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台商产业转型升级峰会活动纪实
- 更新日期:109-09-06
专题报导
2014台商产业转型升级峰会活动纪实
文/冯 昭
海基会林中森董事长5月29日出席在江苏省南通市举办的「2014台商产业转型升级峰会」致词表示,目前是60多年来最佳的两岸关系,两岸是互利双赢,两岸服务业要加强合作。随著大陆服务业发展,大陆不仅是全球最大工厂,也是最大市场,盼两岸服务业在打造全球新标准、共建品牌、供应链的优势互补等方面合作,以达到「强强联手,共创双赢」。
一如林中森在致词时开宗明义点出两岸服务业合作的重要性,这场由南通市政府与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台企联)主办的「2014台商产业转型升级峰会(南通论坛)」,两岸专家在全天讨论中,从宏观面剖析两岸服务业大环境和未来趋势,也对两岸企业,尤其是台商,提出具体建议。
宏观面分析
林中森董事长指出,大陆消费成长快速,每年几乎都超过两位数,大陆去年服务业的GDP占比为46.1%,超过制造业3个百分点,尽管与台湾服务业GDP占比72%相比仍差很多,但显示大陆服务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商机很大。
林中森不讳言,随著大陆调整经济成长,台商这几年积极转进内销,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大陆提供更多协助。例如,台商原来的生产基地被迫转移,他呼吁大陆,在土地动迁过程中,保障台商权益,让台商共享土地增值的利益。台商转型升级面临缺工问题,朝服务业转型期间可能面临融资难及行政手续繁杂等问题,也需要大陆协助。
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前主委尹启铭表示,从各出口部门附加价值在全球出口的占比可以发现,服务业在全球出口比重虽然只有22%,附加价值却达到46%;反观占全球出口比重71%的制造业,附加价值只有43%。
尹启铭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大陆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从1990年的9%,2010年已来到21.7%,比台湾占比(18.7%)高。意味大陆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期潜力雄厚,商机深具潜力。台湾现代服务业成长速度慢,也说明台湾产业结构调整太慢。他说,两岸都面临产业转型问题,但问题不同,大陆是如何二产(加工制造业)转三产,台湾却是传统产业调结构的问题。
大陆海协会会长陈德铭表示,台湾服务业进出口量在全球排在第26,与实力不相称,而且竟排在澳门的第24之后。这说明台湾服务业只要稍稍开放,会有巨大能量喷发的机会。
陈德铭表示,南通论坛已举办3年,两岸企业家菁英在3年前已经看到升级转型的重要性。但他也直言,要注意大陆寓言常说的,「醒得早、起得晚」,看到问题要及早行动,要认清形势,要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必有之路。
去年才卸下大陆商务部长职务的陈德铭指出,2013年全球货品贸易下滑,但服务进出口仍以5%速度成长。他说,要把握机遇,人工智慧的新兴工业革命浪潮正在兴起。大陆每年有几千万人从农业人口往工业转移,但大陆也要用机器代替工人,因为全球是这个趋势,如果不这么选择,在全球工业化进程中会落伍,会被淘汰。
陈德铭指出,服务业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承载点。而大经济体有更大优势,因为市场大,可以使服务业更加细分、开放、社会化,提升水准。而两岸和平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难得契机。
他举例,大陆13亿人口的医疗保健、2亿人口的养老产业,会产生多少商机?欧美企业家告诉他,最大的优势在台湾,因为生活性服务业与民族、文化、语言紧紧相关。语言文化是台湾最大优势,台湾不仅可抢食大陆13亿人口市场,大陆与100多个国家签有经济合作协定,台湾还可借道进军全球70亿多人口的市场。
更多专家建议
对于台商转进大陆市场,经建会前主委尹启铭建议,应做好3项准备工作:
一、针对研发、供应链、生产、租赁等提供整合型的营运模式;
二、针对品牌管理、市场区隔、差异化行销及整体行销,有精致行销策略;
三、针对大陆变化快速,随时保持创新与时效的态度,以及运用台湾作为基地。
在两岸产业都迫切需要转型的关键时刻,要让南通与台湾服务业合作有新突破,南通市长张国华提出4项建议:
一、抢抓制造业服务化机遇,在现代物流、服务外包、工业设计等领域合作上取得新突破;
二、抢抓城市资讯化机遇,在电子商务、资讯技术、大资料和云计算等领域合作上取得新突破;
三、抢抓功能特色化机遇,在现代金融、平台经济、文化创意等领域合作上取得新突破;
四、抢抓生活现代化的机遇,在现代商贸、旅游休闲、医疗健康养老等领域合作上取得新突破。
台企联总会长郭山辉建议台商做到以下几点:
一、依托地方政府,畅通转型升级管道;
二、转变生产方式,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三、拓展内销市场,创新行销模式;
四、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加快转型步伐;
五、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增加加工贸易植根性。
郭山辉表示,广大台资企业只要抓住两岸和平发展的契机和大陆实施「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的历史机遇,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达成二产转三产、传统第三产业经营模式再升级的目标。
对于如何让两岸文创携手、再创品牌新价值,台北市前副市长、台湾文化创业产业联盟协会荣誉理事长李永萍建议:
一、引入台湾体验概念的复合式文创产业园区。不是在园区找品牌,而是创造「品牌型文创」。例如台北「松山」就是一个品牌,才能跨界组织起各种零碎的产业;
二、引入台湾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创新的经验,例如霹雳布袋戏;大陆各地旅游景区的伴手礼和城镇化社区,也都可以采用台湾经验。
而最关键的,李永萍说:「人才、人才、还是人才」,现在应该鼓励台湾人才到大陆做品牌,但不是像制造业只找1、2个台干到大陆,因为文创要氛围、团队,所以要「混合式编组」,让大陆员工派去台湾受训,年轻人混合编组,在文创思维中感受发想,才能成功。
对于大陆当前政策扶持对象中小企业,两岸也有合作空间。中华开发工业银行直接投资事业群执行长周大任指出,大陆希望扩大营运规模的中小型民营企业,需要纯熟的企业管理技术协助发展,台湾经验可辅导。
国泰综合证券董事长朱士廷建议,陆企和在陆台商可到台湾上市募资。尽管到大陆、香港、美国、德国上市都是选项,但就像去百货公司,不一定要买最贵的衣服,而是买最适合的。台湾股市本益比不错、流动性好,外资参与度高,且「再筹资」能力强,可提供中小型公司更充沛的市场动能。
(本文作者为中央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