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浅谈两岸地震监测合作协议

合作分享地震资讯 分别承担社会责任

—浅谈两岸地震监测合作协议


文/林正洪



壹、前言

海峡两岸对于地震科技的交流始于1992年,至今已超过20年。回顾这么多年来的交流,基本上以举办学术及科技研讨会与参访活动为主,双方参与成员包括学术、科研及作业单位人员,对于增进双方了解,以及建立友谊、互信的进展极具成效。例如从1992年5月举办第一届「海峡两岸地震科技研讨会」开始,直至2012年在大陆黄山举办第七届,两岸学界各将历年所获得的研究成果提出,相互切磋交相有无,互为借镜汲取经验,成效足堪肯定。

回顾过去两岸地震科技与学术的持续交流,虽已逐渐展现具体成效,然而两岸专家学者大都以学术的角度互相学习,共享地震科技成果,对于实际降低地震的威胁,减少灾害的损失,更迫切需要两岸地震观测资料与地震测报资讯的即时交换,却尚未进入实质作业阶段。因此,如何强化两岸地震监测的合作,应是双方下一阶段积极沟通与商讨的主要议题。

2012年8月9日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在台北举行第八次「江陈会谈」,会中同意针对攸关民生福祉的「两岸地震监测合作」议题,积极推动两岸主管机关间之沟通与商讨,并做为两会下阶段优先协商议题。2013年6月20日举行「两岸两会第九次高层会谈」,将「地震监测合作」列入第十次会谈的协商议题,达成共识即可签署协议。有鉴于海峡两岸的地震交流,透过两岸两会合作协议的框架,有机会从原本仅限于学术的交流,进一步进展为两岸地震监测业务单位的实际合作,对于两岸人民福祉及生命财产安全提供直接实质的保障,本文将针对两岸地震监测合作所代表的意义与可以带来的好处,以及建议采用的方式,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贰、两岸同受大地震威胁

地震对于台湾与大陆地区都是密不可分的天然现象,两岸在长久以来也一直遭受著地震灾害的严重威胁。台湾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交界处,地震活动频繁,每年记录到的地震超过20,000次,常于数年内即有灾害性地震出现,为台湾主要的天然灾害之一;例如发生于1999年的集集大地震,当时造成了2,456人罹难,10,718人受伤,房屋53,661栋全毁以及53,024栋毁损等。

位于海峡对岸的中国大陆,同样也遭受大地震侵袭的威胁,虽然地震发生频率不若台湾频繁,灾害性地震发生周期也相对较长,但由于大陆幅员辽阔,各地方有不同之孕震环境或断层带,历史上也曾经发生重大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的灾害性大地震;例如1976年规模7.5的唐山大地震,造成24万人死亡,500多万间民房倒塌,距今较近则是2008年规模7.9的汶川大地震,造成6万多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8千多亿元人民币,灾损之巨远超台湾。

随著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两岸都会区高楼大厦林立,交通建设与民生设施持续发展,增加地震对于人民生命与财产的威胁。因此,同样生活在地震威胁的环境下,地震科技的研发与其在灾害防治上的应用同为两岸地震界的重要课题,而彼此间合作地震即时监测与技术相互交流,则是保护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为直接的方式。



参、提升两岸地震防灾减灾能力

台湾与大陆进行地震监测合作的协商并签订协议,建立官方正式联系沟通管道与合作关系,可以包含下面几个好处:

(一) 史籍记载台湾海峡于明朝万历32年(西元1604年)时曾发生大地震,1994年台湾海峡南部亦有规模6.5的显著地震,造成福建沿海房子倒塌及人员受伤,显示海峡内有孕育大地震潜能,同时影响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另外,发生在大陆境内的地震,对于金门或马祖会造成影响,而多次发生在台湾的大地震,大陆沿海也可以感受到明显的震动。由于双方的地震站都建置在自己的境内,对于发生在观测网范围以外的地震,皆无法有效的掌握,因此两岸合作监测地震活动,将可以更准确掌握地震的资讯,同时提高地震反应的效率。

(二) 两岸建立地震测报作业人员正式咨商与沟通的机制与管道,在任一方发生灾害性的大地震时,可以及时的交换意见,有效掌握地震与余震的相关讯息。平时发现地震活动的异常现象时,也可透过管道相互联系与讨论。

(三) 台湾地震监测的技术在政府机关与学术单位合作下,在强地动观测、地震速报预警以及地壳形变观测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水准。而大陆方面,在近30多年来遭受了包括汶川地震在内的十多次破坏性地震的袭击,导致了巨大的生命和经济损失,在付出沉重代价的同时在地震预报研究累积许多宝贵的经验,并在近年来投入大笔经费与人力,积极建置地震网与开发地震监测技术。两岸进行地震监测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将可提升台湾地震监测技术的能力。

(四) 加强两岸地震监测业务的交流与合作,营造和谐稳定的两岸关系,增加两岸地震界的互信互惠,可以有助于我国未来参与国际地震相关的活动。



肆、合作分享地震资讯与监测技术

两岸地震监测合作在双方对等、互惠互利的条件下,建议透过地震资讯的分享与监测技术的交流,同时强化两岸地震监测主管机关的测报能力,提升地震灾害的防治成效,进而维护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创造合力双赢的两岸关系。由于多次发生在台湾岛内规模较大的地震,福建沿海皆感受到明显的震动,另外发生在浙江、福建、广东境内的地震,也可能对我马祖或金门造成影响,因此主要合作监测的区域除了台湾海峡,建议适度扩大至附近邻近地区,提供两岸人民更多的安全保障。

地震资讯的分享主要为地震站地震仪数据与地震测报参数的交换,包括地动的资料与地震发生时间、位置、规模及震度的资讯,可以提高地震定位的准确性与缩短地震测报的时间,有效提升地震监测于地震防灾应用的效益。另外平日可以建立双方地震测报作业人员互相咨商与沟通之机制与管道,于灾害性地震发生期间,迅速交换意见,掌握地震与余震最新的讯息。

监测技术的交流方面,双方技术人员可以透过举办学术研讨会与单位参观互访,共享两岸地震科技研发成果。交流合作的项目以地震监测的应用技术为主,建议包括地震观测网的前瞻性发展、地震速报预警的技术开发、地震活动的统计方法、地震前兆分析与地震预测研究等项目,另外地震监测于防灾应用的经验,也会是两岸交流的重要议题。



伍、结语

由于海峡两岸人民皆受到地震的影响,经常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基于双方在地震监测业务上具有互补性,且地震监测技术与防震减灾经验亦有其共通性,加强合作交流可有效强化两岸政府与人民对灾害性地震的预警能力,扩大对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之保障,因此两岸建立合作机制是必要的。

(本文作者林正洪为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不代表本会立场)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