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经改与台商的转型
- 更新日期:109-09-06
专题报导
大陆经改与台商的转型
文/黄仁德
大陆在2013年的十二五规划(第12个5年规划)提出「调结构、稳成长」的经济政策主轴。2014年,大陆两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确定大陆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将以「打造内需市场」、「发展服务业」、及「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双轨并行」等三方面为主。台商在大陆的经营与大陆经济政策息息相关,因此,在大陆总体经济政策的改变下,台商的经营势必会随之调整变化。
一、两会后的大陆经济走向
面对大陆经济成长可能趋缓的状况,大陆政府在2013年的十二五规划提出「调结构、稳成长」的经济发展政策,更于2014年两会后宣布将以「打造内需市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城镇升级」、及「发展服务业」作为大陆政府主要的施政方向,大陆未来的经济将可能出现下列变化:
(一) 城镇化是扩大大陆内需的引擎。城镇化水准的提升将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更有利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成为扩大内需的引擎。此外,随著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居民的所得一旦成长,亦将进一步刺激消费。可以预期的是,大陆在其经济政策不断以创造内需为主,城镇升级的政策推动下,未来势必将吸引数亿人口转向城镇,进而为大陆的服务业发展创造巨大空间。
(二) 第三产业将成为大陆经济成长的新生力量。事实上,大陆国家统计局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大陆服务业2013年占整体经济规模的比重达到47.8%,已超越制造业的45.9%;大陆第二产业产值在2013年增加了250,000亿元人民币,较2012年增长7.8%,第三产业产值增加超过260,000亿元人民币,较2012年增长8.3%。大陆国家统计局认为,大陆的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的原因,主要是大陆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推动,进而使得产业结构优化、需求结构改善、及区域协调性增强。可以预见的是,随著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占经济规模的比重将会愈来愈高。例如,美国、日本、及欧洲的比重已超过70%。因此,随著大陆服务业占经济规模的比重增加,显示大陆的经济发展已开始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出现一致性。
二、台商对大陆的投资现况
政府于1990年正式开放厂商赴大陆投资后,台商对大陆的投资也随著两岸经贸关系的转变而不断变化,以下为台商近年来赴大陆投资的历程与现况。
(一) 台商赴大陆投资历程
1979年元旦,大陆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首度呼吁两岸应当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1980年6月,大陆国务院商务部颁布《购买台湾产品的补充规定》,包括优先购买台湾产品、免关税、及台湾购买大陆产品给予八折优待等措施《朱延智,2004》。1988年7月,国务院更颁布《鼓励台湾同胞投资规定》。尽管大陆在这一时期频频推出经贸惠台措施,但由于两岸互信基础不足,台湾政府始终维持「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
1985年7月,台湾政府公布《转口贸易三原则》──不直接通商、不得接触中共人员、及不干涉转口贸易,为两岸三地的转口贸易「除罪化」,1989年6月正式开放标示大陆产制的货品间接输入台湾,1990年8月再开放台商货物间接输往大陆 (同意出口报单上标示大陆为目的地)。台湾开始积极看待两岸经贸的交流后,大陆于1991年7月推出「两岸经贸交流五原则」,宣示直接双向、互利互惠、形式多样、长期稳定、及重义守约等五项原则。1993年,大陆总理李鹏在年度工作报告中提出《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宣示保障台商在大陆的投资权益。
1998至2007年,海基会与海协会因两岸政治气氛不佳而中止联系,马英九总统于2008年上台后,随即进行两岸经贸松绑的规划,例如,开放两岸直航、开放大陆观光客不需经第三地来台旅游、开放陆资来台投资、扩大小三通、及修改企业赴大陆投资上限。由于两岸政治紧张气氛在二次政党轮替后大幅降低,原来停摆近9年(自1999年7月起)的两会对话管道再度启动,作为两岸议题协商的平台。
2010年,两岸签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简称ECFA),为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树立新的里程碑,使两岸可在ECFA架构下,陆续就货品贸易、服务贸易、及投资等方面进行协商与合作。2012年8月,两岸除签订《海峡两岸投资保障和促进协议》,也签订了《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备忘录》,此机制有助于两岸金融市场开放,更可将降低民众和企业汇兑成本,深化扩大两岸经济合作。2013年1月1日,ECFA早期收获产品全部降为零关税,双方贸易额、减免关税、及核发原产地证书数量持续增加。2013年1月,大陆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台北分行签署业务清算协议,后者成为在台湾的人民币清算银行。2013年6月,两岸签署ECFA后续协商四大协议中的服务贸易协议更对台湾服务业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台商赴大陆投资的现况
经济部投资审议会2013年核准对大陆投资件数为440件,较2012年减少3.1%,2013年累计核准投(增)资金额为86.8亿美元,较2012年减少20.5%。1991至2013年,累计核准台商对大陆投资总额为1,336.8亿美元。(表1)。
事实上,在大陆政府宣布「调结构」的十二五规划后,台商投资中国大陆的区域与产业布局逐渐改变。由于大陆政府重视内需市场发展,服务业占台商投资中国大陆的重要性愈发提升,台商在大陆制造业的投资则不论在金额或比重上都有所下滑。
(三) 台商投资区域的移转
观察台商对大陆投资累计金额,至2011年达到1,117亿美元,其中长三角的累计投资金额比重为54.9%、珠三角为21.7%、福建省为6.9%、及京津冀地区4.2%,长三角为台商在大陆投资最重要的地区。然而,台商近年来在大陆的投资地区已经开始转变,例如,台商在长三角的投资比重由2007年的51% 减少为2011年的60%(表2),对珠三角投资也呈现下降趋势。事实上,台商于大陆的投资区域已开始移转至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
(四) 台商产业布局的转变
进一步观察台商在大陆投资各业别的变化。台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产业以制造业为主,但近年来受到大陆政府打造内需市场、推动服务业发展政策影响,台商的投资布局开始转变。就累计金额而言,台商在大陆电子零组件制造业的比重为19.67%,电脑、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的比重为13.81%,两者合计比重(33.48%)仍居台商投资大陆之冠。此外,台商在中国大陆服务业投资布局开始增加,批发及零售业累计投资比重在2012年达到5.58%(排名第4)、金融及保险业累计投资比重为3.49%(排名第10)。
整体来说,与2011年相比,台商2012年对中国大陆投资的产业比重及排名出现较大变化。例如,电子零组件制造业由2011年的24.12%减少为2012年的15.23%。电脑、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制造业2012年的投资比重虽较2011年略为上升,却被金融及保险业取代,排名下降至第3(表3)。整体而言,台商对中国大陆投资的产业仍以电子零组件制造业、电脑、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制造业为主。
台商赴中国大陆投资的服务业,主要有金融及保险业、不动产业、批发及零售业,2012年上述三项产业已分占台商对大陆投资金额的第2、4、及5名,比重合计达33.89%。金融及保险业由于ECFA两岸金融领域开放,因此不论在金额、比重、及排名皆持续上升,不动产业的投资排名也回升至第4。由此可知,台商对中国大陆投资的产业布局开始出现转变。
三、台商转型之契机
在中国大陆强调「调结构」的经济发展方向后,大陆的经济发展开始以「打造内需消费市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的发展」为主要目标。事实上,自改革开放后,大陆的城镇化水准、第三产业、及能源结构等方面的发展已略有成果,也将是台商未来转型的契机所在。
1.城镇化水准不断提高。1978至2012年,城镇化水准由17.9%上升到52.6%;城镇总人口年平均增加1,586万人,乡村总人口年平均减少435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大陆的就业比重从23.7%增加为48.4%,乡村就业人员所占比重由76.3%下降至51.6%。大陆的城镇化率已由1978年的17.9%上升至2011年的51.4%。
2.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在不断的政策措施推动下,1979至2012年大陆服务业的年平均成长率为10.8%,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平均年成长率9.5%,批发和零售业平均年成长率10.5%。除此之外,金融、房地产、电脑服务、及软体业等服务业也不断壮大。金融业产值由1978年的68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2年的28,723亿元人民币,年平均成长率为12.8%;房地产业产值由8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2年的29,006亿元,年平均成长率为11.3%。
3.能源结构的改变。大陆在水电、核电、风电、及可再生能源生产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3.1%提高到2012年的10.3%。
城镇化水准愈高代表大陆的内需力量将愈来愈强。城镇化水准的提升代表农民开始大量转变为城市居民,也代表他们的收入将有所提升,这将刺激大陆批发零售业、住宿、及餐饮业等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台商未来的投资将可朝这些产业布局。
事实上,大陆自十二五规划后,一直强调发展内需市场是未来推动大陆经济持续成长的引擎,服务业更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之一。可以预期,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立法通过后,将有助于台商在大陆由制造领域延伸至批发零售、物流、金融保险、及医疗等领域,进一步利用大陆市场扩大经营,进而成为台商进军国际之跳板。大陆能源结构改变也将带来商机。习近平、李克强执政后,提出「美丽中国」、「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代表大陆推动绿能产业的决心。十二五规划强调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及生物科技等策略性产业,这些均是台商未来投资大陆进行转型的产业选择方向。
(本文作者为开南大学财务金融学系教授兼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