海亮一针见血说,「很多台商喜欢抱团取暖,但是,只在自己的小圈圈转来转去,没啥意思,我们应该要融入当地社会,与同样身处本地的其他企业多交流、多交换意见。」
他说,这些年,大陆很多民营企业进步很多,有许多经营理念是台商可以学习之处,多跟国外商社来往,也有助打开国际视野。
话锋一转,他鼓励台湾的年轻人要有国际观,「不要怕」。他说,大陆是很大的市场,这20多年来变化很大,很多大陆年轻人现在也跑到很前头,「现在全世界的人都把眼睛望向大陆市场,台湾年轻人不能忽略它,一样要注意大陆市场。」
他提及,他这一代的台商,刚到大陆创业时,大陆市场还很落后,也因为当时大陆各省市都努力招商引资,让不少台商搭上了「创业便车」,对这一代台湾年轻人来说,不论想不想到大陆创业、工作,都还是要对大陆有一定的认识、了解,他直言,国际观,是现代青年必备的生存工具。
「台湾年轻人,不管是在吸收新知与发想文创方面,都比大陆这一代年轻人更成熟,」张海亮鼓励那些有「大陆很大,我很怕」恐惧症的台湾年轻人,只要能看清楚自己的目标、方向,也能了解大陆市场,拥有一定的「大陆经验」,一步一脚印去做,总有一天也能开创与上一辈人同样动人、精彩的打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