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专访海南椰子大王吴东泰

  • 更新日期:109-09-06

大陆投资经验


专访海南椰子大王吴东泰


文/林安妮



有海南椰子大王之称的海南台商协会副会长吴东泰,自小在台北市长大,25年前他高中毕业刚退伍时,就「奉命」到海南掌管家族投资事业。他笑说,刚到海南时,没水没电没路,连卫生纸也没有,彷佛进入童话书里的原始情境。如今时间一晃眼就过去,他的梦想是推动「万绿椰园」,打造翻版夏威夷。


吴东泰回忆,当年一到海南,犹如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虽然那时的生活条件不佳,偶尔还会碰上当地质朴的农民喝完酒、看完「国共内战」电视剧,就跑来找他「兴师问罪」,不过,在海南每天像是打陀螺似的忙碌生活,让他从当年的城市大男孩,变成有梦想的企业家。


他最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是,「现在做生意,不能再走回以前破坏环境、资源的老路子了,现在要想的是怎样资源共享,让事业伙伴都得利。」面对台湾新燃起的青年创业风,他也鼓励每位「台湾之光」努力发光发热,秉持台湾人苦干实干精神,开创自己的新事业。


从养鱼养虾 看见万绿椰园


吴东泰约莫是在1990年到海南,当时家族交办给他的事业,就是做水产养殖与进出口买卖,「当时我们挖塘养鱼、养虾,也从海外引进新的鱼苗、虾苗给海南养殖户,等到鱼虾养大后,再帮忙销售海外。」


他形容,当时市场需求颇大,他的销售腹地,除了大陆本地以外,也包括了台湾、香港、日本与东南亚。随著业务一路拓展,在1998、1999年时,他打算再向当地政府要地,扩建2,500亩的鱼塘、虾塘,不过,正当他准备拓展事业时,他面临了一个「两难」。


当时的大陆,随著经济发展,环保意识慢慢抬头。吴东泰寻思,他新拿到的地,一旦开挖下去,很可能要一并铲除原址的海防林、红树林等特殊生态,「挖塘就得砍树,我非得要做这种零和生意吗?没有其他折衷之道吗?」他不断在内心反问自己。


吴东泰抱持著疑问,等待有一天可以豁然开朗。果不其然,他没多久就想到,夏威夷最令人心神向往之处,就在于蓝天、椰林、沙滩还有阳光,「如果海南当地的农业能与休闲服务业相结合,椰子树下可以种些花卉,并提供一些木屋、别墅等旅游接待设施,那么就可以与环境共生了。」


有了这样的想法后,吴东泰开启了自己的万绿椰园想法,期盼在当地发展出可兼顾环保的生态经济。不过,椰子树要从树苗长成大树,得花十多年的时间,要推动如此庞大的椰林工程,还得想出可行的商业模式。一路做、一路想,他慢慢地舍弃鱼塘、虾塘,转入现代化的休闲农业领域去了。


不抢资源 强调资源共享


「挖鱼塘、虾塘,不可避免地会破坏环境,作为一个投资者,多数人想的可能都是怎样抢资源,但是万绿椰林的出发点,是要保护资源,且与伙伴利益共享,」由此也可让当地的农民、养殖户,可以跟著富起来。


他说,椰子树长成要十年工夫,这十年之间,可以在椰子树下,栽种其他经济作物,还可慢慢规划兴建其他休闲设施,「这条路虽然漫长,却是可以永续、共生,可以走得比较长远。」


吴东泰的概念形成后,也盼万绿椰林的概念,可以不断复制,一些不适合种植的荒地,也可以考虑种植椰子树,「椰子产业在国外很流行,谈的不只是卖一颗椰子这样简单,椰子从头到尾都是宝,不仅可以深加工,做椰子油、椰奶、椰棕,甚至是发展出活性碳来,或是把椰棕制成艺术品。」


他认为,海南要发展休闲农业,先天条件非常好,把椰林、沙滩、阳光、海水等元素结合起来,就是一幅很美丽的观光图像。如果能做到如国际般的旅游及农业水准,那么海南要成为国际旅游岛、生态岛,根本不是梦。


目前吴东泰旗下有42个农场,他还在当地注册了「万绿椰园生态产业联盟」,期许自己作为资源整合者,以资源共享的概念,盼能逐步整合出海南十到二十家的中大型休闲农庄,以及三百家具特色的主题农场。


椰子大王 乐分享不藏私


他笑说,资源共享的概念,就是以自己为平台,把所有的人当成可能的事业伙伴,像是国外有类似发展休闲农业或具管理长才的人,有机缘就可以一起合作,「毕竟我们农场多,唯有不吝啬资源共享,才能为产业注入新的生命力,同时引进更多的管理菁英。」


不过,他坦言,这条路一路走来并不平坦,主要是早年政策较为刻板,农业、林业限制较多,要取得休闲农业用地没那样容易,更何况,当年,休闲农业还是时髦新鲜物,一直等到这几年,当地政府眼见休闲农业的确可以当成一门好生意,才让投入者可以慢慢施展拳脚。


吴东泰说,这几年的摸索,让他发现,休闲农业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有莫大帮助;休闲农业也像是农业版的改革开放,只要尊重市场机制,就有机会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


他认为,现在的农民不同以往,家家户户都有电脑,也善于运用资讯化的环境,他期盼,当地政府能尊重民间智慧,他相信,在导入更多市场与效率概念后,海南岛的发展前景,不会输给任何一个国家,「海南岛有丰沛的天然资源与环境,还有十几亿人口作为后盾,它的未来发展情景,不是其他国家可比拟。」


鼓励创业 年轻人勇敢闯


吴东泰从小在台北市长大,高中毕业当完兵就到海南工作。他说他对农业的热情,其实也是出于对一辈子务农爷爷、奶奶的孺慕之思。他笑说,当年21岁就到海南,对于工作与人生没有太多想法,「当年的工作地非常偏僻,没有水电、没有路,也没有卫生纸,对我来说,反而很新奇,感觉像是进入童话书里的原始情境。」


当时的生活,事实上也让吴东泰无暇多想,他每天忙著的事,就是怎样管理这样大的土地,跟这么多的人。他笑说,他早年工作经验学到一个很宝贵的收获,就是学会付出。


他提及,农村问题,一直是大陆政府相当重视的议题,「现在的人口结构,让农村既出现老人安养问题,也发生小孩照顾问题,」「农村的年轻人出外打拚,就把小孩丢给农村年长的父母,」这些都让他更深刻体会到,唯有农村经济发达了,才能让人才回乡,解决农村的社会问题。


他也鼓励,志在创业的年轻人,可以多观察这个社会需要什么,看能不能发想出一条整合资源的道路,既成功创业,又解决社会需求。他强调,今日流行的企业经营之道,不在掠夺资源,而在整合资源、创造共享、共赢。


不过,他也说,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也不是所有想创业的人,一开始就应该赶著创业去,「一些有意创业的年轻人,不妨可以先找个好公司、有发展性的产业与企业,先观察一些人家的成功之道。」


他表示,良禽择木而居,第一份工作对于人生有著深远的影响,年轻人在其中,不仅要想著如何让自己成长,也要想著可以怎样付出、贡献,成为公司与同事的好帮手,再从中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


他强调,年轻人不要只是想著自己怎么赢,而是要想怎样共赢、共享,「做企业的人,要有一颗关怀的心,」「我自己也年轻过,走过这条路子,我知道年轻人多半很有想法,不是这么不堪一击。」


吴东泰提及,台湾人肯吃苦耐劳、毅力超强,这是台湾人普遍都有的台湾印记。他这一代的台湾人,一开始都是以个体户,或中小企业之姿,到世界各地开疆拓土,现在本土的台湾青年也可以是台湾之光,「台湾年轻人的资讯能力超强,对新鲜事物也有很好的接收能力,处理事情的能耐都在这一代之上,只要给他们正确的方向指引,台湾年轻人会做得更好。」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