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气象监测合作协议 共筑两岸天然灾害防护网

气象监测合作协议 共筑两岸天然灾害防护网


文/李宗祐



海峡两岸气象交流合作在今年届满廿周年,陆委会与交通部中央气象局也在2013年12月10日公开证实,预定在两岸两会第十次会谈,协商签署两岸气象监测合作协议,互相交换即时观测资料及天气预报资讯,在对等及互惠的原则下进行交流合作,加强保障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大陆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随后也在2014年元月15日例行记者会表示,希望两岸两会第十次会谈可以在农历春节过后举行,就两岸气象监测合作协议等议题进行协商。从两岸政府官员近来谈话内容,都透露出攸关两岸防灾减灾,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的气象监测合作协议,在两岸两会第十次会谈完成协商签署,似乎有水到渠成的迹象。

其实,在海基会与海协会决定促成两岸气象局进行气象监测合作之前,双方学术界早在1994年就展开密切的合作交流,轮流举办「海峡两岸天气与气候学术研讨会」,并根据两岸每年发生的天然灾害实例,逐渐把议题扩大到台风暴雨、梅雨季豪雨、干旱与灾变天气等异常气候。除了两岸学者往返频繁以外,气象局历年局长从谢信良、辛江霖到现任的辛在勤,曾先后以中华民国气象学会理事长或顾问的身分「登陆」;大陆气象局历任局长和副局长也曾多次访台,参加学术研讨会,也先后造访过中央气象局,实地了解我方气象预报作业。

为加强合作共同面对因全球暖化引发的极端天气灾害,国科会也在2009年与大陆自然科学基金会合作推动「豪雨与台风研究计划」,选择登陆台风、梅雨季豪雨,以及气候变化对豪雨台风的影响,做为两岸民生科技优先合作议题。但这项3年期计划,虽然开创两岸官方科技部会首度正式合作先例,实际执行者还是以两岸学者为主体,而且跟1994年展开的「海峡两岸天气与气候学术研讨会」一样,合作范围都局限在学术研究,从未触及即时观测资料及天气预报资讯交换,直接与防灾减灾有关的气象预报实务合作。

然而,两岸虽然有台湾海峡阻隔,但无论是梅雨季豪雨或台风暴雨,甚至是寒流与冬春之交的大陆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却在两岸天空畅行无阻。以去年12月起到今年元月中旬接二连三侵袭台湾的的冷气团及寒流为例,都是从大陆跨越台湾海峡长驱直入。去年9月侵袭大陆广东,造成近千万人受灾,30人死亡,250万亩农田受损的强烈台风天兔,则是从巴士海峡通过,暴风圈横扫台湾东部和中南部陆地,造成豪雨灾情,12人受伤后,再直扑广东。

就如同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陈泰然在2012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合作研究成果发表会」所言,即时观测资料及天气预报资讯的交换,对两岸气象灾害防灾减灾非常重要。以台风为例,大多是从西北太平洋穿越台湾本岛或附近海域,再侵袭大陆东南沿海的福建和广东等地区;每年5、6月间的梅雨季暴雨,则是从大陆华南地区往台湾移动。台湾如果可以直接台风观测及预报资料提供大陆;或大陆可以直接把梅雨锋面观测资料提供给台湾,对于提升两岸气象局对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进而减少灾情,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都会有相当大的帮助。

再从气候变迁的观点来看,根据中央研究院环境变迁研究中心研究发现,过去50年,侵台台风降雨强度至少增加一倍,并预测随著全球气候持续暖化,本世纪末侵台台风降雨强度至少会再增加2.8倍。但侵台台风降雨强度对台湾构成严重危害,干旱气候对台湾的威胁却未因此消失。随著全球暖化,台湾地区过去半个世纪少雨天数明显减少一半,全球暖化如果再继续下去,台湾旱灾会越来越严重,每年春季恐怕都会有缺水危机。

然而,气象局虽然在过去二、三十年与国内学者密切合作,并在国科会支持下,不断提升梅雨季及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及准确率,但面对全球气候迁的议题,却因台湾本岛及各离岛涵盖幅员有限,观测区域及资料都明显不足,受到先天条件的限制,对气候变迁的研究及趋势预测,无论是人力或物力始终力有未逮。相对于大陆幅员辽阔,也投入大量人及物力在气候变迁的宏观研究上,相对于台湾擅长区域性微观天气预报技术,两岸正好可以截长补短。

此外,从两岸海陆交通频繁的观点而言,即时观测资料与天气预报资讯交流,不但有助于保障两岸直航的空中航班及海上交通安全,对于在台湾海峡及周围海域航行作业渔民更多一分安全保障。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院士黄荣辉曾以大陆每年因台风造成数百亿人民币损失为例,强调西北太平洋台风暴风在两岸造成的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是两岸共同关心的议题,认同两岸应更密切交流,加强台风暴风和梅雨季豪雨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合作。但学术界、甚至是官方气象预报作业单位,过去几年虽然殷切期待两岸气象合作交流,可以从气象科技研究迈向气象预报作业,共筑两岸天然灾害观测及预报防护网,却碍于政治敏感议题迟迟未有突破性发展。

尽管从三国时代,诸葛孔明「草船借箭」及「火烧连环船」的历史故事,突显气象即时观测资讯确实攸关国安问题,但在两岸人民往返密切,政治局势持续和缓发展的趋势下,两岸政府都应从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民生福祉为优先考量,正向面对两岸签署气象监测合作协议的议题。尤其是台湾到目前为止,还无法加入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仅能透过美国和日本取得全球即时气象观测资料,若能透过气象监测合作协议,进一步营造两岸和谐关系,或许有助于我国加入世界气象组织与相关国际组织。大陆当局也应借此此释出更多善意,对我国参与各种国际气象组织抱持乐观其成的态度。

(本文作者李宗祐为国语日报数位应用中心电子报总编辑兼编辑部采访组组长)

(本文不代表本会立场)

回页首